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材料的三大核心功能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许多与学生对试题材料的主要功能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决定文章立意、阐释文章主题和呈现文章评议对象是高考作文试题材料的三大核心功能。写作者应在研读试题的材料、提示和要求的基础上,精准判断试题材料的主要功能,并将作文试题进行准确归类,然后按所属类别的作文题型进行审题立意,构思行文。
   关键词 高考作文;作文试题材料;主要功能
   新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是作文题的灵魂,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前提是按照试题的提示和要求灵活运用试题材料,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如此,2015年以来方兴未艾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更是如此。新材料作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许多与学生对试题材料的功能,即试题材料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先探讨试题材料在作文试题中所承当的功能。本文试以2006年以来全国卷典范的新材料作文试题为例,探讨新材料作文试题材料的功能。同时,鉴于试题材料的功能必须由试题提示和要求所激活和唤醒,否则,试题材料无法单独起作用,所以,本文讨论试题材料的功能之时也就自然要结合试题的任务指令和要求展开。
   一、试题材料决定文章立意
   这种类型的新材料作文题,没有试题材料就没有文章的立意,因为除试题材料外,试题的提示和要求均不涉及待写文章的内容和立意。所以去掉试题材料,作文题便失去根本和灵魂,题将不题。按照文章立意与试题材料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试题材料启发考生推導立意
   材料启发考生推导立意是针对寓意型叙述体新材料作文而言的。这种作文题型的试题材料一般具有较完整的情节,情节内部自成因果关联,而且材料本身蕴含丰富,寓意深刻,有较强的哲理性和启发性。命题者就是以这类材料启发考生立意的角度,并且为考生精准推导文章的立意提供充分依据。这类材料多为下面这几种类型:一是虚构的故事,包括寓言故事在内的各类文学故事,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乌鸦捉小羊”;二是真实的故事或现象(包括历史典故、时事材料和社会现象等)比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Ⅲ的“小羽的创业故事”和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的“战机防护的加强部位”;三是自然现象或自然故事,比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的“小海龟入海”;四是漫画故事,用夸张、变形、象征和暗示等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以图画为语言讲述富有寓意的故事,比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就是以漫画“唇印与掌印”作为作文试题材料的。这类作文试题除材料外,往往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阅读漫画,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等具体的提示和要求。
   由以上所列举的作文题可以看出,寓意型叙事类新材料作文的立意蕴含在材料之中,这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之时,如果写的是议论文,一般先要有针对性地引述并分析材料,以便在观点(中心论点)与材料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然后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之内提出文章的观点。主体部分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联想、拓展和引申,运用事实和道理论据,尽可能多侧面多层次地反复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主体部分的说理过程,在内容上要受到开头所引材料的影响,但在字面上可以与材料不相关。结尾最好能回扣材料,但切忌将试题材料作为文章说理的论据。这是典型的论证型议论文的写法,其说理的目的就是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如果写的是记叙文(含小小说等),则文章的主旨必须在试题材料的寓意范围之内,否则即为偏离题意。因此,如果行文比较含蓄蕴藉,为避免被误判,可以考虑在篇末进行巧妙点题。
   2.试题材料启发考生揭示立意
   如果新材料作文题的试题材料是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和短诗等,我们一般称之为寓意型言论类材料。命题者以这些言论启发考生立意的角度,并且为考生精准揭示待写文章的立意提供载体。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的作文题即以汉代扬雄的名言“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作为试题材料,只是在其前后加上提示或阐发而已;而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试题材料则摘编自毛泽东早年论及“体育之效”的文字。这两道题都是典型的寓意型言论类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的经典试题有2014年高考上海卷(以名句“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作为作文试题材料),2014年高考四川卷(以名句“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以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作为作文试题的材料)和2013年高考福建卷(以顾城的小诗《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作为作文试题的材料)等。除材料外,这类作文试题往往有“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和“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 等具体的提示和要求。
