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侧颈龟亚目(Pleurodira)代表了一支比较古老的分类群,它们与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共同构成地球上最为特化的一支爬行动物——龟鳖目(Testudinata)。尽管现生侧颈龟类仅分布在南半球的少数地区,但却代表了现生龟鳖目四分之一的物种多样性。本研究采用PCR、Long–PCR及测序技术获得了代表蛇颈龟科(Chelidae)的皱面长颈龟(Chelodina rugosa)、玛塔蛇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侧颈龟亚目(Pleurodira)代表了一支比较古老的分类群,它们与曲颈龟亚目(Cryptodira)共同构成地球上最为特化的一支爬行动物——龟鳖目(Testudinata)。尽管现生侧颈龟类仅分布在南半球的少数地区,但却代表了现生龟鳖目四分之一的物种多样性。本研究采用PCR、Long–PCR及测序技术获得了代表蛇颈龟科(Chelidae)的皱面长颈龟(Chelodina rugosa)、玛塔蛇颈龟(Chelus fimbriata)以及代表美非侧颈龟科(Podocnemididae)的黄头侧颈龟(Podocnemis unifilis)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三种侧颈龟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分别为16,592 bp、16,661bp和16,493 bp;均含有22个tRNA、2个rRNA和13个蛋白编码基因及一个主要非编码区——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其基因组结构、基因排列顺序和碱基组成均与典型的脊椎动物相似。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特别是与已测得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曲颈龟)相比,三种侧颈龟线粒体基因组的tRNAAsn和tRNACys基因之间都缺失典型的线粒体基因组轻链复制起点(origin of replication for the light–strand,OL)。这与已发表的非洲钢盔侧颈龟(Pelomedusa subrufa)缺失OL序列的情况相似,此表明缺失典型的OL可能是侧颈龟亚目成员的共同特征,代表了侧颈龟线粒体基因组的一种祖先性状。三种侧颈龟和已发表的非洲钢盔侧颈龟的控制区结构基本相同,其保守序列区都缺失CSB2和CSB3,提示这可能是侧颈龟类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本文选取了11科共31个龟鳖类物种,以2种鳄为外群,基于线粒体12个蛋白编码基因核苷酸序列的联合数据(10,254bp),重建了侧颈龟亚目主要分类群的系统发育树,并估算了龟鳖目主要类群的分歧时间。系统发育分析强烈支持侧颈龟亚目及曲颈龟亚目的单系性,两者的分歧时间约在晚三叠纪(Late Triassic) (~203.55 mya, 95% HPD: 202.10– 207.60 mya) ;侧颈龟科(Pelomedusidae)和美非侧颈龟科组成单系群——广义侧颈龟科(Pelomedusidae sensu lato),并在早白垩纪(~108mya, 95% HPD: 71.91–142.10 mya)分歧,这与当前估算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分离时间(~100 mya)以及化石记录是一致的;蛇颈龟属(Chelus)与长颈龟属(Chelodina)是姐妹群关系,构成单系的蛇颈龟科。分歧时间分析表明,南美的蛇颈龟属与澳洲长颈龟属在晚白垩纪(~93 mya,95% HPD: 55.87–128.32 mya)分歧,这与有关蛇颈龟的化石记录是一致的,提示澳洲大陆脱离冈瓦纳古陆(Ganwana)的漂移运动及分离后的次大陆间的隔离可能是澳洲和南美洲蛇颈龟物种多样化的成因之一。
其他文献
1926年,意大利数学家V. Volterra发表了解释D’Ancona提出的在Finme港鱼群变化规律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著名的Lotka-Volterra模型(A.J. Lotka于1925年在化学反应研究中也提出了该模型),从此动力学理论在生物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A.J. Lotka和V. Volterra起初提出的是捕食-食饵模型,随后人们又提出了相应的竞争模型和互惠合作模型,而这三种模型
本文分成两大部分,共三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和第二章,主要研究两种特殊的非空间形式(局部对称空间和局部共形平坦空间),获得了一系列结果.在第一章中,通过引入一个自共轭的二阶椭圆算子,讨论了局部对称空间中具有某些性质的超曲面,得到了一些刚性定理以及给出了这类超曲面的一个分类,推广和改进了相关结果.第二章中利用Schouten张量研究局部共形平坦黎曼流形,得到了这类流形为常曲率空间的一些充分条件,改进了
