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复习文言虚词的方法,需要开拓创新
复习文言虚词的传统做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将归类整理好的文言虚词例句练习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解释某个虚词在不同例句中的不同词性和意义;二是利用高三教辅书上现成的虚词知识表格,让学生复习记忆。实践证明,这两种做法,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那么,如何提高文言虚词的复习效率,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虚词的用法意义,进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呢?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一种探索,不只是获得一個知识性的结论”来重新审视传统的复习方法,我发现:传统复习方法缺失了让学生参与整理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为了提高文言虚词的复习效率,文言虚词的复习要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虚词的用法、意义。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兴趣、向学生推荐用来归纳虚词用法、意义的典型材料,教给学生整理、归纳、融会贯通的方法。
二、复习文言虚词的具体步骤
(一)明确文言虚词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虚词的表意作用虽不及实词来得实在,但虚词不虚,虚词有不可替代的语法及表意作用。比如,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kuí,人名)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 ‘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官名)。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比较“夔一足”与“夔一(而)足(矣)”,简洁是文言的特点,但过犹不及,缺少了必要的虚词“而”,会引起对实词“足”理解上的歧义(“脚”/“足够”),因此虚词具有组词成句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认识到虚词有不可替代的语法及表意作用,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二)利用课文整理、归纳虚词的用法、意义
文言虚词的数量,依照现行高考考试大纲规定应掌握的是18个。针对这18个虚词怎样进行整理归纳,才容易掌握呢?利用学过的课文。那么,究竟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呢?
第一步:向学生推荐典型的课文材料,作为学生整理、归纳虚词用法、意义的素材。典型的课文材料要满足以下两点:在这篇课文中,某个或某几个虚词出现频率高,用法多样、典型;一定是学生学过的课文。例如:让学生整理“而”的用法、意义,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典型的课文材料;要归纳虚词“者、也”的用法和意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一篇运用恰当的典范之作;归纳虚词“之”、“其”,可以用韩愈的《师说》。
第二步: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典型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虚词的用法、意义,将各种不同的用法、意义进行整理、归纳。
例如:让学生整理虚词“之”的用法、意义。在课堂上,让学生首先找出使用了“之”的句子,对用法、意义进行比较、判断、分类整理,归纳如下:
1.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代人,可译为“他”)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事理,可译为“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
4.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在这里提醒学生选择例句尤为重要。例句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为佳:一是出自学生所学过的课文;二是句子力求简短,避免烦琐;三每一种用法或意义只需一个例句。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又能复习巩固所学课文,可谓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利用课文熟悉的语言环境,在讨论、整理、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真正理解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三步:指导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使之条理化。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整理归纳的亲身实践,对虚词知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下来教师要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例如:将“之”的用法和意义抽象为:①作代词,可指代人,也可指代事理;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也可作音节助词。简明而条理化的阐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的操作,学生在查找,整理归纳,及老师的指导下就记忆牢固了。
(三)利用成语巩固、强化虚词的用法、意义
除了利用好典型的课文素材,还可以利用成语这一文化宝库。成语是古汉语浓缩的精华,在成语中保留着很多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虚词不能对这一生命力极强的语言材料视而不见。
例如:虚词“而”,在成语“华而不实(连词,表转折,译为‘却’)”、“涸泽而渔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侃侃而谈 (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础润而雨(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中,就有四种“而”字常见的用法和意义。
在学生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积累了一定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利用成语词典,出一份虚词测验题,让学生进行一次虚词抢答知识竞赛,这样通过抢答知识竞赛,学生既巩固、强化了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也能对成语有更准确地理解。
五年来,我一直教高三语文,在教学中,我推行这种做法。经过几年实验,证实参加实验的学生对虚词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同级的其他学生。在历次考试中他们遇到虚词题型,都能准确做出来,即使是古文翻译题他们也能拿到高分或满分,他们阅读文言文水平有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采取有效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真正领会并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出相应的基本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郏县第一高级中学)
