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探究课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搜集、研究资料,得出结论,写出探究报告的实践活动。探究课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训练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探究课分为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学习研究资料得出结论、写出研究报告四个过程。它要求在学生独立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教师给予适当的指正。
1、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写景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物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人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短篇散文的研究;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菡子写的《八只小猫》三篇作品的比较研究;又如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和德福芦花(日本)写的《海上日出》的对比研究等。(3)对诗歌的研究。如研究几篇新诗或对所喜爱的古诗的研究。(4)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5)对某一篇作品语言精华的研究,对某些成语的研究等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经济地理研究(物产、交通等);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界联系,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有时还可以根据生命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2、搜集资料
1.必须掌握资料。学生的研究不能凭空去想,一定要有根有据地说明问题,用资料解决出现的问题。如要介绍作家的出生年代、社会、家庭背景,就要去读该作家的传记材料;如果是研究作品,就应该以作品为主,再搜集一些解释、说明、评价该作品的有关材料;若研究某一问题,就要围绕问题搜集资料。
2.资料来源。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能独立回忆事实,就不必去观察、访问,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
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学生指出该课题应到什么地方去找资料,切忌由教师或书本提供答案性的资料。作为资料的知识,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的进度分几次提供,这样使学生遇到的困难可以及时解决。
3、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方法。例如,过去我在实验班中曾让老师给学生留过这样的作业:三年级的学生,当学完《瑞雪图》和《雨》两课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记叙顺序、内容重点、观察顺序方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有的学生在笔记本上是这样回答的:
《瑞雪图》和《雨》两课,记叙顺序相同,内容重点不同,观察顺序不同。
相同点:两篇的记叙顺序都是按雪前、雪中、雪后,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不同点:1.《瑞雪图》重点写雪后;《雨》重点写雨中。
2.《瑞雪图》由远及近地写;《雨》同近及远地写。
又如当学生学完《赵州桥》、《翠鸟》、《爬山虎的脚》和《壁虎》几课之后,让学生比较这几课是各抓住哪些特点把一种事物写具体的。在学生自己整理的笔记中是这样回答的:
《赵州桥》——作者是抓住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把事物写具体的。
《翠鸟》——作者是抓住翠鸟的外貌和生活习性把事物写具体的。
《爬山虎的脚》——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的样子、怎么爬行和它的作用把事物写具体的。
《壁虎》——作者是抓住壁虎怎样捉虫把事物写具体的。
这种比较,就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归类、表解、编提纲的阅读方法,提高记笔记的能力,而且还学会比较、概括的思维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就会使其不知所措,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写出研究报告
写研究报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教给学生写报告的要求和格式,如,先写出题目,再写内容,内容要分段或分章节。写报告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资料、分析资料过程中随时记下学习结果,最后把学习结果加以概括,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研究报告。如有一学生发现门缝上糊了一条厚纸,风一吹发出“啦——啦——”的响声,感到奇怪。他和另一同学决定研究研究。于是到学校图书馆找到一本书《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他们学习后,又测试了厚纸片的弹性,还请教了老师。老师让他们把一把钢尺插在抽屉缝里,用手一拨,钢尺也唱起来了!这时两人明白了:风使劲吹厚纸片,有弹性的纸片颤动起来,发出了声音。于是二人合写了一篇题为《纸片唱歌》的小论文(见于连昶:《学会研究性学习》)。其整个研究过程就是先确定题目,再查阅书报,调查访问,观察实验,掌握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得出结论,最后把研究过程和结果写成论文。
总之,探究课的全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研究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
1、提出问题
小学语文课要探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但主要应结合课内学习进行。
1.结合语文课的探究题。一般有几类课题:(1)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的研究。可以研究一篇作品,也可以研究几篇作品,如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先生写景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物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写人作品的研究;老舍先生短篇散文的研究;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的研究等。(2)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研究。如老舍写的《猫》、鲁迅写的《兔和猫》(主要是最后写猫的部分)、菡子写的《八只小猫》三篇作品的比较研究;又如巴金写的《海上日出》和德福芦花(日本)写的《海上日出》的对比研究等。(3)对诗歌的研究。如研究几篇新诗或对所喜爱的古诗的研究。(4)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5)对某一篇作品语言精华的研究,对某些成语的研究等等。
