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的写作来说,阅读也是一种积累生活、增加知识、锤炼思想、丰富情感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叶老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由此可见,学生要学好写作,首先要学会阅读。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与写作有关的阅读方法。
一.提要钩玄式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谈到读书之法时就曾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叙事性文章,一定要抓住其中最主要的、最能反映作者思路或最精彩的地方,抓住最重要的事实;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必须抓住最能反映作者见解的词句。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就是一种写作活动。“提要钩玄”有两种常见方法:一是摘抄,一是提要。“摘抄”就是阅读后,把重点部分、精彩部分、有资料价值的部分摘录下来,这样既可积累知识、储备资料,还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摘抄的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把这些新的启示、新的见解写下来,就是一种写作活动。梁启超用他数十年的观察和读书所得写道:“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用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这确实是经验之谈。“提要”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读物的主要内容。可以写成提纲式,即把原文的每一部分的要点逐段写出,能反映原文结构安排上的特点;也可以写成概要式,但不是逐段概述,而是抓住重要内容,用连贯的语句叙述,一般用自己的语言,尽量少引原文。摘抄或提要最好写在卡片或活页纸上,这样便于分类保存,也便于查阅。当然,如有条件使用电脑就更方便了。
二.评判是非式
我们知道任何读物都是作者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作者观察得是否合乎实际,思考得是否合乎逻辑,作为读者都不能不考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实际上他们都是提倡思考,反对盲从。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读书生疑就是读书时能找出内容、语言等方面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再通过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分析,求得更好的理解,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经过怀疑和思考,发现事实有出入,观点有谬误,就来一番说明,来一番辨正,这就是话题,就是文章。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他在读了《史记·孟尝君列传》后写下的感想。这篇仅有九十个字的短文,一反传统说法,主旨在于驳倒“孟尝君能得士”这一传统观点。王安石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根本就配不上“士”这个高贵称号。文章借题发挥,反映了作者豪迈的气魄和自负的志向。他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思考,卓越见识,对孟尝君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独到的评判,令人信服。
三.比较异同式
读物浩如烟海,作者灿若繁星。不同作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写的读物,在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阅读读物,读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比较、鉴别,在不同读物中寻找共同之处,在同类读物中辨析出不同之点,这样,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过程中,你的阅读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一文中这样写道:“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这段论述朱先生应用“求同”的方法,比较了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在境界上的相同点: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在比较中,无论是发现了规律、特点,还是问题,都可以作为话题,这样就有文可作了。
四.驱遣想象式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如果单从字面去理解,没有适当的想象,就不能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但是,如能结合想象去探究作品的意境,在阅读时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若能写出来,就会成为有价值的文章。叶老曾举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为例,来说明阅读中展开想象的必要。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象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
此外,“扩写”,由短文扩展为长文;“改编(写)”,由一种文体改编为另一种文体等,也都是想象的产物。金圣叹评《水浒》说“各人有各人的声口”,极为贴切。在施耐庵笔下一百零八将突破了民间故事流传的形象,无不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如脍炙人口的“杨雄杀妻”几段文字,把石秀的精细、杨雄的粗率刻画得毫发毕现。然而,更可贵的是,现代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在其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石秀》中,通过心理分析和潜意识的流动,重新诠释了“杨雄杀妻”几段文字的内涵。在英雄之豪和常人之欲的描绘中,两位先生都用想象塑造出自己心中的石秀形象,可谓文坛奇观。
五.引发感悟式
在阅读中,常常会忽有所悟,得到某种启示,把这种启示写出来,就称为“读后感”。这也是阅读引发写作所常见的。如张承志的散文《又是春天》中有这样一段:“文学应当是作家心中最后的堡垒。一个作家很难做个完人,但是他至少对自己的文学要做到真诚。不应当有作文或为文等概念,作品应当是作家淋漓的心血。为了这样的作品作家才活着,为了这样的作品青春被点燃,生命被耗尽。为了追求这样的作品,作家眼中只有一片辉煌的幻彩,而决不会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为了保卫这样的自己的作品,哪怕是最弱小的作家也敢挺身而起,一直牺牲到自己心跳的最后一下。”白杏珏同学摘抄下这一段文字后,这样写道:“掷地有声,我感觉到了一种专属张承志的硬气。谁说文人必是娇弱无能的,中国文人只是大多成为了政治附庸,才不免多了圆滑和长袖善舞之感。张承志是难得的敢于脱离束缚的作家,使文学成为文学,而不是一如千百年来中国所推崇的文为政的附庸,又或者文为名利的附庸。逃离是一种勇气,寻梦更是一种勇气,张承志也许不是伟大的作家,但他至少具备了一个伟大作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对于文学的热情和责任感——为文学,牺牲到最后。”这种感想,可以是感性的体验,也可以是理性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文章。
