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纸浆模塑食品包装制品染色性能的研究

来源 :大连轻工业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2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彩色包装纸的生产中,染色的染料多用合成色素,合成色素是苯胺类化合物,有致癌性,在生产过程中会造成白水污染,对包装物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天然染料与合成染料相比,是一种更健康的染料。天然染料的生产无污染,对人体无危害,不仅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与生态环境良好相容性、天然保健功能,而且天然染料的色泽柔和、自然有特色。天然染料用于纸浆染色存在上染率低、染色不均匀、色牢度差等缺点,可以通过选用适当的纤维改性方法,优化天然染料染色工艺,将大大提高纸浆染料的上染率并且能改善纸制品其它方面的性能。 本论文主要研究通过对纤维素进行改性,改善天然色素对纸浆的染色性能;通过添加固色剂、防水剂等助剂,在改善染色效果的同时,大大增强了纸模的强度性能。经过纤维改性染色所得的纸模不仅满足食品包装卫生的要求,也能达到干、湿强度性能的要求。 实验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合成改性剂ZN改性纤维素进行纸浆染色;另一方面是利用壳聚糖醋酸溶液改性纤维素进行纸浆染色。 在用zN改性剂改性纤维素进行纸浆染色实验中,首先进行改性剂ZN的合成实验,确定最佳合成工艺条件:环氧氯丙烷与三甲胺盐酸盐量比为0.95,反应溶液pH=7,反应温度30~40℃,反应时间4小时。通过条件试验得出纸浆阳离子改性最优工艺条件为:反应体系PH值9~9.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80min,改性剂浓度为8%。并采用L<,9>(3<4>)正交实验极差分析得出最佳染色工艺条件:反应时间30min,反应温度80℃,体系pH值为7,染料溶液浓度为0.6%。同时对染色后纸模进行表面施加防水剂来增强彩色纸模的固色效果和强度性能。 在用壳聚糖醋酸溶液改性纤维素进行纸浆染色实验中,首先研究壳聚糖在纸浆上吸附的影响因素及壳聚糖在纸浆上的吸附率对上染速率的影响,确定壳聚糖在纸浆上的吸附率达到6%时,染色效果较好。通过采用L<,9>(3<4>)正交实验极差分析得出最佳染色工艺条件:反应体系PH值为6.5,固色剂Na<,3>PO<,4>用量为0.5%,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40min,此时染色效果较好。同时对染色后纸模进行表面施加防水剂来增强彩色纸模的固色效果和强度性能。与ZN改性剂改性纤维素的染色效果相比,壳聚糖溶液改性纤维素的染色效果较佳,上染率达到84.61%,色差为86.11;当防水剂用量相同时,彩色纸模的强度性能和固色效果明显好于ZN改性剂改性的彩色纸模。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利用新技术进行宣传营销活动。其中,最常见的宣传方式就是广告宣传页中的二维码。企业将公司的链接网址、优惠活动等相关信息,制成二维
在能源短缺的当今社会,铝合金因含量丰富并能重复回收利用,被认为是极具希望的金属。从民用工业到军用国防工业,铝合金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用较为广泛的有2XXX系、5XXX系、
期刊
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评价集中围绕生成动机、发展前景、逻辑理路三个维度展开.从生成动机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现实利益的彰显、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物的火灾事故频频发生,灭火救援的难度随之增加,灾害救援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救援速度加快、荷载加重、工作范围扩展、司
对绿色木霉867的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其最适产酶培养基组分为(g·L~(-1)):可溶性壳聚糖9,氨基葡萄糖5,蛋白胨8.5,K_2HPO_4 1.6,CaCl_2·2H_2O 0.55,MgSO_4·7H_2O 0.3,FeSO_4·6H_2O 0.07,MnSO_4·H_2O 0.016,ZnSO_4·7H_2O 0.014,CoCl_2·6H_2O 0.037。最适培养条件为:培
本课题利用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BMB171及其聚-β-羟基于酸酯(Poly-3-hydroxybutyrate,简称PHB)合成基因簇(phaRBC)强化菌株BMB171+p和PHB合成酶基因
随着微波集成芯片的发展,微波电路系统越来越轻量化,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特别是在现代雷达、武器和卫星通讯领域,对微波组件的重量、可靠性和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低温共烧
汽车传动系统的振动与噪声是影响汽车销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了各汽车厂家的广泛关注。干式摩擦离合器是连接汽车发动机与变速箱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对汽车传动系统的整体性能有
一、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