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文献综述与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文献综述中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检索,阐明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同时对近现代治疗胃脘痛的中西医方法做了整理与分析。第二部分阐述了火针与至阳穴的理论、临床应用基础,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临床研究部分阐述了火针至阳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同时对研究结论进行讨论和总结。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至阳穴火针与常规取穴治疗脾胃虚寒胃脘痛的临床疗效差别,并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去探讨至阳穴火针治疗脾胃虚寒胃脘痛的机制和优势。方法:将入选的80例符合标准的受试者按JMTJFX得出的随机数字表的顺序分为治疗组(火针组)与对照组(常规穴位组)。治疗组:采用至阳穴火针治疗;对照组:依据2010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的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教材《针灸治疗学》“胃痛”取穴(中脘、气海、双足三里、双公孙、双内关)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浅刺穴位,不留针,一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4周算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进针,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min,一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4周算为一个疗程,一共治疗1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首次治疗结束后、一个疗程结束时记录观察指标所得数据,并进行评分以观察疗效,并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结果分析。结果:火针组有效率为86.84%;对照组有效率82.5%,经统计学检验,P=0.82(>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有效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火针组即刻止痛率为47.4%,对照组为17.5%,两组即刻止痛效应经统计学检验,P=0.005(<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在治疗胃痛的即刻止痛效应上有明显的差异,火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火针至阳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在即刻缓解疼痛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实效性和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