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由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造成二者分离。由于脉络膜对视网膜外层的营养供应被阻断,尤其累及黄斑后视力急剧减退,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RRD手术目的在于寻找并封闭所有的视网膜裂孔,消除和缓解玻璃体视网膜牵拉,促使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贴附。目前常用的巩膜扣带术包括巩膜加压术、巩膜环扎术,并联合放视网膜下积液和玻璃体腔注射液体或气体,对不伴有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病例,其手术成功率能达到95%以上。随着玻璃体显微手术的发展,一些复杂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大改观。但是RRD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视功能的恢复,甚至威胁眼球的存亡。本文通过分析109例接受巩膜扣带术治疗的RR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巩膜扣带治疗RRD术后的并发症。并报道17例术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脱离,探讨巩膜扣带术后发生RPE脱离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方法:1.病例:收集2008-07-01至2009-10-31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行巩膜扣带术的107例RRD患者共109只眼。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56例,最小年龄9岁,最大78岁。2.手术分类:根据手术加压方式分为以下几种:(A1)巩膜环扎术18例,(A2)垂直角膜缘放置压垫53例,(A3)平行角膜缘放置压垫38例。根据是否放视网膜下液分为:(B1)放视网膜下液95例,(B2)不放视网膜下液14例。3.随访:采取门诊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0.5个月103例、1.5个月97例、3个月89例、6个月77例。主诉视物变形者,经散瞳查眼底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确诊发生RPE脱离的,给予口服强的松治疗。4.观察指标:对随诊病人查最佳矫正视力、散瞳查眼底、眼科B超检查,主诉视物变形者或高度怀疑发生RPE脱离者行OCT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所获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标准。根据统计结果,分析RPE脱离的患病率是否有年龄、性别及手术方式的统计学差异。确诊发生RPE脱离的患者,口服强的松治疗。并对激素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一、基本资料:本组入选病例包括107例RRD患者共109只眼。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56例。最小年龄9岁,最大78岁。根据患者主诉,发病时间从3天至1年余不等。术前视力<0.3者78例,0.3~0.6者27例,>0.6者4例。按照美国视网膜学会命名委员会的PVR分级标准(1983),A级24例,B级41例,C1级30例,C2级14例。二、网膜复位情况:术后0.5个月网膜复位90例、1.5个月复位85例、3个月复位83例、6个月复位77例。三、术后视力:随访0.5个月103例、1.5个月97例、3个月89例、6个月77例,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数分别为0.4146、0.4670、0.4933、0.5312。四、并发症:术后屈光改变(相差1.OOD以上)49(44.95%)例,OCT查见黄斑区结构变化:黄斑区水肿19(17.43%)例、黄斑前膜5(0.92%)例、RPE脱离17(15.60%)例。术后0.5月神经上皮层脱离12(11.65%)例。五、RPE脱离:术后17例患者发生RPE脱离。统计分析显示:巩膜扣带治疗RRD术后的RPE脱离好发于青壮年(年龄中位数30.0000岁),平行角膜缘较垂直角膜缘放置压垫者居多(p=0.001<0.0125),不放液多于放液组(p=0.001<0.05),但无性别差异(p=0.125>0.05)。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视力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结论:(1)巩膜扣带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可发生RPE脱离,推测可能与手术操作造成脉络膜循环障碍及术后炎症因子释放有关。(2)巩膜扣带术后RPE脱离好发于青壮年,以平行角膜缘放置压垫者居多,不放液多于放液,无性别差异。(3)激素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