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心理过程。义务教育起始阶段,儿童刚刚接触母语,如何使其认识汉语言的规律,了解汉语言的特点,掌握汉语言学习规律,进而热爱汉语言的学习兴趣,这是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的考验。从语文课程目标出发,抓住语言建构的要义,从儿童立场去思考小学语文学习的方向,笔者认为在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行为方面,可遵循如下教育规律:从语言文字出发,在理解语言中学会鉴赏语言,在鉴赏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最后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建构语言。
关键词:鉴赏;运用;建构
一、 走进文本,在理解中鉴赏,在鉴赏中培养语感
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主要是凭借一册册的教材选文进行的。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首先,从语言文字出发,读懂每一句的文本语言,理解这些文本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凭借语言的思想内容,品味鉴赏语言的形式,在鉴赏中培养语感。
1. 在语言文字中,鉴赏语言,培养语感。这是众多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眼或词语,引导学生予以理解品味,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这种方式简约而实用。如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19雾在哪里》一文学习中,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至6自然段认识雾在生活中的现象,体会雾之顽皮的意境。先让学生找出这个片段的关键词“藏”在这里出现了几次,再让学生理解在文本中所代表的意思,而后认识这个“藏”字在文本的意境,感受汉字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2. 在语言句式中,鉴赏语言,认识语句。句子是汉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学好汉语言的重要元素。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单独指出各类句式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但是作为汉语言的启蒙教育,结合教科书选文进行教学亦可相机引导点拨。如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多问问学生课文中每一句话分别写了谁?干什么?或者什么东西、事物?怎么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脑子里就有了句子这个语言基本单位的印象,句子这个语言基本单位概念就能在学生日常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形成。
3. 在语言修饰中,鉴赏语言,认识修饰。汉语言的表达与众不同,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表达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效果截然不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留意这些语言表达的风格,体会其表达的功效,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学习第一篇课文《秋天》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第1自然段的第1句话“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中,引导理解“一片片”的意思与构词特点,以后学生在阅读到这类词时就能明白汉语言叠词所表达的意思和作用。再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4小蜗牛》第3自然段的“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话,让学生懂得语句中“爬呀,爬呀”这种反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感受这种修辞手法表达语言的特点。
4. 在章法结构中,鉴赏语言,认识篇章。汉语言文章的章法知識点,《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谈及,但是,到了第二学段起,学生有了习作,必然要涉及文章章法相关的知识。因此,借助教科书选文的文本阅读,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构段方式,常见的谋篇方法,也是有必要的。如现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桂林山水》一文,第2、3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整篇文章“总-分-总”的篇章布局,这些章法知识让学生认识掌握是必要的。
二、 走向言语,在鉴赏中运用,在运用中建构语言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向语言表达,掌握言语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起示范性的文本语言进行有益的鉴赏,形成一定的语言概念,使学生进行相应的语言运用,在运用中掌握言语能力,建构语言。
1. 在字词鉴赏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抓住文本的关键字眼或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让学生进行品味鉴赏,让学生触摸语言的味道,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进而使学生产生敏锐的语感,在感知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语言运用,形成言语能力。如在《雾在哪里》第2至6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藏”字这个关键词结合文本理解了其在文本中意思,体会到这个“藏”字拟人化的语言表达使语言更优美了,“藏”字寄托着文本作者丰富的情感,蕴含着对雾哪种神奇变化的复杂情感,进而产生对大自然无比敬畏的思想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藏”字来说你平时生活中见到的自然现象,如:水、风、雪等,能否用上神奇的汉字“藏”来展现这些大自然的神奇的景致。学生在运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用“藏”字表达语言的能力,从中就能明白汉语言在运用拟人化的手段表达的语言能力。
2. 在句式鉴赏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捕捉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样本(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让学生通过模仿这些典型句式进行语言实践,通过运用,建构这些句式的语言模式应用于平时的语言表达,从中建构各类句式语言的表达方式。
3. 在修饰鉴赏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在阅读文本带有修饰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若去掉语言修饰部分,那么语句中所表达的效果如何,从中认识语言修饰在表达意思、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写一写,感受修饰的语言艺术。如《14小蜗牛》第3自然段的“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去掉反复部分,变成“小蜗牛爬,好久才爬回来。”效果如何?学生朗读中就能感受没有把小蜗牛那种慢的速度体现出来,而后通过用慢悠悠的语气读原句,就能更好地体会到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一些语言情境,通过运用学生就能明白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4. 在章法鉴赏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在学习一些经典的章法结构鲜明的课文中,让学生适时进行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学习了《桂林山水》第2、3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认识了整篇文章“总-分-总”的篇章布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构段和谋篇的方式进行相应的练笔,学生就能建构这种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材文本的各类语言范例比比皆是,让学生在理解这些语言范例的基础上,好好鉴赏其语言的风格特点,最后安排适时的运用,学生就能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习得言语能力,建构语言。