   对寓意型言论类的作文试题材料,审题立意时要将其内涵准确地揭示出来,内涵往往就是待写文章的观点。只是有时内涵是多方面的,考生只能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的那个角度进行写作。如果写的是议论文,一般要在开头部分灵活引述并揭示出试题材料的寓意,也即文章的观点。主体部分的写法与寓意型叙述体新材料作文相同。请看下面这个语段:
   人在出生之前有些事便已注定,无从改变,无法抗拒,却又不得不往前走,因此人不是自由的。然而人又是自由的,尽管要穿越沙漠是强制的,但是穿越沙漠的方式、姿态和过程却是可以选择的,人生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体现——只有享受“不自由”的自由,才能领会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陈圣洁《享受不自由的自由》)
   《享受不自由的自由》系就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写成,此为其开头部分。显然,这里讨论的人的自由与否是对作文试题材料作进一步的具体阐释,这种阐释其实蕴含着作者的独特体悟和理解,在这基础上,作者才能提出鲜明的观点:(人)只有享受“不自由”的自由,才能领会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下文展开具体的论证说理就可以了。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试题材料为1981年深圳特区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三句话,这三句口号代表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传递出三种不同的发展理念,但其内在联系则是一脉相承的。这道题可视为多则材料的寓意型作文。
   3.试题材料启发考生关联立意
   这种情形主要针对组合型新材料作文而言。试题提供的可供组合的材料可以是名言、事件(现象)等,组合的方式可以是纯名言,也可以是纯现象(事件),还可以是两者的混合。如果是名句组合,则试题材料一般为6个内涵深刻的名句(含校训等),其中若干个由两三句名句构成的“句组”在内涵上暗含某种逻辑关联,以便于考生进行整合之后提炼文章的立意。当然,这些能够形成有逻辑关联的“句组”肯定有命题人的预设,不然考生有可能无法立意,但也不排除考生自己的独特发现。这种议论文一般要完成特定的任务,比如参加论坛讨论,写一封书信或写一篇演讲稿等,而且要以其中两三个名句作为立意的基础。这第二点要求不仅决定了文章的立意,也干预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即是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6个古今名句作为试题材料,并明确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组合型新材料作文比较适合写成论证型议论文,但与传统的论证型议论文又有所不同,姑且称之为新论证型议论文。审题立意时要先解读材料,明确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他们之间的逻辑关联,然后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选用其中两三句的内涵进行整合,形成考生所要寫作的文章立意。特别要注意的是,整合不是材料内涵的简单组合叠加,而是材料内涵渗透交融之后形成新的观点或思想。这其间固然有逻辑的参与,但个人的感触与思考无疑是产生新的观点或思想的酵母。因此,分析所选材料间的逻辑关联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这种材料间的逻辑关联主要有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即内涵相同型、内涵互补型和内涵相反型。逻辑关联的形式不同,文章的行文思路也就不尽相同。
   二、试题材料阐释文章主题
   这种类型的新材料作文题多为交际语境作文,比较注重情境的设置,有时还明确限定了主题。与前文第一大类的作文题不同的是,这类作文题如果去掉试题材料,只剩下试题的任务指令和要求,往往还是完整的作文试题,考生照样可以审题立意。也就是说,其试题材料一般不决定文章立意,而只对或隐或显的写作主题起到阐释、限定的作用,或者为写作的主题提供特定的背景。比如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的试题材料即为写作主题“可为与有为”提供了特定的写作背景。
   1.试题材料启发考生生发立意
   这类新材料作文试题的试题材料通常按某种顺序列举,时间或空间跨度大,但内容上关联密切,贯穿某种思想或理念,与时政有或明或隐的联系,呈现宏大叙事(宏大主题)的特点。它不能决定考生所要写作的文章的立意,一般情况下,考生很难在试题材料和作文的立意之间架起逻辑推理的桥梁。除试题材料外,这种作文题往往有“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之类的提示语和其他一些驱动要求。试题材料只是作为考生“联想和思考”的触发点,或者对试题预设的主题起到具体阐释的作用,但文章立意的具体内容则主要由试题的提示语和驱动要求去权衡确定。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可谓是这种作文题型的经典,其提示语和驱动要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和“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分别对作文的内容、立意、作者和读者以及文章的体式等作了限定。
