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两次启蒙运动,一次是在“五四”时期,另一次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启蒙思想是对六十年之前“五四”启蒙的接续和发展,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次启蒙运动都是以开放为先导,以人道主义思潮为同盟的。在此背景下,启蒙理想与人道主义话语就成为80年代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诉求。因此,本论文将1984至1987年之间的文学理论放置于80年代的时代背景和启蒙思潮中来理解和探究其发展变化。论文认为1984-1987年文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型,通过这四个转型,文学理论从认识论走向本体论,并实现了文学理论的学科化。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体和结语。
绪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选题说明和文献综述,二是提出重新关照80年代的文学理论需要注意到80年代的启蒙、人道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一章1984年:关于文学性的转型--从文学形象特征论到文学审美特征论
该章第一节从文化背景和学理发展两个角度分析文学形象特征论的提出及主要主张,共分四个部分:周扬上个世纪30至50年代对文学特征论的论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学理论教材中对文学形象特征论的界说、文学特征论与别林斯基、黑格尔相关理论的关系、新时期开始关于文学形象特征论的探讨。第二节以童庆炳、王元骧、钱中文三位先生的相关文章为核心,分析文学审美特征论的观点和看法,提出文学审美特征论实质是情感评价。审美特征论与后来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一起有力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观念的变革,开始了文学理论界对文学自身品质的寻找。
第二章1985年:方法论的转型--一次失败却影响深刻的转型
该章介绍“方法论”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重点分析文学理论对于“方法论”的具体应用,“方法论”是基于认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但它所带来的却是文学理论开始超越出认识论的局限,向其它方面寻找出路。
第三章1986年: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型--“文学主体性”的提出
该章运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对刘再复的重要文章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主体性兴起的原因及其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论文探究了鲁枢元的相关理论以及文学审美特征论在文艺心理学方面的发展。
第四章1987年: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型--文体研究的兴起。
该章介绍了文体研究的文化背景及学理背景,分析了文体研究的语言、结构和叙事三个方面的内容。
结语总结了启蒙和人道主义思潮对1984-1987年间文学理论转型的影响,认为新时期文学理论在这四个转型之后,逐渐走向独立和自我更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