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方言的两种特殊问句

来源 :哲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反问和是非问在太和方言中是两种特殊的问句,在表现形式上和普通话差异很大。通过对事实的描写和分析发现:太和方言中的正反问多用“给VP”和“S,给管(好、行、沾)”形式,正反问中时体的表达是由一些语气词辅助完成的;太和方言中的是非问大都用正反问的句式完成。
  [关键词]太和方言;正反问;是非问;时;体
  [中图分类号]H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4X(2009)08-0031-03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该地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太和方言中的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与普通话没有什么区别,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拟对这些差异进行描写,总结归纳太和方言中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语用特点,并分析它们的语法意义和语用价值。
  
  1 太和方言的正反问句
  
  1.1 正反问句的形式
  正反问句是由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的。普通话中的正反问句粗略分为以下四种句式:
  A VP不VP?(这个人学习努力不努力?)
  B VP不?(明天他来不?)
  C S,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他上过学,是不是?)
  D VP没有?(你吃过饭没有?)
  A式是基本形式,B式是A式的变体,省略后一个VP,C式也是A式的变体,“VP不VP”是以附加的形式出现的,D式和B式相同,不过二者的使用条件有区别,B式强调的是主观意愿或主观判断,D式强调的是客观事实,比较“去不去”和“去了没有”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上述四种句式,太和方言中都有,相比较而言,B式不很常用,A、C、D式较为普遍。
  除了这四种句式外,太和方言中还有两种特殊的正反问句,分别记为E式和F式:
  E 给+VP?例如:
  (1)你给去吃饭?你去不去吃饭?
  (2)你给会弹琴?你会不会弹琴?
  (3)你姐姐给比你高?你姐姐比不比你高?
  E式中的“给”在太和方言中多读为[kei213],也可读为[khei213],在去声前要变读为[]]55,在阴平、阳平和上声前都不变调。①“给”是一个疑问助词,辅助实现疑问功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可”,如例(1)在普通话中也可说成“你可去吃饭?”。太和方言中也存在“可+vP”句式,但是并不常用。“给+VP”句式在太和方言区却是正反问的主要表达方式,功能分布比普通话中的“可”要广的多,如例(3)在普通话中用“你姐姐可比你高?”这样的表达方式就显得拗口,而在太和方言中常闻常见。
  F S,给管(给好、给行、给沾)?例如:
  (4)星期天去打球,给好(给管、给行、给沾)?星期天去打篮球,好不好?
  (5)明儿咱会餐,给好(给管、给行、给沾)?明天我们会餐,好不好?
  (6)你帮我做作业,给好(给管、给行、给沾)?你帮我做作业,好不好?
  F式是附加问,“给”的虚化程度比E式更高,E式中的“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助词,而在F式中,“给”已经和“行、好、管、沾”胶着在一起,正逐渐固化为太和方言中特有的疑问标记词,“给”由E式中相对独立的助词虚化为F式中疑问标记词的前缀性语素。这与“通往上海”“走向成功”中的“往”“向”的虚化规律是一致的。F式中的“给管(好、行、沾)”也可以说成“管不管、好不好、行不行、沾不沾”,但使用频率比较低,一般和“到底”连用,表示极度强调,形式为“S,到底管不管(好不好、行不行、沾不沾)”。
  1.2 正反问句的时体表达
  太和方言中正反问句的A、B、C、D、F式的时体表达是借助时间名词和体助词完成的,这和普通话是一样的。而E式比较特殊。E式表示一定的时体有时需要借助一些语气词,如[·le](记为“嘞”)、[·lou](记为“喽”)和啦[·la]都表示未然体;[·ma](记为“芒”)表示已然体。另外,动词后加上体助词“过”也表示已然体。
  