学生写作与阅读的关系极为密切,善于阅读的同学,容易达到善写的程度,善写对善读也大有裨益。二者都需要思考,都与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所以是相通的。
宦文彪,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一.提要钩玄式
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谈到读书之法时就曾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的意思是说,对于叙事性文章,一定要抓住其中最主要的、最能反映作者思路或最精彩的地方,抓住最重要的事实;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必须抓住最能反映作者见解的词句。把这些东西写下来,就是一种写作活动。“提要钩玄”有两种常见方法:一是摘抄,一是提要。“摘抄”就是阅读后,把重点部分、精彩部分、有资料价值的部分摘录下来,这样既可积累知识、储备资料,还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摘抄的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还可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把这些新的启示、新的见解写下来,就是一种写作活动。梁启超用他数十年的观察和读书所得写道:“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用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这确实是经验之谈。“提要”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读物的主要内容。可以写成提纲式,即把原文的每一部分的要点逐段写出,能反映原文结构安排上的特点;也可以写成概要式,但不是逐段概述,而是抓住重要内容,用连贯的语句叙述,一般用自己的语言,尽量少引原文。摘抄或提要最好写在卡片或活页纸上,这样便于分类保存,也便于查阅。当然,如有条件使用电脑就更方便了。
二.评判是非式
我们知道任何读物都是作者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作者观察得是否合乎实际,思考得是否合乎逻辑,作为读者都不能不考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实际上他们都是提倡思考,反对盲从。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读书生疑就是读书时能找出内容、语言等方面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再通过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分析,求得更好的理解,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经过怀疑和思考,发现事实有出入,观点有谬误,就来一番说明,来一番辨正,这就是话题,就是文章。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他在读了《史记·孟尝君列传》后写下的感想。这篇仅有九十个字的短文,一反传统说法,主旨在于驳倒“孟尝君能得士”这一传统观点。王安石认为“士”必须具有经邦济世的雄才大略,而那些“鸡鸣狗盗”之徒根本就配不上“士”这个高贵称号。文章借题发挥,反映了作者豪迈的气魄和自负的志向。他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思考,卓越见识,对孟尝君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独到的评判,令人信服。
三.比较异同式
读物浩如烟海,作者灿若繁星。不同作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写的读物,在文化内涵、情感表达、写作风格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有其共同点和不同点。阅读读物,读者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比较、鉴别,在不同读物中寻找共同之处,在同类读物中辨析出不同之点,这样,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过程中,你的阅读就会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谈静》一文中这样写道:“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这段论述朱先生应用“求同”的方法,比较了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在境界上的相同点:都表现为一种幽美的情境,都是静观寻常事物中妙悟到的另一种景象,都能从中看出诗人悠然自得的、空灵的心境。在比较中,无论是发现了规律、特点,还是问题,都可以作为话题,这样就有文可作了。
四.驱遣想象式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如果单从字面去理解,没有适当的想象,就不能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但是,如能结合想象去探究作品的意境,在阅读时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若能写出来,就会成为有价值的文章。叶老曾举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为例,来说明阅读中展开想象的必要。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象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
此外,“扩写”,由短文扩展为长文;“改编(写)”,由一种文体改编为另一种文体等,也都是想象的产物。金圣叹评《水浒》说“各人有各人的声口”,极为贴切。在施耐庵笔下一百零八将突破了民间故事流传的形象,无不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如脍炙人口的“杨雄杀妻”几段文字,把石秀的精细、杨雄的粗率刻画得毫发毕现。然而,更可贵的是,现代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在其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石秀》中,通过心理分析和潜意识的流动,重新诠释了“杨雄杀妻”几段文字的内涵。在英雄之豪和常人之欲的描绘中,两位先生都用想象塑造出自己心中的石秀形象,可谓文坛奇观。
五.引发感悟式
在阅读中,常常会忽有所悟,得到某种启示,把这种启示写出来,就称为“读后感”。这也是阅读引发写作所常见的。如张承志的散文《又是春天》中有这样一段:“文学应当是作家心中最后的堡垒。一个作家很难做个完人,但是他至少对自己的文学要做到真诚。不应当有作文或为文等概念,作品应当是作家淋漓的心血。为了这样的作品作家才活着,为了这样的作品青春被点燃,生命被耗尽。为了追求这样的作品,作家眼中只有一片辉煌的幻彩,而决不会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为了保卫这样的自己的作品,哪怕是最弱小的作家也敢挺身而起,一直牺牲到自己心跳的最后一下。”白杏珏同学摘抄下这一段文字后,这样写道:“掷地有声,我感觉到了一种专属张承志的硬气。谁说文人必是娇弱无能的,中国文人只是大多成为了政治附庸,才不免多了圆滑和长袖善舞之感。张承志是难得的敢于脱离束缚的作家,使文学成为文学,而不是一如千百年来中国所推崇的文为政的附庸,又或者文为名利的附庸。逃离是一种勇气,寻梦更是一种勇气,张承志也许不是伟大的作家,但他至少具备了一个伟大作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对于文学的热情和责任感——为文学,牺牲到最后。”这种感想,可以是感性的体验,也可以是理性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了文章。
学生写作与阅读的关系极为密切,善于阅读的同学,容易达到善写的程度,善写对善读也大有裨益。二者都需要思考,都与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所以是相通的。
宦文彪,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