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沐浴在新课改的春风里成长起来的,从建区之时的步履蹒跚到现在的矫健前行,从当初的病急乱投医式的茫然到现在穿行于教改蹊径的闲庭信步。其间凝聚了品德教研员和大批一线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一路走来,感触良多。
充分调研抓实际,身在“山中”不迷路
宿城区地处苏北农村,现有公办小学21所(不包括村小),城区学校6所,其中有2所还在城郊,可以说大部分小学都在农村。通过初步调研,我们发现本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1.管理手段不力与小学品德课的重要性不和谐
一直以来,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不上不讲的情况较为严重。要不品德课程只是摆在课表上,该课的教学总被其它课程占用,名存实亡;要不课表上根本就没设这门课程。
2.小学品德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不和谐
目前我们使用的小学品德教材,虽然编者已经尽可能地做到联系生活实际,使品德教育生活化,在教材的设计上也尽可能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但教材总体存在反映城市学生生活多,反映农村学生生活少的现象。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我区有的乡镇留守儿童已达60%。留守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辈帮忙抚养照顾,而其中大部分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导致一些儿童成为问题儿童。而教材对此没有涉及。
3.师资力量的配制与小学品德课的要求不和谐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综合学科,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素养,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还应具备率先垂范的师德修养。而调查表明,在农村小学“剩闲”人员授课或多头兼课现象较为普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农村小学也有一部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老师教学水平较高,但他们大都是多头兼课,尤其是村小的老师大多包班,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研究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去参加各级培训,自学条件也不具备。目前农村图书馆、电脑、网络建设都不普及,所以老师们想查阅资料也比较困难。兼职和“剩闲”人员执教,导致校级品德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制定计划抓落实,走出“山路”是坦途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关键看教师,看教师的角色定位,看教师处理教材的手段,看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而综观我区教育改革实施的瓶颈也恰恰在教师,教师的理念落后,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不高……为此,我们依据“理论先行、技艺待磨、质量稳进”的原则,根据本区实际,组织学科教师走好“练兵”之路,“强兵”之途。
1.专家引领,全面提升教师理论水平
2008年的9月,虽为初秋,但却让人感到一丝春的暖意。
为了推动德育新课程改革,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主编,近八十高龄的博士生导师鲁洁教授带领五位专家,于9月25日莅临我区,进行为时一天的调研和讲学。上午,他们和我区15位一线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老师就《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访谈。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大家进行了友好、热烈的交流。在专家的引领下,15位老师积极发言,主动畅谈了对现行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体会。专家们虚心倾听着来自一线老师的心声,不时给予肯定和解释,老师们在专家的鼓励下,畅所欲言。下午,在马陵中学报告厅,全区近200名中小学品德教师济济一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高德胜教授进行了题为《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的专题讲座。高教授不仅深入浅出地给老师们介绍了道德教育中的20个细节,而且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阐释了其成因及后果,让所有在座的老师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虽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却给我们宿城区品德教研工作带来了又一个春天,给我们刮起了一场头脑风暴,让我们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教师有了变化:他们开始阅读一些与品德课程教学相关的书籍、杂志,不再像以前那样,教学起来,闭着眼睛,摸着石头,跟着感觉走了,而是每个品德教师手里都抓住了那么一两根“救命稻草”。笔者想:“学科教学,有了理论支撑还会走不远吗?”
2.以活动为契机,打造骨干教师队伍
骨干教师队伍是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在整个教师队伍中起着示范、带头的作用。骨干教师队伍的打造,也就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区紧紧抓住各级各类活动,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为其成长推波助澜。本年度我区共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近十次之多。比如:针对当前学生的品行实际情况,我区召开了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研讨会:如何让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全区品德老师共同思考、共同讨论、交流,一起探索品德教学的生活化问题,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研讨会上,既有课的展示,也有老师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活动,为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品德与生活(社会)》电教课评选活动;参加全市教学研讨和论文、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同时在区内开展多次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为全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注入了新的血液,提升了全区教研工作的档次,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的成长。
3.以工作室为载体,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2009年伊始,我区小学品德学科“六一工作室”正式成立,并制定了工作室章程。工作室的基本理念为“成就他人,成长自我,让孩子们学会过有道德的和谐快乐的童年生活”。根据课程要求,经过大家的自愿报名和学校同意,再经指导小组的审核,最终有100多位老师成为我们“六一”工作室会员。工作室给各位成员量身定做了“四结合”的活动方式,即:集体活动与个人研修相结合、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送教活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上课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其中特别强调各位成员要有自我提高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认真开展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参加相关的经验交流、课堂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并且还制定了相关章程、制度以督促工作室成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讨,及时总结相关经验。依托工作室这一载体,全区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开展起来。
(1)别样的优课评比活动
