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构建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教学学术”、“教学学术共同体”等理论的出现,教学学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学术共同体”在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学者的关注,且应用范围较广,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教学学术共同体”、“教学学术”,甚至“学术”都被认为是空中楼阁,高不可攀。一线中小学校教师对教学学术的认识较为滞后,依旧停留在认为“教学学术独属于高等院校研究”的层面,导致教学学术理念一直在基础教育领域得不到有效利用。站在中小学教师发展的角度,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可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引领教学活动变革,创生具有中国气派的教学理论。基于此,解读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基本意蕴,分析当下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为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提出实践路径和支撑条件。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理论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问题提出部分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文献综述从教学学术、共同体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入手,并利用综述国内外关于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与实践进展的方式,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理论基础主要以教学学术理论、协作系统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为主,为构建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探讨了构建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基于对本研究的理解与相关资料的掌握,确立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将构建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路径作为本研究的重点。第二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基本意蕴。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一部分从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研究兴趣的中小学教师聚集到一起,共同解决日常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教学问题,寻找对该复杂教学问题的学术化、科学化解决方式,并能够形成教师个人对教学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完成教师自我教学思想的升华和改造;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表征是具有共同的教学学术价值、信念、规范、问题;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有四个,即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引领教学活动深度变革、缓解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压力及创生具有中国气派的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基本意蕴的解读进一步加深了教师对中小学教学学术共同体的理解,明确其构建的价值与意义,让更多的一线教师了解教学学术,参与到教学学术共同体的研究中来。第三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现状。主要从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构建的问题以及其原因两部分展开阐述。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构建的问题展开阐述,并将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构建的问题归纳为三个,即教学学术共同体本质表征的缺失、教学学术共同体主要功能的失调以及教学学术共同体标志性成果的匮乏。通过梳理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构建的问题,主要从多个角度展开原因追究,具体为:狭义认知与片面评价、模式异化与规范失序、身份偏差与能力欠缺及保障不足与错误导向,以此为构建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路径提供依据。第四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中小学教学学术共同体不同于名师工作室等一般意义上的组织,其构建路径主要从内部出发。构建路径部分主要从理念、组织、动力、问题、环境、能力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分别为:凝聚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理念、优化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组织、激发共同体成员自我实现的教学学术动力、凝练共同体成员共同关心的教学学术问题、培育共同体自主与自由研讨的教学学术氛围及锻造共同体成员的核心教学学术能力。全面把握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要素,有助于中小学教学学术共同体在基础教育领域生长。第五部分,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条件。基于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两方面的考究,确定了构建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所需要的支持条件。从共同体自身、政府、社会、个人等多个主体为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力保障,主要的构建条件有: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的品牌竞争力、扩大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作用的交流平台、形成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创新的社会氛围以及完善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运行的保障体系,激励更多一线教师加入教学学术共同体组织,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与飞跃。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至2005在我院确诊为终末期慢性肾脏疾病行血液透析治疗超过1年的264例患者,以生存5年以上为界限,把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性别、年龄、透析开始时间的选择和透析的充分性、营养不良、
会议
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共同使命,“联合国千年计划”(以下简称“千年计划”)自2000年正式提出以来,全球各国政府、社会和国际组织齐力推进普及初等教育的发展进程,现已取得明显进展。《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到2020年,辍学的青少年和儿童人数比2000年减少了八成。由于执行千年计划,全世界有3400多万儿童重返校园。在2010年,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的入学率已达到90%。男女之间的性别差距在教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承担起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培育的主要任务,从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招收师范学生,定向培养教师。这让许多优秀毕业生留在乡村,为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中师近乎“掐尖”的教育选拔机制之下,中师生大多学习成绩突出、可塑性强、综合素质高,毕业后很快成为当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然而他们由于
核心素养概念进入我国以来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公布其研究成果后,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更是层出不穷。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发布该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本,其中将核心素养发展作为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这表明推动核心素养研究重心从理论转向实践成为必然趋势。核心素养要真正融入学校教育
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倡导教师积极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课堂上的师生有效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以高中生物部级“优课”为例,分析课堂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和师生非言语互动行为的特征,以此探究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策略,为一线教师及后续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和总结了师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范本,语文教科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载体,也是道德教育的话语载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语文教科书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以传递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教科书形象研究还是道德形象研究,对农民这个群体鲜有关注,习近平总书记说,“平凡造就伟大”,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同样孕育着伟大的道德品质,因此,笔者将
语文教科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有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独特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基础。语文教科书也是读者最多、最被看重的文本之一。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与以往版本的教科书相比增加了更多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尤其是反映革命传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在语文教科书中大幅增长,使得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更清晰立体的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产业日新月异,深刻影响人类社会文明与发展。中学生作为科技人才的后备军,其科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生活决策及公众事务参与,并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综合实力和人才竞争力水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给予更多关注。近来随着学习理论研究中出现“冷认知”到“热认知”的范式转变,个人认识论、学习兴趣作为调控科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本质和
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权威”这一概念褒贬不一。一些人认可教师权威的合理性,认为教师权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师权威不该存在,从学生自由发展等种种角度否认了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教师权威”这一概念不明晰、社会事件多发等众多因素有关。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权威的式微成为了不可否认的现实,而在这种教师权威被弱化、相关概念尚不明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