复习文言虚词的传统做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将归类整理好的文言虚词例句练习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解释某个虚词在不同例句中的不同词性和意义;二是利用高三教辅书上现成的虚词知识表格,让学生复习记忆。实践证明,这两种做法,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那么,如何提高文言虚词的复习效率,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虚词的用法意义,进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呢?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一种探索,不只是获得一個知识性的结论”来重新审视传统的复习方法,我发现:传统复习方法缺失了让学生参与整理的过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为了提高文言虚词的复习效率,文言虚词的复习要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虚词的用法、意义。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兴趣、向学生推荐用来归纳虚词用法、意义的典型材料,教给学生整理、归纳、融会贯通的方法。
二、复习文言虚词的具体步骤
(一)明确文言虚词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虚词的表意作用虽不及实词来得实在,但虚词不虚,虚词有不可替代的语法及表意作用。比如,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kuí,人名)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 ‘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官名)。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比较“夔一足”与“夔一(而)足(矣)”,简洁是文言的特点,但过犹不及,缺少了必要的虚词“而”,会引起对实词“足”理解上的歧义(“脚”/“足够”),因此虚词具有组词成句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认识到虚词有不可替代的语法及表意作用,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二)利用课文整理、归纳虚词的用法、意义
文言虚词的数量,依照现行高考考试大纲规定应掌握的是18个。针对这18个虚词怎样进行整理归纳,才容易掌握呢?利用学过的课文。那么,究竟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归纳呢?
第一步:向学生推荐典型的课文材料,作为学生整理、归纳虚词用法、意义的素材。典型的课文材料要满足以下两点:在这篇课文中,某个或某几个虚词出现频率高,用法多样、典型;一定是学生学过的课文。例如:让学生整理“而”的用法、意义,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典型的课文材料;要归纳虚词“者、也”的用法和意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一篇运用恰当的典范之作;归纳虚词“之”、“其”,可以用韩愈的《师说》。
第二步: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典型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虚词的用法、意义,将各种不同的用法、意义进行整理、归纳。
例如:让学生整理虚词“之”的用法、意义。在课堂上,让学生首先找出使用了“之”的句子,对用法、意义进行比较、判断、分类整理,归纳如下:
1.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代人,可译为“他”)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事理,可译为“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不译)
4.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在这里提醒学生选择例句尤为重要。例句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为佳:一是出自学生所学过的课文;二是句子力求简短,避免烦琐;三每一种用法或意义只需一个例句。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又能复习巩固所学课文,可谓一举两得。更重要的是利用课文熟悉的语言环境,在讨论、整理、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真正理解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三步:指导学生将知识化繁为简、使之条理化。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整理归纳的亲身实践,对虚词知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接下来教师要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例如:将“之”的用法和意义抽象为:①作代词,可指代人,也可指代事理;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也可作音节助词。简明而条理化的阐释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的操作,学生在查找,整理归纳,及老师的指导下就记忆牢固了。
(三)利用成语巩固、强化虚词的用法、意义
除了利用好典型的课文素材,还可以利用成语这一文化宝库。成语是古汉语浓缩的精华,在成语中保留着很多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虚词不能对这一生命力极强的语言材料视而不见。
例如:虚词“而”,在成语“华而不实(连词,表转折,译为‘却’)”、“涸泽而渔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侃侃而谈 (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础润而雨(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中,就有四种“而”字常见的用法和意义。
在学生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积累了一定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利用成语词典,出一份虚词测验题,让学生进行一次虚词抢答知识竞赛,这样通过抢答知识竞赛,学生既巩固、强化了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也能对成语有更准确地理解。
五年来,我一直教高三语文,在教学中,我推行这种做法。经过几年实验,证实参加实验的学生对虚词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同级的其他学生。在历次考试中他们遇到虚词题型,都能准确做出来,即使是古文翻译题他们也能拿到高分或满分,他们阅读文言文水平有明显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复习方法,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采取有效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真正领会并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出相应的基本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郏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