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杠杆率分化的因果研究——兼对上市公司分红“结构之谜”的解释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 年,我国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八项重点工作之首,明确提出“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作为主要预期目标,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中,则又提出了“结构性去杠杆”,这被视为新时期去杠杆的新思路,并明确指出去杠杆已经进入新阶段,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尽快降杠杆。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总体杠杆水平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水平过高的问题依然备受瞩目,而国有企业去杠杆则成为重中之重。
  企业如何去杠杆?已经成为当前经济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研究意义。事实上,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杠杆率出现显著分化,非国有企业杠杆率显著下降,国有企业杠杆率反而略有上升,正是这一现象逐渐演变成当前企业去杠杆的结构性难题。本文将立足于企业杠杆率分化这一经验事实,对企业杠杆率分化进行因果研究,作为“企业如何去杠杆”这一难题的突破口,为企业去杠杆提供有益的经验证据及政策参考。具体地,本文从经济不确定性的角度分析企业杠杆率分化的成因,并从企业分红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杠杆率分化导致的结果。本文认为正是企业杠杆率分化导致了上市公司分红的结构性变化,本文称之为上市公司分红“结构之谜”,企业杠杆率的变化能有效解释中国上市公司分红“结构之谜”,这一发现将为高质量发展时期中国企业部门如何实现“去杠杆”提供重要政策参考。
  除了导论和结论以外,主要包括如下四个章节。第一章是我国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与“结构性去杠杆”,就“结构性去杠杆”内涵、逻辑及现实路径进行了分析,这一章节奠定了本文的基本研究背景,试图弄清当前经济的主要难题,并把握去杠杆的政策思路。第二章是经济不确定性与企业杠杆率分化,主要从经济不确定性的视角分析我国企业杠杆率分化的成因,还基于FAVAR框架构建了我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EU),并同时检验了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杠杆率分化的不同作用,为营造结构性去杠杆的合适宏观环境提供了经验证据及政策参考。第三章为企业杠杆率分化与上市公司分红“结构之谜”,这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从企业分红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杠杆率分化导致的结果,分析了企业去杠杆与分红之间的密切联系,勾勒了上市公司通过分红策略的主动应变来缓解去杠杆的负面冲击这一现实图景,尝试通过经验证据的分析为企业以及宏观调控部门的应对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从去杠杆的角度揭示了上市公司分红“结构之谜”,缓解了传统委托代理视角的解释存在的逻辑不一致性。为识别企业杠杆率分化与分红“结构之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借助了双重差分的识别策略,以及多元回归模型框架下的逐步回归分析法。第四章为企业杠杆率分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尝试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评价企业去杠杆的成效,主要借助了OP方法来测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这部分将为高质量发展时期中国企业部门如何去杠杆提供一定的启示。
  本文通过相关经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金融危机以后,国有企业杠杆率的上升的背后,实际上是经济不确定性的下降,企业杠杆率的分化并不能归因于经济不确定性的上升,这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传统观点有所不同,最关键的是经济不确定性的变化虽然可以预测企业的杠杆率行为,但它并不是一个可操作的变量,这也是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所不同的关键之处。更具体地,经济不确定性指数(EU)每上升一个标准差,那么可以预期非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将上升0.85 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将下降 0.98 个百分点,均近乎一个百分点的杠杆率变化。在具体影响机制方面,本文发现除了金融抑制等因素外,股权融资渠道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影响渠道。
  2. 无论分红水平还是分红意愿,均与杠杆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替代关系,企业杠杆率与分红之间存在显著替代关系。相较于其他可能影响委托代理成本的因素,企业杠杆率变化在解释分红“结构之谜”方面,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解释了42%的分红结构效应。在考虑了企业杠杆率变化以后,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优序融资理论。无论是分红水平还是分红意愿,均与投资机会TobinQ呈负相关关系,这与优序融资理论的主要推论是一致的,如果不考虑企业杠杆率的变化,将会错误地得出优序融资理论不成立的结论,本文的实证研究为澄清这一干扰因素提供了经验证据,也说明在考虑优序融资理论时,需要仔细考虑融资时点变化时累积债务或者企业杠杆率的变化。
  3.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并没有牺牲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盈利能力,经济增长质量继续保持着稳定增长,此次企业部门“去杠杆”过程符合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的要求。“去杠杆”过程不仅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对企业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企业部门通过去杠杆能有效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4.相对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杠杆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明显,一旦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始去杠杆,将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更大的提升。另外,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效应,这与相关宏观经济理论预示的结果是一致的(Barro,1998)。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效应在微观层面同样存在,这为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微观经验证据。
  本文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首次提出上市公司分红“结构之谜”,并从企业杠杆率分化的视角做出了合理解释。现有文献主要从委托代理成本的角度对企业分红行为进行解释,对于“金融危机前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发生结构性扭转”这一经验事实,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一经验事实对这类研究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本文将Rozeff(1982)的分析框架拓展到比较静态分析的情形,较好地揭示了资本结构变化通过影响融资成本变化,从而导致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发生结构性扭转的可能,随后本文经验研究结果证实了企业杠杆率的分化是中国上市公司分红“结构之谜”的重要成因,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金融危机以后经历的“去杠杆”过程导致了企业分红的结构性变化。
  2.本文同时检验了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杠杆率分化的不同作用,为营造结构性去杠杆的合适宏观环境提供有益的经验证据。什么原因导致了企业杠杆率的分化?这也是现有很多研究聚焦的一个问题,在考察企业杠杆率分化的成因时,有研究注意到了不确定性的影响,但对经济不确定性的代理指标存在一定争议,本文根据奈特指出的不确定性的不可预测特征,基于 FAVAR 框架测算了我国经济不确定性指数(EU)。结果发现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仅在定义上存在明显区别,具体走势上也呈现不同的趋势与特征,本文同时检验了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杠杆率分化作用,发现二者存在截然相反的作用。