本文引入了J-环的概念,讨论了J-环的若干性质以及它与一些特殊环的关系,并且借助J-环对拟AP-内射模的自同态环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引入了J-环的概念,并讨论了J-环与N-环以及正则环之间的关系.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当J(R)诣零且有界时,环R是J-环当且仅当R是N-环;(2)环R是正则J-环当且仅当R是强正则环;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拟AP-内射模的自同态环的强正则性,半单性以及
变分原理是自然界中的一条普遍原理,它将自然界中的大量问题归结为某个泛函在一定条件下的极值或临界点问题.微分方程的周期解问题常常可以转化为变分问题,以证明其解的存在性和解的个数.近二十年来,近代变分法得到了重大发展,在数学的各个分支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变分原理和Z2不变群指标理论研究一类二阶哈密顿系统及一类二阶中立型泛函微分方程的多重周期解问题.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有关微分方程周期解问题
本论文以Breit-Pauli哈密顿的球张量形式为基础,借助角动量耦合理论和不可约张量理论,导出了铍原子非相对论能量、相对论修正(含质量修正、达尔文修正、自旋-自旋接触修正、轨道-轨道相互作用修正)以及精细结构(含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自旋-其它轨道相互作用、自旋-自旋相互作用)能级的实用计算式,其中完成了所有的角向积分和自旋求和计算,将相关能量表示为一系列径向积分之和。在此基础上,利用Mathem
接触过程是非平衡系统的一个简单重要模型,首先是由Harris于1974年提出来的.本文所讨论的一维单边接触过程是一类非对称的接触过程,它是对基本接触模型的推广.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了基本接触过程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首先构造了一维单边接触过程.其次利用更新测度和对偶的方法,给出了该过程的临界值估计.最后利用一维单边接触过程的性质,指出了其不变测度极点集.
本文利用临界点理论和极小化极大法研究了几类二阶Hamilton系统和带p-Laplace算子Hamilton系统的同宿解的存在性问题,分别讨论了位势函数是周期和非周期的情况,.及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系统存在同宿解.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有关Hamilton系统的背景知识和Hamil-ton系统同宿解问题研究的发展概况,及临界点理论相关知识和本文要运用的重要引理.第二章,我们研究一类具有
微分方程是刻画许多复杂动力系统的理想模型,在经济与金融、控制理论以及生物科学等理论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当考虑到环境干扰、系统状态的时滞效应以及在特定时刻系统内部所发生的一些随机改变等一系列因素时,就需要引入随机微分方程.1978年,Travis和Webb首次研究了由一族强连续余弦族的生成元所控制的抽象确定性的二阶发展方程.随后,1985年,Fattorini及Travis等也对该类型方程做了研究.
本文利用PCR方法扩增测序得到美洲鳄(Crocodylus acutus)、新几内亚鳄(Crocodylus novaeguineae)和奥利诺科鳄(Crocodylus intermedius)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6, 883bp、16, 894bp和16, 828bp,与其他鳄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和排列顺序相一致。整个基因组由22个tRNA,2个rRNA和13个蛋
本论文的主要部分是用BBK方法对电子碰撞电离过程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论文在共面几何条件与非共面双对称两类几何条件下对BBK模型中剩余电子屏蔽效应作了详细的探讨,对BBK模型所适用的几何条件作了扩展。正文主要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一章,介绍(e,2e)反应中能量和动量的关系、三重微分散射截面以及几何条件。第二章,介绍前人利用BBK方法对(e, 2e)电离过程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并详细地介绍了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