2.结合其他课的探究题。语文探究课的题目可以和各科联系,如和历史课联系,可以研究历史人物传记,可以研究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还可以研究历史文物等。和地理课联系,研究的课题就更多了,如自然环境的研究(河流的演变、气候的变化、林木的生长、沙尘暴的形成等);经济地理研究(物产、交通等);乡土地理、本国地理、世界地理都可以研究。和音乐界联系,可以研究音乐家的传记及作品等。和自然课联系,可以研究科学家的传记、研究某种生物的生长过程等。有时还可以根据生命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2、搜集资料
1.必须掌握资料。学生的研究不能凭空去想,一定要有根有据地说明问题,用资料解决出现的问题。如要介绍作家的出生年代、社会、家庭背景,就要去读该作家的传记材料;如果是研究作品,就应该以作品为主,再搜集一些解释、说明、评价该作品的有关材料;若研究某一问题,就要围绕问题搜集资料。
2.资料来源。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通过观察、阅读书报和杂志、访问、回忆等。如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就要观察实物,记录出土年代、造型、原料、工艺、用途等,还要阅读一些书面资料,加以对证。经过研究,对其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作出判断。从哪一种途径获取资料,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如果学生对所研究的事物比较熟悉,能独立回忆事实,就不必去观察、访问,主要靠经过良好训练的记忆去回忆,要习惯于调用记忆中的材料。平时语文课和各科学习的内容如记忆在大脑中,会成为丰富的资料宝库。
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学生指出该课题应到什么地方去找资料,切忌由教师或书本提供答案性的资料。作为资料的知识,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研究的进度分几次提供,这样使学生遇到的困难可以及时解决。
3、学习资料,分析、综合材料,得到结论
材料到手不能马上使用,必须先进行学习,了解材料内容要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摘录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部分。如研究某作家的作品,必须认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表达特点等。
学习之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要点,得出结论。学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要在语文课内经常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能力及比较研究方法。例如,过去我在实验班中曾让老师给学生留过这样的作业:三年级的学生,当学完《瑞雪图》和《雨》两课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篇文章在记叙顺序、内容重点、观察顺序方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有的学生在笔记本上是这样回答的:
《瑞雪图》和《雨》两课,记叙顺序相同,内容重点不同,观察顺序不同。
相同点:两篇的记叙顺序都是按雪前、雪中、雪后,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不同点:1.《瑞雪图》重点写雪后;《雨》重点写雨中。
2.《瑞雪图》由远及近地写;《雨》同近及远地写。
又如当学生学完《赵州桥》、《翠鸟》、《爬山虎的脚》和《壁虎》几课之后,让学生比较这几课是各抓住哪些特点把一种事物写具体的。在学生自己整理的笔记中是这样回答的:
《赵州桥》——作者是抓住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把事物写具体的。
《翠鸟》——作者是抓住翠鸟的外貌和生活习性把事物写具体的。
《爬山虎的脚》——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的样子、怎么爬行和它的作用把事物写具体的。
《壁虎》——作者是抓住壁虎怎样捉虫把事物写具体的。
这种比较,就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分类和系统化,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归类、表解、编提纲的阅读方法,提高记笔记的能力,而且还学会比较、概括的思维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其实这就是初步的研究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使其遇到一定的困难。困难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刺激物,但又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困难程度超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就会使其不知所措,影响其信心。困难的程度必须适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其处理这个困难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通过解决困难使学生有系统地进行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写出研究报告
写研究报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教给学生写报告的要求和格式,如,先写出题目,再写内容,内容要分段或分章节。写报告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资料、分析资料过程中随时记下学习结果,最后把学习结果加以概括,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研究报告。如有一学生发现门缝上糊了一条厚纸,风一吹发出“啦——啦——”的响声,感到奇怪。他和另一同学决定研究研究。于是到学校图书馆找到一本书《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他们学习后,又测试了厚纸片的弹性,还请教了老师。老师让他们把一把钢尺插在抽屉缝里,用手一拨,钢尺也唱起来了!这时两人明白了:风使劲吹厚纸片,有弹性的纸片颤动起来,发出了声音。于是二人合写了一篇题为《纸片唱歌》的小论文(见于连昶:《学会研究性学习》)。其整个研究过程就是先确定题目,再查阅书报,调查访问,观察实验,掌握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得出结论,最后把研究过程和结果写成论文。
总之,探究课的全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研究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