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为例谈文本立体细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dongw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只突出文本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文本的人文性。对语文文本的教学绝不能单纯只注重挖掘其片面的工具性,更要深刻找寻文本的人文属性,将文本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剖析,为学生营造精彩的立体式文本阅读氛围,带领学生养成立体式阅读的习惯,拓宽学生眼界。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为例,简述立体式阅读文本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立体式阅读;细读;文本
   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佳作《春》,历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南方春天独有的优美景致,展现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活力四射,借春天深沉地表达了其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无限憧憬。对于这样一篇饱含深情的经典文本的解读方式,可谓一千个人有一千种不同的版本。初中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时,要充分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初中生对于结构复杂、内容富有变化的文章理解十分有限,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阅读方式,精细剖析《春》这篇散文所要展现的内容,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美好情感,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作者在有限的文字里,所蕴含着的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
   一、 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预习
   1.鼓励学生查资料
   在初中的语文学习当中,文本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道屏障。如何在课堂教学之前率先为学生破冰,是初中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的语文文本教学模式,通常只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环节,略读课文即可。但这样的预习方式流于表面,收效甚微,不利于教师进一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工作。而立体化文本阅读,则讲究从学生的预习阶段,就要让学生站在一个立体化学习的起点上。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教师在学生预习课文的环节,不仅要安排学生提前阅读课文,而且还要鼓励学生查阅书籍、利用多媒体搜索资料等方式,去了解朱自清先生《春》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将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和文章中描写的春天进行对比,找出与作者共鸣的地方,从而促进学生对《春》这篇文章的了解。通过改变传统单一的课文预习方式,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想象去完成初步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对今后学生的自主阅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2.带着问题去预习
   经典的阅读文章不仅体现在文本清晰、语言优美、结构精巧等工具性方面,而且往往寄托作者浓厚的情感、深刻的哲理。《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精巧,但是层次分明、描写生动、角度多变,内容富有变化。所以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两句话,作者都是从哪种角度来描写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描写春天的景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边阅读边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些问题,去阅读文章中的段落,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获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品味文章的内涵。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用心触摸作者笔下的精彩世界,真正获得阅读的美好感受。
   二、从宏观到微观的课堂教学
   1.立体化导入环节
   教学的导入环节应当兼具多样性、丰富性和明确的指向性。在新型的立体化阅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贴合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形式导入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进入到语文教学当中。如,在学习《春》这篇散文时,教师首先可以从宏观角度,借用提问方式,提出:你喜欢哪首描写春天的诗句?引出例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等诗句。对比不同文学家笔下的春天都是什么样子的,来引出朱自清《春》这篇散文。接下来,教师就要深入到微观角度,例如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小草钻出地面的视觉动画,配合舒缓、清新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对小草钻出地面的这一细节有所感悟,从而让学生对于春天的感知从简单、粗放的平面视野,进入到一个更加饱满、立体、细腻、生动的世界,教师由此引领学生进入到《春》这篇散文的美妙意境中,开启相关的教学活动。
   2.开展细节化话题讨论
   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立体阅读时,依然要遵循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锻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消化理解。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有的段落作者写出了孩子般的童趣,有的段落作者也出了成年人的感悟;有的是描写动态景物,有的是描写静态景物。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从不同角度呈现出的画面与情感有哪些不同。在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抛出如下问题:你喜欢哪一段?这一段是从哪个角度呈现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为什么作者没有具体写出野花的名字?难道是作者真的不知道这些野花的名字吗?通过这些细节讨论,让学生不仅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可爱的春天,同时也能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的精巧构思。学生们通过自由讨论,挖掘文章细节,结合个人的体验来找寻答案,掌握精读散文的技巧,感受散文带来的无穷魅力。
   3.通过对话展开阅读
