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经济带”概念是由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湖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如今,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长江经济带未来的经济增长不仅关乎以上11个省市的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总量。按照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理论,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影响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影响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可使稀缺的要素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演变产生的结构效应以及要素重置效率的提高。随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不断推进,经济增速逐渐放缓,通过调整优化现有的产业布局为经济总量制造新的增长点意义重大。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最大的内河经济带,通过对它现有产业结构的研究,为规划好不同省市的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形成各省市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分工合理、衔接有序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新格局,从而为全国经济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基于对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展开研究,通过构建模型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来进一步明确该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拟通过两个角度对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首先将长江经济带作为整体分析三次产业产值增速对经济总量增速的影响,其次从各省市的角度上,进行相对优势的比较,通过构建模型得出研究结论。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选取的研究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各省市的发展状况根据SSM分析方法详细探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出结论,最后就实证结果提出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