   不难发现,如果将这道题的材料删除,它还是一道完整的作文题,只是要将“以上材料”改为“这”而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显然,这的确是一道完整的作文题,而且其写作要求、任务指令等与原题并无二致。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被删除的试题材料是多余的吗?其实,试题材料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句抽象概括的具体化,可以唤醒考生的积淀和体验,激发考生的联想和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当然,它同时也引导考生积极向上的立意方向,以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总之,试题材料起到了启发文章立意的作用。
   2.试题材料具体诠释作文主题
   新材料情境式主题作文是近年出现的,其特点是在作文题中除给出试题材料外,还在写作提示和要求中明确限定了作文的主题,而且多为交际语境写作。这种作文题发端于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写作。2020年高考全国卷的五道作文题,除全国卷Ⅰ外,其他四道均为这种作文题型。与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一样,这五道作文题如果将试题材料删除,它们同样还是完整的作文题,而且考查的主题均不受影响。为讨论的方便,下面将已删除试题材料的作文题一一列出: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Ⅳ】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Ⅴ】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
   将以上已删除掉试题材料的作文题与原作文题比较可知,只要稍微改动个别字句,比如删除掉“请结合材料内容”等,(有的甚至可以一字不易)前者即可成为一道完整的作文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试题材料可以可无可无。相反,因为这些材料作文题的主题大多显得宏大宽泛,试题材料反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材料对主题可以起到具体诠释的作用,让主题化抽象为具体,变为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或生活事件,从而易于为考生所把握。这应该是试题材料的主要功能。2020年高考全国卷Ⅳ(山东卷)作文题的试题材料就对作文的主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提供了具体的社会背景,“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更为重要的是对主题中的“疫情中的距离”和“疫情中的联系”作了情境还原式的列举:前者指“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后者指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其次,试题材料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为我所用。这一点与传统新材料作文试题完全不同,因为传统新材料文的材料作用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立意上,在主体部分是不允许引用试题材料作为说理的主要论据的。还有,试题材料可以为考生寻找同类或相反的素材提供联想的触发点,有助于考生快速找到所需要的素材。
   最后,有的试题材料还对待写文章的构篇起到提示的作用,这一点是其他类型的作文题所不具备的。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中写道: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一段话既可以作为反面论证的主干,也可以作为假想反驳的拓展,不管怎么用,都有助于将说理引向深入,让论证更加严密周全。而如果在文章中没有写到这三种对待劳动的错误倾向,很有可能被视为在审题立意上发生了偏差。
   三、试题材料呈现文章评议对象
   评议型叙事类新材料作文的试题材料系为考生提供评议对象本身,这与其他类型的作文试题材料主要在立意方面起作用完全不同。作为评议对象的材料试题一般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且一般是有争议的事件,涉及到材料中人物的行为或呈现的现象的是非正误的评判,蕴含明显的冲突,以便考生展开评议。当然,作为高中作文试题的材料,这类事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大多与高中生有一定的交集,以便于他们驾驭。2015年全国高考卷Ⅰ的“小陈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即为此类作文题型的代表,虽然披着书信的面纱,但其内核则是典型的评论型叙事类新材料作文。
   其实,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也是典型的评议型新材料作文。这道作文题的材料为有关管鲍之交的典故和孔子、司马迁对管仲或鲍叔牙的评价,试题要求就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选一个感触最深的写一篇发言稿,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在班级读书会上交流。这道题带有传统史论的色彩,而2015年全国高考卷Ⅰ的作文题则要求写作时评。这两道作文题的试题材料都是为考生的写作呈现评议对象。这在作文试题的提示和要求中有明确的说明,比如,前一道题有“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之规定;后一道题有“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之明示。既然问“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而且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自然需要就事论事,或者析事明理。而既然需要“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那不是评论(评议)又是什么?