  3.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去杠杆”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当前企业部门“去杠杆”提供了有意义的政策参考。本文发现,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金融危机后经历了一波成功的去杠杆过程,企业在去杠杆的同时,保证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稳步提升,为经济增长质量做出了贡献。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去杠杆”的成功,可部分归功于分红水平的提升,通过提升分红水平,既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还能吸引投资者,提升企业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的能力。4.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双重差分的识别策略,与多元回归模型框架的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为量化分红决策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度提供了可能。通过将双重差分的识别策略与多元回归的模型框架内的逐步回归分析法结合在一起,通过在双重差分的回归模型中将重要因素的逐步引入,可以通过系数比较,得到相关因素具体解释力度的量化结果。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数量逐步增多。人口的迁移会对住房产生重要影响,而住房问题也是迁移人口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商品住房价格不断攀升和人口迁移总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研究人口迁移和商品住房价格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发展需要依赖人口的住房需求,因此本文以城市层面的人口迁移为切入点研究人口的空间流动和房价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往研究对人口迁移和商品住房价格
学位
2017 年以来,随着股市危机逐步平息,中国股指期货市场在历经一年半全面限制后,迎来三度松绑。到2018年12月的第三次松绑,中国股指期货松绑政策已初具规模,股指期货恢复常态化交易指日可待。但受危机期间股指期货市场舆论讨伐和股指期货松绑期间连续三次乌龙指事件影响,广大投资者对于股指期货市场仍存在较多疑虑。当前,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正处在发展改革的“十字路口”。如何放开股指期货市场限制,以恢复股指期货风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发展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的配置对其他要素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经济发展要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转为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发展,必须大力优化资本配置,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必须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另一
学位
城镇化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转型的重要手段和机制。推进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是核心,产业的发展是重要支撑,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和发展质量。在当前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城镇化动力不足、体制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突出的表现在城镇化发展的“碎片化、空心化、模式化、陌生化”等问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链条长、关联性高,能够带动上下游钢铁、机械、电子、金融、保险等诸多产业的发展,还能为国家创造可观税收,吸纳大量就业人员。可以说,汽车产业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从引进技术开始,历经初创、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在2013年跨过年产销量2000万辆的大关,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不
学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卷土重来,以英国脱欧、特朗普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以及民粹和保护主义政党在欧洲各地纷纷崛起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为标志的逆全球化浪潮也愈演愈烈。诚然,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低迷的世界经济环境无形中为反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提供了天然土壤,但究其根源,则在于全球化或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平等。尽管全球化或贸易自由化能够提升国家的整体福利,但这些利益往往
学位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人口红利”比较优势,成功参与全球分工,促进了中国贸易发展。贸易自由化进程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加速,进口关税按入世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线下降至较低水平。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采取差异化地区发展策略,以及地区间自身存在的经济历史、地理位置等差异,最终造成关税经济效应传导的地区差异性。与此同时,国内人力资本结构也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贸易自由化
本文主要研究当需求或成本存在不确定性时并考虑厂商的风险异质性,在某种具体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绩效问题,论文也讨论了理论研究成果的政策含义,论文选取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在位者和潜在进入者,上游厂商和下游厂商。  本文的第一部分考察了不确定性来自需求和成本两方面,厂商风险厌恶而消费者风险中性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市场的市场均衡问题。第二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完全竞争厂商是风险厌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职业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来说,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职业流动会促使劳动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然而,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从整体上发育得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建立市场机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障碍。其中,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一直对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结构融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在市场规模、参与机构、投资者等方面显著扩张,已经在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2007年底债券市场的存量规模为28.6万亿美元,其中证券化产品规模就达到11.3万亿美元,已接近债券占比的40%。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资产证券化一直是银行融资、风险管理和绩效改善的主要手段,它在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