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拉·司各特(Sarah Scott 1720-1795)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蓝袜社”成员之一,小说家、历史学家、社会改革家。其作品《千年圣殿》因其乌托邦的主题和深刻反映了女性现实而得到广泛关注。一些评论家从乌托邦、女性空间、礼物交换等视角对此作品进行过诸多探讨,本文拟从女性主体性的角度去探讨智性对主体性的建构作用以及在主体性建构过程中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智性思想。主体性是指个人在社会文化建构的局限与个人理想之间的周旋和协调。女性主体性要求女性肯定自身的能力,认识到自身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键力量,自觉追求自身在人格塑造、知识水平、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与完善。在18世纪的英国,贞洁、服从、天真等被认为是女性的美德,而独立有学识的女性则会被贴上轻浮、放纵甚至是乱性的标签。这样的性别规约严重限制了18世纪英国女性智力、能力的发挥。本文结合18世纪英国文化社会背景,关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是如何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中完成其主体性建构的。《千年圣殿》中的女性通过探索自身命运来质疑、挑战既有性别规范。她们在爱情婚姻与精神追求的艰难选择中走出了一条自我认知之路;她们智性地僭越规训权力的控制,由此走向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新认知。第一章主要探讨《千年圣殿》中的女性即使臣服社会规约压抑自身的主体性但还是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或者找到理想的伴侣。首先分析梅尔文和蒙赛尔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最初她们的思想却被性别偏见和习俗所束缚。即使她们为满足别人的要求而臣服社会规约,压抑自己的情感,却始终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其次关注为巩固父权制根基,当时社会以各种形式教育女性保持天真单纯的品德甚至鼓励女性沉迷对奢侈风的追求以达到禁锢女性思想的目的。玛丽·琼斯就是这种教育的典型受害者。她顺应传统价值观的要求保持单纯的个性却并没有赢得男人的尊重,反而让她陷入男人骗财骗色的圈套,从而无法找到理想的伴侣。第二章探讨女主人公们在亲人、朋友的教育和鼓励下逐渐意识到她们的委曲求全、自我压抑、天真单纯并不能获得满意的感情和婚姻,反而生活在痛苦之中,于是她们开始醒悟并获得各种形式的自立。但在寻觅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她们发现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爱情早已沦为商品,而且女性一旦步入婚姻,她们在法律上根本没有地位和独立性。于是她们不再对理想的感情抱有幻想并且逐渐意识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她们智性地挑战既定的性别规约,成为独立、自由的单身女性。此时她们虽然在经济上和法律上获得独立自主,但由于社会对单身女性的偏见,她们的内心还未获得真正的自由。第三章阐述女主人公们通过建立互帮、互信、互爱的女性社群,以团结的力量实现自身价值,施展自身能力,并由此获取心理和精神的自由,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在社区里,女性们琴棋书画、雕刻、阅读样样精通,对艺术有很深的鉴赏力。她们能力突出,兴办工厂,为贫困人、残疾人提供工作,给弱势群体以真诚的关爱和温暖;她们还创办学校,收养、教育社群里因各种原因被遗弃的孤儿。本文以一群中产阶级女性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为主线展现出司各特对女性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女性智性思想的肯定。在遵守社会规约与崇尚个人价值的博弈过程中,她们选择后者并以自由单身女性身份和互信互爱的女性友谊挑战既定的性别规约表明:一方面在十八世纪英国社会历史语境下,传统的社会伦理和男权主导观念使得女性主体性的建构面临着严峻的局限和挑战,另一方面司各特赞同并提倡女性能力、智力的发挥以及女性可以达到智性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