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转型:1984-1987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ly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两次启蒙运动,一次是在“五四”时期,另一次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80年代的启蒙思想是对六十年之前“五四”启蒙的接续和发展,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两次启蒙运动都是以开放为先导,以人道主义思潮为同盟的。在此背景下,启蒙理想与人道主义话语就成为80年代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诉求。因此,本论文将1984至1987年之间的文学理论放置于80年代的时代背景和启蒙思潮中来理解和探究其发展变化。论文认为1984-1987年文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型,通过这四个转型,文学理论从认识论走向本体论,并实现了文学理论的学科化。   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体和结语。   绪论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选题说明和文献综述,二是提出重新关照80年代的文学理论需要注意到80年代的启蒙、人道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一章1984年:关于文学性的转型--从文学形象特征论到文学审美特征论   该章第一节从文化背景和学理发展两个角度分析文学形象特征论的提出及主要主张,共分四个部分:周扬上个世纪30至50年代对文学特征论的论述、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学理论教材中对文学形象特征论的界说、文学特征论与别林斯基、黑格尔相关理论的关系、新时期开始关于文学形象特征论的探讨。第二节以童庆炳、王元骧、钱中文三位先生的相关文章为核心,分析文学审美特征论的观点和看法,提出文学审美特征论实质是情感评价。审美特征论与后来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一起有力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观念的变革,开始了文学理论界对文学自身品质的寻找。   第二章1985年:方法论的转型--一次失败却影响深刻的转型   该章介绍“方法论”出现的背景及其发展,重点分析文学理论对于“方法论”的具体应用,“方法论”是基于认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但它所带来的却是文学理论开始超越出认识论的局限,向其它方面寻找出路。   第三章1986年: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型--“文学主体性”的提出   该章运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对刘再复的重要文章进行文本细读,分析主体性兴起的原因及其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论文探究了鲁枢元的相关理论以及文学审美特征论在文艺心理学方面的发展。   第四章1987年: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型--文体研究的兴起。   该章介绍了文体研究的文化背景及学理背景,分析了文体研究的语言、结构和叙事三个方面的内容。   结语总结了启蒙和人道主义思潮对1984-1987年间文学理论转型的影响,认为新时期文学理论在这四个转型之后,逐渐走向独立和自我更新之路。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作家以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在这些现代作家的“现代”创作中,却醒目地存在着一些“古老”的书写,神话题材的作品便是其中的一
《2015年帝斯曼中国可持续发展及财务综合报告》发布之际,笔者采访了帝斯曼中国总裁蒋惟明博士.“面对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的经济增长也有所放缓的宏观环境下,
晚清至现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中,黄遵宪扮演了一位关键性人物。日本体验的阵痛与感愤,他以先觉者、启蒙者的姿态对晚清末世进行了深刻的症候式的诊断,揭
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究更准确,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各类复杂问题。本文将结合范例谈谈运用范例教学培养
钴蓝色的青花瓷器是近代瓷器最为代表的符号,在东方人的审美中,青蓝色与白色相配,如同天空和白云,神圣而高贵。刘韧通过摄影手段完成了青花色彩的影像,并更带有对东方传统审
历代文学的发展与相应时代不同文学家的思想有着紧密联系。从思想的角度研究文学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大有可为的空间。目前,学界关于后世文学与李贽思想之间关系的讨论与研究已经
本文以百回本《水浒传》为研究对象,借助国外边缘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对其主题解读进行新的尝试,提出“水浒边缘人寻求自我回归”这一主题观,并从边缘人理论与《水浒传》文本的互适
白先勇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因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和深厚的古典意蕴而令人印象深刻,80年代以来以袁良骏、刘俊、欧阳子、于梨华为代表的作家学者们对白先勇及其作品展开了广泛而深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是继狂飙突进运动和古典主义之后的最后一个理想主义流派。浪漫主义作为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前叶的一场文艺运动
一、应用背景rn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将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和老师评点有机结合,营造团结合作、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它包括:自主学习→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