我们对传统的赛课活动进行了改革和尝试。从步骤上把活动分四轮进行:校级预赛——片级复赛——区级决赛——送教。从每轮的操作流程上看与以往赛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三个环节的纬度:上课老师说课、评委点评、老师总结提高。也就是“赛课——说课——所有评委点评——再次磨课——送教——再次评课”的模式。
这样一来,我们的赛课活动就不像以往那样评委打个分数就完事。现在评委是来自于各个学校的品德骨干教师,他们必须认真听课,还要认真评课,给上课的老师提出中肯的意见来。所以在每个赛点分组赛后的交流会上,通过评委们的点评,不仅上课的老师受益匪浅,他们听到了不同视角的不同观点,就连那些评委们也大呼学到了东西。因为大家不仅听到了这么多的优质课,还在评课中学会了评课,交流了思想。这样的形式真正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研讨作用,以一堂课辐射执教者、听课人,包括评委们,促进了所有参与者的共同提高。最后一轮送教活动,送教老师必须根据评委点评、听课者研讨和自己的反思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设计,再来一轮磨课送教,送教时还有高一层次的专家进行点评。这样,通过一堂比赛课,在反复研究交流中,再加上执教者自己的反复学习和琢磨,迅速加快了参赛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同时在无形中也提升了品德学科在农村小学领导和教师心中的地位。
(2)“教研校校行——走遍村小”送培调研活动
针对我区德育发展的现状,为了全面提高我区广大农村教师业务素质,还孩子一个和谐快乐的童年生活,我们在本学期花大力气搞好品德学科“教研校校行——走遍村小”送培调研活动。活动包括:赛课—评课——磨课—送教—点评—讲座—调研等一条(下转第33页)(上接第35页)龙服务,时间定为每周一次,每次一个乡镇,每次必到一个村小。上午为送教评课研讨阶段,下午为讲座调研时间。为了把这项活动搞得更有实效性,区教研室品德专职教师王朝阳做到了每次活动必参加,每次活动必有计划,每次活动必有总结。每到一个乡镇,要求全乡镇的所有小学品德学科老师(包括村小)尽可能到会参加活动,“六一”工作室成员也就近参与活动,每一个成员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活动,并将上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听课笔记、评课材料、讲座稿、活动感想等形成文字材料,及时总结,及时交流。送培活动受到了农村一线老师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为他们如何开展品德教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送教下乡的课实实在在起到了抛砖引玉、指导新手的作用,为引领农村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的不懈追求与实践,使我区小学品德学科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老师们执教的品德课在各级评比中多次获奖;不同层面的名优教师都榜上有名;教师论文也屡屡获奖或发表;总结出了一套可供参考的品德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利用工作室开展系列活动的教研思路。
更为可喜的是,老师角色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德育意识越来越强,慈母式的教师越来越多,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身边爱的存在,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谱写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美丽。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教研室江苏宿迁223800)
责任编辑王清平
充分调研抓实际,身在“山中”不迷路
宿城区地处苏北农村,现有公办小学21所(不包括村小),城区学校6所,其中有2所还在城郊,可以说大部分小学都在农村。通过初步调研,我们发现本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1.管理手段不力与小学品德课的重要性不和谐
一直以来,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不上不讲的情况较为严重。要不品德课程只是摆在课表上,该课的教学总被其它课程占用,名存实亡;要不课表上根本就没设这门课程。
2.小学品德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不和谐
目前我们使用的小学品德教材,虽然编者已经尽可能地做到联系生活实际,使品德教育生活化,在教材的设计上也尽可能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但教材总体存在反映城市学生生活多,反映农村学生生活少的现象。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我区有的乡镇留守儿童已达60%。留守子女绝大多数都是由祖辈帮忙抚养照顾,而其中大部分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导致一些儿童成为问题儿童。而教材对此没有涉及。
3.师资力量的配制与小学品德课的要求不和谐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综合学科,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很高的素养,不仅要有丰富的生活知识,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还应具备率先垂范的师德修养。而调查表明,在农村小学“剩闲”人员授课或多头兼课现象较为普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农村小学也有一部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老师教学水平较高,但他们大都是多头兼课,尤其是村小的老师大多包班,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研究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去参加各级培训,自学条件也不具备。目前农村图书馆、电脑、网络建设都不普及,所以老师们想查阅资料也比较困难。兼职和“剩闲”人员执教,导致校级品德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制定计划抓落实,走出“山路”是坦途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关键看教师,看教师的角色定位,看教师处理教材的手段,看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而综观我区教育改革实施的瓶颈也恰恰在教师,教师的理念落后,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不高……为此,我们依据“理论先行、技艺待磨、质量稳进”的原则,根据本区实际,组织学科教师走好“练兵”之路,“强兵”之途。
1.专家引领,全面提升教师理论水平
2008年的9月,虽为初秋,但却让人感到一丝春的暖意。
为了推动德育新课程改革,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主编,近八十高龄的博士生导师鲁洁教授带领五位专家,于9月25日莅临我区,进行为时一天的调研和讲学。上午,他们和我区15位一线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老师就《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访谈。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大家进行了友好、热烈的交流。在专家的引领下,15位老师积极发言,主动畅谈了对现行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体会。专家们虚心倾听着来自一线老师的心声,不时给予肯定和解释,老师们在专家的鼓励下,畅所欲言。下午,在马陵中学报告厅,全区近200名中小学品德教师济济一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高德胜教授进行了题为《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的专题讲座。高教授不仅深入浅出地给老师们介绍了道德教育中的20个细节,而且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阐释了其成因及后果,让所有在座的老师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虽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却给我们宿城区品德教研工作带来了又一个春天,给我们刮起了一场头脑风暴,让我们意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教师有了变化:他们开始阅读一些与品德课程教学相关的书籍、杂志,不再像以前那样,教学起来,闭着眼睛,摸着石头,跟着感觉走了,而是每个品德教师手里都抓住了那么一两根“救命稻草”。笔者想:“学科教学,有了理论支撑还会走不远吗?”
