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都处于人多地少的情况,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加之,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越来越多的建设用地来维持、促进经济的增长,这就造成了大量耕地被占用,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人地矛盾。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的不断被占用必然会给粮食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通过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单位土地的粮食产量,还可以通过增加耕地数量,补充因建设用地占用而减少的耕地面积,实现粮食产量的增加。现阶段,增加耕地数量的主要来源和手段是依靠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然而由于耕地后备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对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生产力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提高理论指导和参考,提高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 本文基于改进的QFD(质量功能展开)模型,并以地处云贵高原的滇东岩溶高原农业用地区为例,利用QFD模型和加权指数和模型测算了研究区域内的耕地后备资源的综合生产力,并对其进行等级划分。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滇东岩溶高原农业用地区待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3693.75公顷,占该农业用地区土地总面积的0.41%。区内耕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罗平县和师宗县,富源县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较少,分别为51.89%、34.74%和13.37%。耕地后备资源由可开垦其他草地、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裸地、可复垦采矿用地五种类型组成,分别占63.57%、3.59%、0.19%、27.28%和5.38%。主要分布在该区的中南部,相比师宗县、富源县,罗平县耕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比较集中。区内的土地破碎,坡度、土壤质地、母质条件均好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分布也相对分散,不利于连片开发,或开发成本较大。 (2)依据耕地后备资源特点以及研究区域特征,遵循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易获取性原则,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出发,选取了生态条件、≥10℃积温、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壤厚度及母质条件、地形坡度、土壤质地、pH值、耕作便利度等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滇东岩溶高原农业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3)采用QFD质量屋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土壤厚度及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生态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生产力的影响最显著,≥10℃积温、土壤质地、耕作便利度也是影响耕地后备资源综合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4)评价结果表明,滇东岩溶高原农业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3693.75公顷,其中一等地630.85公顷,二等地1593.10公顷,三等地1033.16公顷,四等地为436.65公顷,分别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17.08%、43.13%、27.97%、11.82%。其开发重点应集中在罗平县,主要以开发二等地为主。 (5)依据评价结果,结合研究区域的现实特征,分别从经济层面、技术层面、法律层面、行政层面、社会监督层面、土地权属调整等六个部分提出了滇东岩溶高原农业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合理开发的举措,为促进研究滇东岩溶高原农业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