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教育活动以来,人们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将各类技术手段引入教育活动的努力。教育信息化已经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成为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养、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教育系统中不乏大量创新的成果,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推广,应用效果也充满了争议。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是:在我国,教育技术能否得到有效推广以及如何推广。从学术上看,研究问题是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创新扩散”机制以及如何促进创新的扩散。本研究从传播学出发,选择了“创新扩散”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内容分析、问卷调查、测量量表、个案分析、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教育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采纳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思考。
本论文分析了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1项典型教育技术应用推广项目特征,提出了我国教育技术扩散的三大外部动力(政府组织、学术组织、IT企业)、教育技术扩散系统中的三大行为主体(教育技术创新者、教育技术采纳者、教育技术扩散中介),形成了包括外部推动力和内部牵引力在内的中小学教育技术扩散动力系统及其分析框架,并对如何提升内部动力进行了讨论。
通过改良CIPP评估模型,本文提出了教育技术扩散项目CIPO分析框架,并以此考察了四大典型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Intel “未来教育”项目、“基础教育创新教学”合作项目、“携手助学”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特征、典型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促进项目的效果,对两所思路相似而结果不同的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进行了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教育技术扩散项目所遵循的四类宏观策略(“经验-理性”策略、“规范-再教育”策略、“权力-强制”策略、“自下而上”策略)、两种典型扩散系统(研究导向的扩散系统、实践导向扩散系统)、项目组织特征(外部推动团队、内部推动团队)与关键期,并提出了包括“变革目标”、“系统特征”、“结果特征”三个维度的教育技术扩散项目结果评估模型。
本研究通过借鉴已有的教师创新活动分析框架、教师倾向性、创新知觉特征与教师关注阶段,分析了能够体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的征文稿件,跟踪研究了两个教育技术创新采纳过程,调查了两所小学的合计100名教师的创新倾向性与教育技术采纳情况,发现了基于“个体收益”评估的教师创新采纳决策机制、个体教育技术应用发展阶段划分(认知、模仿、反思、认同)、基于教育技术采纳阶段的采纳者分类(保守型、信息型、操作型、认同型、创新型)。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着四大挑战:(1)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受制于教育体制特征;(3)应对应用效果低引发的多方质疑;(4)实现构建型教育信息化向服务型的转变。而后从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采纳机制角度提出了如何促进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启示:(1)协调外部促进力量,提升学校内部动力;(2)实现教育技术扩散项目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3)构建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