2.以活动为契机,打造骨干教师队伍
骨干教师队伍是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在整个教师队伍中起着示范、带头的作用。骨干教师队伍的打造,也就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区紧紧抓住各级各类活动,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为其成长推波助澜。本年度我区共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近十次之多。比如:针对当前学生的品行实际情况,我区召开了品德课程教学生活化研讨会:如何让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全区品德老师共同思考、共同讨论、交流,一起探索品德教学的生活化问题,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研讨会上,既有课的展示,也有老师的交流和讨论。这样的活动,为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品德与生活(社会)》电教课评选活动;参加全市教学研讨和论文、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同时在区内开展多次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为全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注入了新的血液,提升了全区教研工作的档次,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教师的成长。
3.以工作室为载体,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2009年伊始,我区小学品德学科“六一工作室”正式成立,并制定了工作室章程。工作室的基本理念为“成就他人,成长自我,让孩子们学会过有道德的和谐快乐的童年生活”。根据课程要求,经过大家的自愿报名和学校同意,再经指导小组的审核,最终有100多位老师成为我们“六一”工作室会员。工作室给各位成员量身定做了“四结合”的活动方式,即:集体活动与个人研修相结合、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送教活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上课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其中特别强调各位成员要有自我提高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认真开展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参加相关的经验交流、课堂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并且还制定了相关章程、制度以督促工作室成员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讨,及时总结相关经验。依托工作室这一载体,全区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开展起来。
(1)别样的优课评比活动
我们对传统的赛课活动进行了改革和尝试。从步骤上把活动分四轮进行:校级预赛——片级复赛——区级决赛——送教。从每轮的操作流程上看与以往赛课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三个环节的纬度:上课老师说课、评委点评、老师总结提高。也就是“赛课——说课——所有评委点评——再次磨课——送教——再次评课”的模式。
这样一来,我们的赛课活动就不像以往那样评委打个分数就完事。现在评委是来自于各个学校的品德骨干教师,他们必须认真听课,还要认真评课,给上课的老师提出中肯的意见来。所以在每个赛点分组赛后的交流会上,通过评委们的点评,不仅上课的老师受益匪浅,他们听到了不同视角的不同观点,就连那些评委们也大呼学到了东西。因为大家不仅听到了这么多的优质课,还在评课中学会了评课,交流了思想。这样的形式真正发挥了以点带面的研讨作用,以一堂课辐射执教者、听课人,包括评委们,促进了所有参与者的共同提高。最后一轮送教活动,送教老师必须根据评委点评、听课者研讨和自己的反思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设计,再来一轮磨课送教,送教时还有高一层次的专家进行点评。这样,通过一堂比赛课,在反复研究交流中,再加上执教者自己的反复学习和琢磨,迅速加快了参赛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同时在无形中也提升了品德学科在农村小学领导和教师心中的地位。
(2)“教研校校行——走遍村小”送培调研活动
针对我区德育发展的现状,为了全面提高我区广大农村教师业务素质,还孩子一个和谐快乐的童年生活,我们在本学期花大力气搞好品德学科“教研校校行——走遍村小”送培调研活动。活动包括:赛课—评课——磨课—送教—点评—讲座—调研等一条(下转第33页)(上接第35页)龙服务,时间定为每周一次,每次一个乡镇,每次必到一个村小。上午为送教评课研讨阶段,下午为讲座调研时间。为了把这项活动搞得更有实效性,区教研室品德专职教师王朝阳做到了每次活动必参加,每次活动必有计划,每次活动必有总结。每到一个乡镇,要求全乡镇的所有小学品德学科老师(包括村小)尽可能到会参加活动,“六一”工作室成员也就近参与活动,每一个成员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活动,并将上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听课笔记、评课材料、讲座稿、活动感想等形成文字材料,及时总结,及时交流。送培活动受到了农村一线老师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为他们如何开展品德教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送教下乡的课实实在在起到了抛砖引玉、指导新手的作用,为引领农村教师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几年来的不懈追求与实践,使我区小学品德学科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绩,老师们执教的品德课在各级评比中多次获奖;不同层面的名优教师都榜上有名;教师论文也屡屡获奖或发表;总结出了一套可供参考的品德课堂“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利用工作室开展系列活动的教研思路。
更为可喜的是,老师角色的转变,使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德育意识越来越强,慈母式的教师越来越多,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身边爱的存在,使大部分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谱写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美丽。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教研室江苏宿迁223800)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