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校外教育由场馆建设迈入内涵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几乎每一个县(区)至少有一所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场所),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场所)的育人功效是新时期校外教育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是校外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抓手。但由于缺乏对自身功能的清晰认识,校外教育课程规划中出现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交叉重叠、课程开发随意性强等问题,校外教育课程的规范性、科学性受到质疑。厘清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是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逻辑起点。对校外教育功能认识存在延伸说、互补说、协同说三种论断。随着对校外教育认识的深入及国家对校外教育支持力度加强,“协同”作为我国校外教育新时期的基本功能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同。“协同”即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体两翼”为每个儿童个性、全面发展服务。这就决定,校外教育课程规划的不是“学校做什么就做什么”(延伸说)、“学校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互补说),而是“什么有利于儿童发展就做什么”(协同说)。校外教育课程规划就是建立促进儿童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过程。在实践中,校外教育课程规划包括研制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实施方式、制定课程评价方案前后相续的四项内容。校外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规划的灵魂,但在现实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存在指向模糊、内涵缺失及上下割裂等认识误区。校外教育课程目标研制的关键在于综合考量校外教育课程政策、机构的课程文化及自身定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等因素;并且在表述上遵循一定的技术要领,即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具有清晰的指导意义、反映校外教育机构自身的特色。校外教育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实现的物质载体,但实践中出现类别失衡、目标脱节、缺乏整合等问题。科学、合理的校外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应做到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逻辑清晰且层次分明,坚持儿童心理逻辑与学术逻辑的统一。校外教育课程实施是课程规划转化为具体教学行动的关键,但由于校外教育机构中教师拥有不可争辩的教学决策权,且缺少必要的规约,在课程实施中出现惯性而为、形式主义的误区,削弱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因而,在校外教育课程实施中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儿童的主体地位、坚持课程实施方式与课程属性的统一,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典型的校外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包括体验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教学情境综合选择不同的实施方式。校外教育自身特殊性决定,校外教育课程评价属于发展性评价的范畴。因此,校外教育课程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育人的功能,在评价方式选取上保持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做到关注课程评价的全过程,不仅注重教师、学生的评价,还应关注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常见的校外教育课程评价方式有儿童自我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校外教育课程规划最终要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文本,包括课程设置方案、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三个部分。有效的校外教育课程规划文本需要满足理念的先进性、要素的完整性、内在的一致性等条件,这是检视课程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校外教育课程规划并非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发展的回路,始终伴随着规划方案的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