   笔者以为,从写作功能的角度来考察,评议型的议论文是最为实用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类型的写作也是最为普遍的,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即多为时评,报刊网络上的时评就更多了。可以说,评议型的议论文与我们的文化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说是息息相关也不为过。而且这种文体的训练最接近真实的写作,不像新材料情境式主题作文,虽有虚拟的情境,但许多与真实的生活还是隔得太远。至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和组合型新材料作文,生活中真正发生类似写作的可能性就更少了,大多只是纯粹的教学训练的考试文体而已。
   综上所述,决定文章立意、阐释文章主题和呈现文章评议对象确是新材料作文试题中试题材料的三大核心功能。鉴于具体的作文题总是参差多态的,或许还有一些例外的情况,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从作文试题命制的角度来考察,新材料作文试题的试题材料总是要关联文章的立意和寫作主题的。因此,面对新材料作文题,写作者应在研读试题的材料、伤务指令和要求的基础上,精准判断试题材料的主要功能,并将作文题进行准确归类,然后按所属类别的作文题型进行审题立意,构思行文。备考之时,考生则宜熟练掌握新材料作文各大题型的特点及其审题立意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是写作者有效利用作文试题材料的前提。而如果误判了具体作文题的题型,或者混淆了不同题型的特点,其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当然,就具体的作文题而言,试题材料也还有其他一些作用,比如,还可以充分利用材料中富有意蕴的关键词句来拟题等。
  [作者通联:福建古田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为了促进大陆地区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考试内容、考试目标、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台湾地区高考语文试题内容上少于大
摘 要 中国学生要想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阶思维能力。语文学科教学应侧重这三种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是培养高阶思维的主阵地,本文对一等奖录像课《秋天的怀念》进行分析,提出高阶思维缺失表征与培养策略。   关键词 阅读教学;高阶思维;优质课反思;教师作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摘 要 统编高中教材《语文》必修下册选入了蒲松龄《促织》,其中“一鸡瞥来,径进以啄”的“瞥”字,有老师通过归纳法推理出“瞥”应译為“忽然,倏然”,但归纳方法存在着逻辑倒置之嫌。本文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对“瞥”字进行多元思考和逻辑分析,实现对“瞥”字在真实语境中进行语用疏义,从而达到文本的真细读一。  关键词 《促织》;瞥;归纳;语境;语用疏义  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促织》,被选
摘 要 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主要有三类课型,即导读激趣课,促读感悟课,交流展示课。这三类课型之中,导读激趣课的备课和上课难度最大,因为这类课型不仅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切入点,而且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完成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并引导学生自我生成情感体验,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奠定一个好的开端。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策略  学生随着学龄的不断增加,其必然经历从识字到阅读,从阅读篇
不同体式、不同风格的文本需要不同的阅读思维,掌握一个类别的阅读思维模型就如同拥有打开这一类文本的钥匙.对于文集类整本书作品,可以风格典型的单篇文章为桥梁,帮助学生建
针对当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讲授轻体验、过程指导缺失等问题,可运用过程写作的方法展开作文教学,让写作教学在课堂上实现“真”与“实”的有机统
摘 要 为践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必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通,从而具备解决未来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情境创设;核心素养;主动学习;方法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
摘 要 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唯一进入“强基计划”的专业,“古文字学”并非完全脱离高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实践“古文字学”相关知识,在提升学科素养、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掌握古文字释读的方法,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重难点知识,从源头提升古文阅读能力。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具有相关潜能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从学业平衡、进度规划、知识学习、实物考察、研究尝
摘 要 概念为本的教学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借助概念,能深化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方法。本文重点阐述概念为本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以及方法策略,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 概念为本;单元整体教学;协同思考;内化迁移   “概念”一词最常见的定义是“在头脑里所形成的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指向的是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的一种表达。概念从事实性知识中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出现了有主题的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的审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把它同无主题的材料作文区分开来;二是用追问主题的方法从材料中找到写作的抓手;三是如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