  1.2.1 未然体。太和方言中E式表示未然体一般情况下要加上“嘞”和“喽”,有时用“啦”,也可以不用语气词。“喽”的用法比较特殊,一般用在动词带结果补语的E式中。例如:
  (7)a 给吃?吃不吃?
  b 给吃嘞,啦?还吃不吃?
  c 给吃完喽?能吃完吗?
  (8)a 给搬这箱书?搬不搬这箱书?
  b 给搬这箱书嘞,啦?还搬不搬这箱书?
  c 给搬动这箱书喽?能搬动这箱书吗?
  (9)a 给睡觉?睡觉不睡觉?
  b 给睡觉嘞,啦?还睡觉不睡觉?
  c 给睡着喽?能睡着吗?
  1.2.2 已然体。太和方言中E式表示已然事件有两种情况:“给VP没有,芒”和“给V(过)(NP)(没有,芒)”。“给V(过)(NP)(没有,芒)”比较灵活,可以说“给V芒”,也可以说“给V过没有/芒”,也可以说“给V过NP”,也可以说“给V过NP没有/芒”,但对能进入上述四种变体构式的动词的限制条件并不完全一样。例如:
  (10)a 给吃(饭)芒?你吃没吃过饭?
  b 给吃饭没有,芒?你吃没吃过饭?
  c 给吃过饭没有/芒?你吃没吃过饭?
  d 给吃过没有,芒?你吃没吃过饭?
  e *给吃过饭?
  (11)a *给当芒?
  b *给当兵没有/芒?
  c 给当过兵没有,芒?你当没当过兵?
  d *给当过没有/芒?
  e 给当过兵?
  语气词“嘞”也可用在疑问句中表示已然事件,用法为“给是VP嘞”,和E式有所不同。例如:
  (12)给是死嘞?是不是死了?
  1.2.3 中性时体,即无所谓未然和已然。当“给VP”表示中性时体时表述的是事物的性状或人物的心理状态,如“给漂亮,甜?”“给愿意/喜欢?”等;当“给VP嘞”表示中性时体时它注重表达的是对所述事物的性状或人物心理状态的确认,如“给漂亮嘞?”表示“原来是漂亮的。现在还漂亮吗?”。
  
  2 太和方言的是非问的形式
  
  和普通话相比,太和方言中的是非问有以下特点:(1)一些表示完成式的问句,即普通话的“v+O+吗”式,在太和话中则说成了“给V+O+没有,芒”或是“V+O+没有,芒”或是“V没V+O”式;普通话中的“V了+吗”式,在太和话中则说成了“v嘞+没有”或“给是v嘞”或“V没V”式。(2)一些表示未来式或不定时态的问句,普通话的“V+吗”式,在太和话中说成是“给+V”或“V不V”式。现列表比较如下
  普通话中的“v+O+吗”表达方式在太和方言中有“给V+O+没有,芒”、“v+O+没有,芒”以及“v没V+O”三种表达方式,其中“给V+O+没有,芒”和“V+O+没有,芒”的表达方式基本相同,“给V+O+没有,芒”中的“给”是一个完全虚化的词,它黏附在动词前面和“没有/芒”一起完成疑问功能,其去留不会影响句子的疑问功能,但“给V+O+没有/E-”表达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表达 习惯脱口而出;普通话中的“V了+吗”表达方式在太和方言中也有“V嘞+没有”、“给是V”以及“V没v”三种表达方式,“V嘞+没有”中的“嘞”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给是V”中的“给是”是一种固化形式,用在疑问句中动词前面表示“是不是”的意思;普通话中的“v+吗”句式在太和方言中有“给+V”和“V不V”两种表达方式。总的来看,太和方言是非问的表达大都是用正反问的句式来完成的。
  
