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ing to Ethics:O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Ethics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y3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的同时,对于翻译伦理的重视一度被翻译研究所忽略。然而,语言与伦理固有的联系促使翻译伦理必然成为翻译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中国典籍及西方哲学思想中,伦理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是哲学家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翻译,作为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与伦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翻译伦理在译学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进程中,中国译者和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伦理的探讨早有涉及,且呈现出不断深入的局面。同时,在西方翻译理论中,伦理思想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因子受到关注。然而,传统译论中的翻译伦理思想缺乏系统性。随着当代译学的发展,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安东尼·皮姆、切斯特曼和劳伦斯·韦努蒂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翻译伦理问题,引领翻译伦理的回归。特别是韦努蒂提出的“存异伦理”的思想对全球化时代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全球化时代下文化间交流的增加及各民族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翻译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申连云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伦理应该是尊重差异。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翻译伦理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同时,翻译伦理研究面临着扩宽理论框架及扩展在翻译实践及翻译教学的应用研究。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对当代中西翻译研究中翻译学者对翻译伦理研究进行梳理。第二章讨论中西传统译论中包含的翻译伦理因子。从中西传统翻译观可以发现中西传统译论中的翻译思想均体现了译者对翻译伦理的思考和观点。第三章探讨当代中西方翻译伦理研究概况。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伦理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翻译领域,许多翻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了翻译伦理研究的发展。第四章为全球化时代下翻译伦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伦理的回归是翻译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关于翻译伦理的探讨也将促进全球化时代下的翻译研究。
其他文献
翻译包括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翻译过程是译者、目标语读者、源文本、作者、赞助人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对话的发生是合格翻译产品成型的前提。至于翻译产品,它肩负着实现翻译
这项研究以某小学四年级科学教科书为例,批判地分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科学教科书中的权力机制以及权力统治和打压下产生的科学教科书中的单一科学主义话语。   以福柯和哈贝
近年来,互文性理论开始频繁出现于诸多领域,尤其成为文学研究领域和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最初,互文性理论被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如今也被用于政治演讲、新闻、电影
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坛上,华莱士·史蒂文斯是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人的诗人”或“批评家的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管风琴》(1923)更是充分地展示了他在艺术上
传统的翻译理论普遍认为译作应该忠实于原作,译作的翻译也应按照原作意图进行,因此译者在翻译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解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以往对译者地位的狭隘认识,倡导以译
托尼·莫里森,作品丰富,屡获殊荣,被誉为当今世界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她的作品植根于传统黑人文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黑人的悲惨遭遇。《秀拉》出版于1973年,是莫里森的第
功能文体学是一门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的学科。近年来,凭借其完善的理论支撑和研究体系,功能文体学在现代文体学的众多分支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以
2003年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砖巷》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小说的主人公纳兹奈恩出生于孟加拉的一个村落里。18岁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个年过四十且素未谋面的男人。婚后丈夫把她带到了南亚移民聚居地—伦敦东部。纳兹奈恩的移民生活从那里展开,她的内心世界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空间批评角度对《砖巷》进行研究。空间批评可表述为空间理论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话语实践,它是由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经济及政治领域进程中所呈现
学位
Since 2000, critical thinking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interest of manyeducators and scholars in China. Critical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s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