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激酶复合体调控水稻籽粒灌浆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籽粒灌浆决定着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但影响灌浆的关键因子仍未完全阐明。丙酮酸激酶(PK)是糖酵解途径的一个关键限速酶,其催化底物PEP和产物丙酮酸是细胞内物质合成与代谢的重要前体。研究表明植物中丙酮酸激酶基因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如调控种子发育和贮藏物质合成、叶片中糖的代谢和茎中同化物的转运等。因此,进一步探究水稻PK基因的功能对完善水稻籽粒灌浆调控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前期获得一份T-DNA插入的灌浆缺陷突变体(ospk3),研究发现该突变体表型是一个预测的PKc基因(OsPK3)功能丧失所致,于是我们系统研究了该基因的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其蛋白互作亚基及功能等。主要结果如下:1.与野生型相比,ospk3突变体表现出株高低、穗更短、穗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从受精后15天开始灌浆速率显著变慢,且未灌浆充实的瘪粒明显增加,导致粒厚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米质分析显示突变体垩白粒率显著升高,粉质化严重。组织细胞学分析显示突变体胚乳中的淀粉粒小而圆、排列更疏松,淀粉粒数量明显少于野生型。2.通过T-DNA插入边界序列分析,ospk3突变体的T-DNA插入在基因Os04g58110(OsPK3)起始密码子下游1843 bp(第2内含子)的位置,并导致了OsPK3在突变体叶片和发育颖果中的表达量极低;进一步获得该基因Dongjin背景的敲除突变体,证实OsPK3的突变导致了ospk3的突变表型。3.定量PCR分析发现OsPK3在水稻中呈组成型表达,但是在叶片和发育的颖果中高表达。GUS染色结果显示在叶片、茎及颖果均能检测到OsPK3启动子的表达活性;GUS染色组织切片观察,OsPK3在蔗糖转运及卸载的组织表现出特异的表达信号,包括叶片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韧皮部伴胞,茎节间的维管束韧皮部伴胞,节上扩大维管束(EVBs)的薄壁细胞桥(PCB)以及受精后9天颖果的珠心突起、珠心表皮、糊粉层细胞和背部维管束。这些结果表明OsPK3在水稻的叶片、茎和颖果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亚细胞定位显示OsPK3蛋白结合在线粒体表面,不存在于胞质中。4.OsPK3功能的丧失会导致水稻叶片和颖果中的丙酮酸激酶活性和其催化产物丙酮酸的含量均显著降低。5.在灌浆过程中,测定叶片、茎秆和颖果中糖含量的结果表明,ospk3和敲除株系的叶片中蔗糖含量显著增加,总淀粉含量明显积累,而茎秆中蔗糖含量显著降低,颖果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也显著降低,且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定量PCR分析表明ospk3和敲除株系发育颖果中多个蔗糖转运及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结合叶片、茎秆和颖果中糖含量的结果分析,表明OsPK3功能丧失会导致光合同化产物蔗糖从叶片到颖果的运输受阻,进而影响籽粒中淀粉合成,最后导致淀粉粒发育差、籽粒垩白增加和千粒重下降。6.通过Bi FC对OsPK3与其他胞质丙酮酸激酶同工酶间的互作分析,发现OsPK3能够分别与OsPK1和OsPK4产生互作信号,但不能与Os03g20880,Os01g16960,Os11g10980编码蛋白互作或进行自我绑定。CO-IP实验进一步证实OsPK3与OsPK1和OsPK4的互作,但OsPK1和OsPK4之间并不存在互作。Native-PAGE实验表明OsPK3能够分别与OsPK1和OsPK4在体外形成异源二聚体。7.OsPK1和OsPK4在水稻中呈组成型表达,但具有各自的表达特征。OsPK1主要在叶片和发育颖果中高表达,类似于OsPK3的表达模式,而OsPK4则主要在发育的颖果中高表达;进一步亚细胞定位显示OsPK1和OsPK4同时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并且通过蛋白间的相互作用,OsPK1和OsPK4能够被OsPK3招募至线粒体。8.对OsPK1和OsPK4敲除突变体的农艺性状考察发现,ospk1突变体表现出类似ospk3的突变表型,包括株高变矮,粒重降低和垩白粒率升高;而ospk4突变体主要表现出严重的籽粒垩白;ospk3;ospk1和ospk3;ospk4双突均表现出类似ospk3的突变表型。综上所述,OsPK3能够通过与OsPK1和OsPK4的互作将其招募到线粒体表面组装成不同的丙酮酸激酶复合体行使催化功能,其中OsPK3-OsPK1蛋白复合体作用于水稻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影响光合同化产物蔗糖从叶片到颖果的运输,而OsPK3-OsPK4蛋白复合体主要在籽粒发育过程起作用,加速蔗糖在颖果的卸载,进而影响胚乳中淀粉合成、复合淀粉粒的发育和籽粒灌浆。
其他文献
氮和磷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限制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养分因子。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和磷的重要输入途径,植物凋落物可通过分解转化将养分迁移到土壤中,影响土壤氮磷动态及其有效性。一方面,凋落物是土壤氮磷的重要来源,可以直接增加土壤氮磷含量,贡献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周转。另一方面,新鲜凋落物中易降解组分和有效养分的输入可以刺激土壤微生物生长繁育或提高酶活性,促进土壤中已有氮磷的矿化。更为重要的是,天然森林生态系统
