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转换理论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在其1965年发表的专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首次提出的。“转换”是指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主要有两种类型,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本文以作者自译的《玉山县志》部分章节为语料,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方面来探讨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玉山县志》由玉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于2005年方志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45万字,资料详实,体例完善,文风端正,除评审山川、备载方物、博彩风情外,尤重立足当代,详载社会、政治、经济相关资料,集千年县情于一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读者可藉文献而悉知县情。本文运用转换理论对《玉山县志》英译部分章节进行分析,笔者一方面希望提高翻译界,尤其是实践派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关注。半个世纪以来的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证明:转换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有效的解释力和指导性,可以有力地帮助译者实现译文语言的地道性、顺畅性及自然性。另一方面,通过翻译《玉山县志》,能够促进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民间风情。通过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本研究总结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有效运用翻译转换理论的几种方法。(1)当译者在翻译中无法通过词汇层次找到与原文对应的译文时,可以通过语法层次的翻译曲达;(2)翻译具有独特的字形/语音特点的汉语时,若不能通过英文的字形、语音再现,译者可以采用从字形/语音转词汇的层次转换手段;(3)处理汉语“碎片式流水句”可以运用结构转换,重新调整安排句子结构,理清主谓宾,再翻译成地道连贯的英文;(4)处理汉语连动式句子可以考虑词类转换,将表示主从关系的主要动词译成英语的谓语,将其他动词译成不定式、分词、介词或介词短语;(5)在处理汉语兼语式句型时,同样运用词类转换,根据英语SVOC(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句型,把汉语兼语式的第二个动词译作英语的宾语补足语,即用不定式、介词短语、形容词、副词、分词或名词来充当;(6)当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同分量的翻译单位时,为达到译文目的,译者可以考虑单位转换,或从词素、单词、词组、从句、甚至语篇这些翻译单位中重新寻找合适的翻译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