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牙周炎是人类口腔的常见疾病,以牙菌斑生物膜中的细菌及其产物为始动因子,口腔内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炎性之间的动态平衡紊乱会导致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牙槽骨吸收是慢性牙周炎主要特征之一,骨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到很多不同的信号通路调控。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是一种分泌性糖蛋白,为SOST基因的产物,主要由骨细胞分泌,不仅可以通过阻碍Wnt经典通路抑制成骨细胞分化,还可能通过RANKL/OPG/RANK系统促进骨吸收,在骨代谢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监测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水平的变化,比较与牙周健康者的差异,分析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主要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骨硬化蛋白与牙周炎活动性病变的关系,评价骨硬化蛋白作为牙周炎辅助诊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6.05.10-2016.10.10就诊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口腔科,确诊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患者(A组)15例,8男,7女,年龄41.13±9.36岁;以及牙周健康者(B组)13例,7男,6女,年龄40.15±8.80岁。所有受试者满足至少有20颗余留自然牙,上颌至少余留1颗磨牙(不包括第三磨牙),下颌至少余留1颗磨牙(不包括第三磨牙);至少6个月未接受牙周治疗和药物治疗(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广泛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者满足牙周探诊深度>4mm,附着丧失≥3mm,探诊出血,X线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附着丧失和骨吸收位点>30%全口位点。牙周健康者满足全口牙周探诊深度<3mm,探诊无明显出血,无明显附着丧失。2临床指标的测定:对牙周健康受试者、慢性牙周炎受试者初诊时和基础治疗6周后进行牙周临床检查: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周袋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临床附着丧失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牙齿松动度。3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全口牙周基础治疗(菌斑控制、超声波龈上洁治、手动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和调牙合),牙周炎患者每次就诊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4龈沟液的采集:在牙周炎受试者首次牙周临床检查48小时后,未开始牙周治疗前,第一次对受试牙龈沟液(gingivalcrevicularfluid,gcf)进行采样(a1组)。第二次至第五次(a2组-a5组)采集龈沟液分别在龈上洁治后1周(a2组)、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后2周(a3组)、牙周基础治疗后第4周(a4组)、牙周基础治疗后第6周(a5组)。牙周炎患者每次就诊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牙周健康受试者的受试牙只收集一次龈沟液。5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水平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immunosoibentassay,elisa)方法检测。结果:1慢性牙周炎组患者基础治疗后pli、bi、pd、ca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牙周健康组(b组)龈沟液内可检测出骨硬化蛋白,平均浓度为76.12±8.98pg/ml。3慢性牙周炎组牙周基础治疗前(a1组)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浓度为179.67±19.18pg/ml,龈上洁治后1周(a2组),骨硬化蛋白水平降低为125.04±14.71pg/ml,龈下刮治后2周(a3组),骨硬化蛋白水平为80.49±11.75pg/ml,龈下刮治后4周(a4组),骨硬化蛋白水平为90.62±10.51pg/ml,龈下刮治后6周(a5组),骨硬化蛋白水平为81.54±12.42pg/ml,且a5组与牙周健康组骨硬化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慢性牙周炎组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水平呈波浪下降趋势。4受试牙临床指标pd与其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915,p<0.001)。受试牙临床指标cal与其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17,p<0.001)。受试牙临床指标bi与其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04,p<0.001)。结论:1慢性牙周炎患者及牙周健康者的龈沟液中均可检测到骨硬化蛋白,慢性牙周炎组骨硬化蛋白浓度更高。2在牙周基础治疗的过程中,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浓度呈降低趋势,基础治疗后第6周骨硬化蛋白浓度与健康组受试牙的骨硬化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3慢性牙周炎患者受试牙龈沟液中骨硬化蛋白浓度与受试牙PD、CAL、BI呈现正相关现象。4龈沟液内骨硬化蛋白水平监测可能在牙周病辅助诊断、疗效评价具有潜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