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花球的颜色是一个重要性状,因为消费者对不同颜色的产品有偏好,而且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的营养物质,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绿色花球品种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对绿色花球性状的遗传研究却非常有限。对控制绿球性状的QTL进行精细定位一方面有助于开发与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从而对绿球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大大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associated disease,PCVAD)的主要病原体,给全球的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PCVAD的主要手段,目前PCV2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而PCV2 Cap作为这两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可自组装成病毒样颗粒(
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磷肥施用量相对较大。由于该区紫色土风化速度快,土层浅薄、母质疏松等特点,加之该区域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农田水土流失严重,极易造成磷素流失,不仅降低了该区域土壤肥力和化肥利用率,而且会对下游受纳水体造成威胁。本研究从胶体态磷角度出发,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从纵向迁移到水平侧渗再到坡面迁移,系统地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紫色土胶体态磷流失特征及机理,针对其流失特性进行初步防治探索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状菌,该菌传染性强、治病率高,人和畜均可被感染,感染它后能够引起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它的危害较大,主要损害人和畜的生殖系统。布病的传统检测方法,时间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当前快速检测技术要求。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工具。生物传感器构建过程中生物分子膜的固定是影响传感器性能的重要因素,分子定向固定技术可以克服生物分子在传感器表面的无序固定状态,
玉米的野生近缘种材料主要指玉蜀黍属的大刍草和摩擦禾属的摩擦禾,它们具有优质、抗病、抗虫、抗寒、耐涝、耐盐和多年生等多种优良特性,是玉米新材料创制和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我们利用玉米、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和摩擦禾三物种,通过远缘杂交与多倍化,创制合成了玉米(M)-摩擦禾(T)-大刍草(P)异源多倍体系统(简称MTP系统)。该系统集合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三物种的基因组,集杂种优势和多倍化优势于一体
本文系统进行了“基于风味组学的茶叶香味与成分的映射关联评价研究”工作。即借鉴“组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分别对茶叶香气、滋味进行“多因子”感官评价和“多组分”化学成分“呈味”评价,并建立茶叶香气、滋味的感官品质因子与组分含量与配比之间的映射对应关系;通过关联性评价阐释茶叶“呈香、呈味”特征模式,并构建茶叶香气、滋味的“风味轮廓图”。本研究旨在丰富茶叶风味化学的相关内容;改进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建立感官
本论文首先通过动物试验,在生长中期草鱼蛋白需要量28%的日粮基础上降低2%蛋白后添加不同水平的酶解大豆蛋白,考察其对生长中期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其次,通过动物试验,研究了酶解大豆蛋白对生长中期草鱼肌肉抗氧化酶活和基因表达、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试验,研究了酶解大豆蛋白效应物对草鱼肌管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索了酶解大豆蛋白对生长中期草鱼肌肉抗氧化
轮烷树状分子作为一类新型的高阶机械互锁分子,是将一个或多个轮烷基元引入到树状分子骨架中而形成的超分子拓扑结构。它兼具了树状分子的星型超支化三维结构和轮烷分子独特的运动性质,可用于构筑新型的超分子智能响应材料和集成人工分子机器体系,因此受到超分子化学家和材料化学家广泛的关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人们成功构筑了结构多样化的轮烷树状分子,并在诸如纳米反应器、基因传递、智能响应材料和人工光捕获系统等领域表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2n=2x=14,DD)是普通小麦D基因组供体,具有丰富的优异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二级资源。人工合成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2n=6x=42,AABBDD)是转育节节麦D基因组优异基因到普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