  3 关于“FVP”的思考
  
  3.1 “结构功能扩散”的假设
  朱德熙先生(1985)曾经提到过与“给+VP”相关的问句形式,并且把这种问句称之为“FVP”。他在文中列举了使用“FVP”问句形式的一些地区:
  (1)吴语——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熟、昆山。
  (2)西南官话——云南省的昆明、通海、个旧、蒙自、会泽、曲婧、大理、思茅、梁河。
  (3)下江官话——安徽省的合肥、蚌埠、灵璧、泗县、五河、嘉山、凤阳、全椒、芜湖、贵池、安庆、东流、六安、霍邱、临泉、涡阳、颖上、太和;江苏省的淮安、盐城、南京。
  并深入分析了苏州话的“阿VP”形式、昆明话的“格VP”形式以及合肥话的“克VP”形式。在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朱先生推测:“就现代方言看,苏州话的‘阿’,合肥话的‘克’都是人声,因此这个疑问副词有可能本来是入声字,白话小说写作‘可’,只是借用字形,跟‘可’本身不一定有关系。”
  袁宾(1992)从历时的角度又进一步考察认为“岂”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表示反复问的用法,在近代汉语文献里多写作“可”,因此把“岂”、“可”与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的“格”、“克”联系起来考察,可以推出:秦汉以来两千年左右的汉语口语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以舌根塞音为声母、可以构成反复问句的疑问副词。
  从两位先生的分析中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两位先生都认为“FVP”中的“F”可能来源于某个原型,即“FVP”中的“F”在不同地域的不同语音形式可能是某个原始语音形式的变体。当然,这种可能是有的,但也不排除有另外一种可能,即结构功能扩散的结果。“FVP”这种功能结构可能事先出现在某种方言中,随着地域之间联系的增多,这种非常经济的表达方式就像波浪一样向四面扩散,使不同地域的语言产生类似功能的语言形式。
  3.2 “F”的语音形式
  “F”在江苏方言中有五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还、可、看、阿1和阿2(人声);在云南方言中是“格”;在闽南方言中为“敢”,但是不管VP前用什么词来引导疑问句,这些词语都有着共同的特点:1 这些词语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2 这些词语都无法单独成句,也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3 这些词语都不能重叠。
  从历史蕴涵的角度来看,张敏认为“可VP”的前身应是先秦至六朝时期的“岂VP”、“宁VP”、“颇VP”;“还VP”的前身应是东汉以来的“为VP”。这种历史演变轨迹的勾勒使我们了解到“FVP”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的使用情况,至于各种形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直接的继承关系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这使我们寻找“FVP”的原型陷入困境。
  “结构功能扩散”的假设给了我们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FVP”形式有的能在历史上找到一种继承痕迹,有的只是借用了其他方言的表达形式,至于“F”是由哪种语音形式承担应取决于各方言区的语言使用习惯以及方言的演变规律。换言之,“FVP”系统并不是纯质的,是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区别对待。
  
  责编 雷艳
其他文献
校本教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伴随课程改革发展起来的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校本教研以课程实施中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南夏墅中心小学始终坚持“艺术活校”“体育强校”“科技兴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努力寻找办学突破口,在艺体、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初步形成特色
近年来,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受权益侵害的事件日益频繁,导致公安民警的切身利益受到了极大伤害。由于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公安民警维权无法可依,严重影响了民警维
船舶留置权是船舶担保物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保护海事债权人的利益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商法》第25条仅界定特定意义下的船舶留置权,从而使船舶留置权制度的各方面模糊
2008年5月11日,由学习报社组织的“百所名校建基地,千名名师搞科研”大型教研工程在山西省运城市正式启动。这项工程围绕学习报社主持、参与的两项国家级研究课题——中国教育
教育内容的缺失是教育低效的症结所在.只有具备极强的责任感,才能胜任未来世界赋予的重任.培养学生极强的责任感,应从生命教育、性科学教育、挫折教育、理想教育等方面入手,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既是当前历史新课改视野下历史教学的诉求,也是历史学教育本身的诉求,更是有效教育的诉求。要积极发挥课堂教学这一“场”中的元素的作用,如语言表达、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且,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小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这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最直观的诠释
患者,女,23岁,因停经4月余,腹部明显增大1月余,于2012年6月9日入我院治疗。既往史:患者2007年8月13日因停经9^+周,下腹隐痛2个月,来我院住院。超声检查提示:宫内妊娠单活胎,如孕
“择校”之痛,正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校际差异过大导致的必然结果,专家认为,制止愈演愈烈的择校风,关键要靠政府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