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对应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理念决定高度,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方向和目标,它是设计教学的纲领文件,更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标尺。能否把握这一理念,是决定地理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结合自己多年地理教学经验,现将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教学贯彻实施的做法总结如下:
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地理素养的整体结构。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3)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4)地理素养构成要素论其重要性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之中,它们在构筑地理素养过程中的职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兴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培养必备的地理素养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物产+地名”,仅介绍地理事象的特点和分布的教学思路,而要明确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新的方向和内容,即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學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我地区中学生地理素养不足的根源来自诸多方面。首先表现为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限制,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中学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在各学科的繁重学习过程中认为地理课程可学可不学;其次,在于学校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学校在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安排方面不予重视,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授课。以本人为例,我所学专业是地理科学专业,但我却被安排教历史课程;再次,学生由于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地理知识的运用较少,因而对地理知识缺乏兴趣;最后是由于新课程标准改革,地理学科在教材设置方面更多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蒙古部分地区中学,由于受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限制,开展实践活动较少。在这些方面的限制下,我地区的中学地理教育较发达地区还处于落后状态。
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可采用以下策略:
首先,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先转变观念,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打好思想基础。
教师是主导,学生始终是主体。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对新课程中地理课学习新要求的具体认识,而始终都抱有“地理课嘛,平时听一听,考前背一背就够了”的陈旧观念,那么任凭我们的地理教师怎么努力,新课程的实施恐怕也是收获甚微。所以在地理课上,先不要着急讲新课,主要给学生介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给学生先“洗脑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知识在一个人一生成长发展中的意义,了解地理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给地理课恢复应有的地位,正确对待这门学科。只有学生了解了地理新课程,接受了课程的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中的具体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1.教学注重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1.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图表分析是地理永恒的主题。地理试题离不开图表。丰富多彩的图像信息对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会看图、学会分析图像、学会从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为学好地理和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地理教学要善于运用地图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去发现、去获取知识,从地图上找答案,逐步养成用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关注地理问题这一地理习惯的培养,首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问题的存在,无论是他们从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感受到了美还是感受到了问题的严峻,教师都应想办法让他们对这些问题留有深刻的印象。只有印象深刻,才会在潜意识中去关注相关内容,逐渐形成地理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
再次,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其根源在于现行的中考制度。由于没有把地理学科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加上学校的师资有限,为了升学目的,学校不得不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中去。而“实效性”是导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学习地理的原因。“实效性”主要表现为在短期内满足学生提高成绩和提升其在班级中地位的利益诉求和心理诉求。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以30分制将地理计入中考成绩,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态度就认真得多,对地理学习就不会显得漫不经心,而是比较努力了。而内蒙古其他地区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升学考试范围,平时的学习也只是科普性学习,属结业考查科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能够养成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不断反思。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对应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精神。“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这是对地理教育价值的高度概括,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理念决定高度,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方向和目标,它是设计教学的纲领文件,更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标尺。能否把握这一理念,是决定地理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结合自己多年地理教学经验,现将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教学贯彻实施的做法总结如下:
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地理素养的整体结构。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3)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4)地理素养构成要素论其重要性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之中,它们在构筑地理素养过程中的职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兴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培养必备的地理素养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只注重“物产+地名”,仅介绍地理事象的特点和分布的教学思路,而要明确中学地理素质教育新的方向和内容,即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學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我地区中学生地理素养不足的根源来自诸多方面。首先表现为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限制,使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中学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在各学科的繁重学习过程中认为地理课程可学可不学;其次,在于学校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学校在课程安排、任课教师安排方面不予重视,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授课。以本人为例,我所学专业是地理科学专业,但我却被安排教历史课程;再次,学生由于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地理知识的运用较少,因而对地理知识缺乏兴趣;最后是由于新课程标准改革,地理学科在教材设置方面更多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蒙古部分地区中学,由于受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限制,开展实践活动较少。在这些方面的限制下,我地区的中学地理教育较发达地区还处于落后状态。
为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可采用以下策略:
首先,将新课程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先转变观念,为进一步实现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打好思想基础。
教师是主导,学生始终是主体。如果我们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对新课程中地理课学习新要求的具体认识,而始终都抱有“地理课嘛,平时听一听,考前背一背就够了”的陈旧观念,那么任凭我们的地理教师怎么努力,新课程的实施恐怕也是收获甚微。所以在地理课上,先不要着急讲新课,主要给学生介绍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给学生先“洗脑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知识在一个人一生成长发展中的意义,了解地理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给地理课恢复应有的地位,正确对待这门学科。只有学生了解了地理新课程,接受了课程的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中的具体要求,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新课程。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1.教学注重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1.运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图表分析是地理永恒的主题。地理试题离不开图表。丰富多彩的图像信息对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会看图、学会分析图像、学会从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为学好地理和考试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地理教学要善于运用地图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去发现、去获取知识,从地图上找答案,逐步养成用地图去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关注地理问题这一地理习惯的培养,首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理问题的存在,无论是他们从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感受到了美还是感受到了问题的严峻,教师都应想办法让他们对这些问题留有深刻的印象。只有印象深刻,才会在潜意识中去关注相关内容,逐渐形成地理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
再次,学校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其根源在于现行的中考制度。由于没有把地理学科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加上学校的师资有限,为了升学目的,学校不得不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中去。而“实效性”是导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学习地理的原因。“实效性”主要表现为在短期内满足学生提高成绩和提升其在班级中地位的利益诉求和心理诉求。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以30分制将地理计入中考成绩,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态度就认真得多,对地理学习就不会显得漫不经心,而是比较努力了。而内蒙古其他地区由于地理学科没有纳入升学考试范围,平时的学习也只是科普性学习,属结业考查科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能够养成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不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