   在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里,作者与读者之间像隔着一层薄纱,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只是一味的灌输,与学生没有任何交流,也不会激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导致学生不理解文本,无法领会作者写作的用意。其实,阅读的过程,应该是读者与作者开启的一场隔空对话,通过把握作者的情感动态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要带领学生们走进作者笔下的世界,鼓励学生与作者开启一场心灵的交流。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为例,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为什么要通过“春草”“春树”“春风”“春雨”四个画面去描写春天的?通过站在作者角度去展开阅读,我们就会感受到,“春草”“春树”这些看似平常的画面,都是作者通过孩子的视角来展现的,体现了作者对春天来了的天真、喜悦之情;“春风”“春雨”则更能体现作者以青年人的角度来展现对春天的深沉情感。所以看似相同的画面,由于阅读的角度不同,获得的感受也大不相同,这就是立体阅读带来的丰富情感。在这个隔空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从理解字面意思、引申意义的层次上,进一步了解了作者创作此文时每一处细节的用意,也为自己学习写景作文奠定一定基础。
   三、立体化阅读拓展
   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师在进行立体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立体化阅读的拓展能力。所以在课后,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有一定关联性的文本,包括一些优美的诗词、散文等。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后,在学生中间开展朱自清散文精读的广泛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立体式阅读,如《背影》《荷塘月色》《绿》等经典散文。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时间,鼓励学生分享立体阅读这些文章的体会和感悟,并鼓励学生积极交流。为学生提升立体阅读文章能力,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和交流平台。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们正在逐步摒弃传统的脱离人文教育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教材中深刻挖掘德育内涵,构筑多元化的立体阅读环境。语文文本的阅读方式也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带着立体解析的诉求去研读文本,将平面化的文字,从多个角度进行重新的发现和解读,不断发掘经典文本中所要传递的情感、意境、哲思、启示。帮助学生通过立体化解读文本,去用心感知世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鼓励学生用远大的胸襟去拥抱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并以文本承载的人文力量,传递给学生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借助立体阅读的教学优势,用心钻研文本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再添一把火。
  [作者通联:江蘇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必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通,从而具备解决未来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情境创设;核心素养;主动学习;方法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
摘 要 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唯一进入“强基计划”的专业,“古文字学”并非完全脱离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实践“古文字学”相关知识,在提升学科素养、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掌握古文字释读的方法,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重难点知识,从源头提升古文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具有相关潜能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从学业平衡、进度规划、知识学习、实物考察、研究尝
摘 要 概念为本的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借助概念,能深化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方法。本文重点阐述概念为本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以及方法策略,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 概念为本;单元整体教学;协同思考;内化迁移   “概念”一词最常见的定义是“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指向的是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表达。概念从事实性知识中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出现了有主题的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的审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把它同无主题的材料作文区分开来;二是用追问主题的方法从材料中找到写作的抓手;三是如遇到
摘 要 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许多与学生对试题材料的主要功能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决定文章立意、阐释文章主题和呈现文章评议对象是高考作文试题材料的三大核心功能。写作者应在研读试题的材料、提示和要求的基础上,精准判断试题材料的主要功能,并将作文试题进行准确归类,然后按所属类别的作文题型进行审题立意,构思行文。   关键词 高考作文;作文试题材料;主要功能   新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是作文题的灵魂
摘 要 “阅读是阅读者的阅读。”从中不难感知,这一经典之言,既在表明“阅读主体”的客观性,又在强调阅读活动的“体验性”。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体验状态下的教育与教学活动,才是既具意义又有实效。就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活动来说,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不仅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而且有利于在学用结合中促进教学相长。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学生体验下的生活化阅读角度,试对此简述一些抛砖
语文素养是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起来,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整合语文元素,实施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知识、教法学法、阅读写作、实践运
“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课标要求与具体的文本特点,博观约取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
新时代的语文教材处理,要以革新精神创造开放形态,努力彰显课文特征、学科本色与教学个性:理解课文,在求异时直击特征;提炼课文,从规整中走向精雅;使用课本,于批判后实现重构
摘 要 实施学习任务群要设置学习情境。如何依托统编语文教材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现实难题。真正的学习情境应是基于教学需要和学习需要设置的,是由具体的教学实施者(上课教师)设计出来的,是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设置的情境。真正的学习情境应该是紧贴文本的,是驱动任务的,是引领问题的。   关键词 学习情境;现实困境;应对对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