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期以来,最能显示湖北文学成就和特点的就是中篇小说创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引领了“新写实”创作新潮流,她们也成为“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湖北中篇小说普遍具有写实主义风格,长期以来形成擅长现实主义创作的传统优势。时代选择了比短篇小说篇幅长、又比长篇小说制作便捷的中篇小说,是因为它在容量上和反映生活的及时性、敏锐性的结合上适应了时代审美的需要。湖北的作家们在中篇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些优秀的湖北中篇小说在全国屡屡受到好评,如方方的知识分子系列小说、池莉的市民小说、刘醒龙的乡土小说、陈应松的水手系列和神农架系列小说、邓一光的兵系列小说、刘继明的文化关怀小说、叶梅的民俗文化小说等等,都是为人所称道的佳作。另外,董宏猷、张执浩、李修文、晓苏、胡发云、岳恒寿、何存中、马竹、李传锋、王月圣、姚鄂梅、苏瓷瓷等人的作品也表现突出,影响甚广。
鉴于湖北中篇小说取得的巨大成就,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于湖北文学,省内高校的文学评论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他们在对单个作家作出翔实而严谨的个案研究基础上,提炼出让学术界及文坛都关注的话题。此外,其他评论家也从各个角度对湖北中篇小说进行了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出版社也出版了研究合集,但以地域文化的视角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尚不突出和深入,而且对于“转型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湖北中篇小说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整体性关照。
本文以转型期湖北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湖北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湖北地域文化和文学的独特性,探讨不同地域文化板块所蕴含的内容、作家在不同文化板块中受到的影响以及表现在作品中的个性,力求真实的描述转型期湖北地域文化小说景观,表现文化生态的多面性、互补性,以及人们审视文化的多侧面视角,从而使研究具有凸显湖北文学“地方性”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