作者简介:
刘炳安,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鉴赏;运用;建构
一、 走进文本,在理解中鉴赏,在鉴赏中培养语感
现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主要是凭借一册册的教材选文进行的。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首先,从语言文字出发,读懂每一句的文本语言,理解这些文本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凭借语言的思想内容,品味鉴赏语言的形式,在鉴赏中培养语感。
1. 在语言文字中,鉴赏语言,培养语感。这是众多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眼或词语,引导学生予以理解品味,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这种方式简约而实用。如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19雾在哪里》一文学习中,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至6自然段认识雾在生活中的现象,体会雾之顽皮的意境。先让学生找出这个片段的关键词“藏”在这里出现了几次,再让学生理解在文本中所代表的意思,而后认识这个“藏”字在文本的意境,感受汉字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2. 在语言句式中,鉴赏语言,认识语句。句子是汉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学好汉语言的重要元素。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单独指出各类句式知识点的掌握要求,但是作为汉语言的启蒙教育,结合教科书选文进行教学亦可相机引导点拨。如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多问问学生课文中每一句话分别写了谁?干什么?或者什么东西、事物?怎么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脑子里就有了句子这个语言基本单位的印象,句子这个语言基本单位概念就能在学生日常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形成。
3. 在语言修饰中,鉴赏语言,认识修饰。汉语言的表达与众不同,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表达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效果截然不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留意这些语言表达的风格,体会其表达的功效,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学习第一篇课文《秋天》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第1自然段的第1句话“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中,引导理解“一片片”的意思与构词特点,以后学生在阅读到这类词时就能明白汉语言叠词所表达的意思和作用。再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4小蜗牛》第3自然段的“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话,让学生懂得语句中“爬呀,爬呀”这种反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感受这种修辞手法表达语言的特点。
4. 在章法结构中,鉴赏语言,认识篇章。汉语言文章的章法知識点,《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谈及,但是,到了第二学段起,学生有了习作,必然要涉及文章章法相关的知识。因此,借助教科书选文的文本阅读,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构段方式,常见的谋篇方法,也是有必要的。如现行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桂林山水》一文,第2、3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整篇文章“总-分-总”的篇章布局,这些章法知识让学生认识掌握是必要的。
二、 走向言语,在鉴赏中运用,在运用中建构语言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走向语言表达,掌握言语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起示范性的文本语言进行有益的鉴赏,形成一定的语言概念,使学生进行相应的语言运用,在运用中掌握言语能力,建构语言。
1. 在字词鉴赏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抓住文本的关键字眼或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让学生进行品味鉴赏,让学生触摸语言的味道,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进而使学生产生敏锐的语感,在感知的过程中适时进行语言运用,形成言语能力。如在《雾在哪里》第2至6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藏”字这个关键词结合文本理解了其在文本中意思,体会到这个“藏”字拟人化的语言表达使语言更优美了,“藏”字寄托着文本作者丰富的情感,蕴含着对雾哪种神奇变化的复杂情感,进而产生对大自然无比敬畏的思想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藏”字来说你平时生活中见到的自然现象,如:水、风、雪等,能否用上神奇的汉字“藏”来展现这些大自然的神奇的景致。学生在运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用“藏”字表达语言的能力,从中就能明白汉语言在运用拟人化的手段表达的语言能力。
2. 在句式鉴赏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捕捉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样本(如: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让学生通过模仿这些典型句式进行语言实践,通过运用,建构这些句式的语言模式应用于平时的语言表达,从中建构各类句式语言的表达方式。
3. 在修饰鉴赏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在阅读文本带有修饰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若去掉语言修饰部分,那么语句中所表达的效果如何,从中认识语言修饰在表达意思、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写一写,感受修饰的语言艺术。如《14小蜗牛》第3自然段的“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去掉反复部分,变成“小蜗牛爬,好久才爬回来。”效果如何?学生朗读中就能感受没有把小蜗牛那种慢的速度体现出来,而后通过用慢悠悠的语气读原句,就能更好地体会到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一些语言情境,通过运用学生就能明白反复这种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4. 在章法鉴赏中,运用语言,建构语言。在学习一些经典的章法结构鲜明的课文中,让学生适时进行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学习了《桂林山水》第2、3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认识了整篇文章“总-分-总”的篇章布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构段和谋篇的方式进行相应的练笔,学生就能建构这种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材文本的各类语言范例比比皆是,让学生在理解这些语言范例的基础上,好好鉴赏其语言的风格特点,最后安排适时的运用,学生就能在这一系列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习得言语能力,建构语言。
作者简介:
刘炳安,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