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各地上的一节关于体验亲情的公开课——“亲情测试”,引起了很大反响,模仿者众,下面提供的即是其中的一个案例。究竟这种做法是否恰当,恐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其背后折射出的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考量,对教育教学而言,才真正具有普遍意义。
教育案例
当初,在《小学语文教师》上读到那篇对王崧舟老师体验作文的批判文章时,我的心头一震:是啊,血淋淋地让孩子们一个个割舍亲人的爱,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残酷的。都说现在的孩子浸泡在爱中,不懂得感恩,倘若换一个角度说,这样“残酷”的游戏,是不是也有一个警戒作用呢?让孩子模拟体验失去爱的滋味,从而珍惜身边给予他爱的人,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有一次的班队课,我决定如法炮制,观看一下效果如何。
“孩子们,今天来玩个游戏,请你们拿出生活作文本来,并在本子上写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10个人的名字。”我说。
孩子们一听玩游戏,都喜滋滋地拿出笔和本子,开开心心刷刷刷地写着,一边写,一边还愉悦地交头接耳。
轮到汇报交流了,10个人无非就是父母、家中的亲人、老师、还有好伙伴、亲戚。我先请大家起立,响亮地呼喊出这10个人的名字。
“喂,孩子们,请拿起笔,划去其中的3个人的名字。”还没说完,孩子们笑眯眯地拿起了笔。“请注意了,这划去的3个人,代表着你将永远得不到他们的爱了。”“啊?”有同学发出感叹。
“我请同学说说,你划去的是谁?”我叫了陆志宏。“我划去的是陈超、朱润、卢秋阳,虽然他们都是我的好伙伴,然而对于我来说,这友情比起家人的亲情、老师的教育恩情来说,要显得不重要一些,虽然我心里难过,但是我还是划去了3位好朋友。”
“我划去的是我舅舅、表哥,表姐。我心里很难过,虽然我很舍不得失去舅舅他们的爱,但是比起其他的几位来说,失去他们的爱,不大影响我的生活。”朱利超说。
“好!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再次划去两个人的名字。请慎重,一经划去,代表你将永远失去他们的爱。”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此刻,教室里已经没有一丁点儿的声音,开始陷入沉寂。
“我划去的是许老师和姚老师,对于我来说,师恩的确重要,但是,我万万不能失去家人的爱,毕竟家人对我的付出是太多太多了。”徐晓红说。
“我心里非常舍不得,拿笔的手是那么沉重,我划去的是外婆和表哥,我的心真痛。”姜伊凡说。
“我划去的是弟弟、妹妹,我是这样的下不了手。”姚凯洁的眼里开始溢满眼泪。
“好!请再次划去两个人的名字。”我再一次宣布说。“啊!还要划啊?不要啊!”开始有孩子在下面嘀咕,他们拿笔的手开始颤抖。
“我划去的是我的爸爸妈妈。”卢秋阳的话一出口,下面一阵嘘声。“怎么可以?怎么可以?”
“我的心疼痛万分,是那么的下不了手。可是,总有一天,我要离开父母,独自向前。”此刻的孩子们,早已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了。
“下面,请把你刚才划去这两位的原因及当时的心情讲述给你的同桌听。”此时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眼圈红红的。
“好!请拿起手中沉重的笔,再次划去两个人的名字。”我又一次残酷地宣布。“啊!还要划啊?不要啊!”开始有孩子在下面叫了。
此刻的陆志宏早已泪流不止:“我心如刀割,每一个名字对我来说都是那么重要,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一份浓浓的爱,我怎么舍得失去他们的爱?我拿笔的手似乎有千斤的重,我万分悲痛地划去了我的爷爷和奶奶。”孩子边说,边抽噎。此刻,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一般,从未有过的沉闷。
“我万分难过地划去了爸爸和许老师。妈妈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我是万万不能没有她的。”
“此刻,我的心如挖空般的难受……”每一位孩子都淌着眼泪。
当只剩下最后一个名字时,孩子们一个个求救似的看着我,也以为游戏到此结束了。当我发出划去最后一个名字的指令时,竟有孩子伏在桌子上痛哭流涕。
“孩子们,对不起,今天许老师带领大家玩的游戏很残酷。每划一下,你将失去一位关心你的人的爱。当我们拥有这些爱时,我们要懂得珍惜,不要等失去了,再痛哭流涕。所以,我们本次班队活动的主题为‘感恩的心’。”说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感恩的心”这四个字。
“请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你得到的爱,善待爱你的每一个人。接下来,拿起笔,自选题目,把今天的游戏过程也可以是你的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
此时,《感恩的心》旋律悠扬地响起,孩子们开始了伏案书写,眼睛一个个红红的……
(案例提供:浙江省桐乡市中山路小学 许丹红)
声音
夏春:
这种做法就如同有时候给自己写“墓志铭”一样,站在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自己所处的世界,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让他们了解,我们还可以这样去看待人生和问题。很多人总是说我们要用美好的东西来熏陶孩子的心灵,但是从一个方面灌输的美德是没有办法让孩子成为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的。
梨落飞雪:
其实爱是不可以拿来比较的,它应该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有的只是不同角度、不同身份、不同类型。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绝不能让他权衡谁的爱多一些、少一些。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奇妙的关系网中,这个网是依靠缘和爱织就的,某点某线缺失了,就无法达到一种平衡,那人还有什么依托呢?
我觉得这样的选择不但不能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相反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邪恶。因为在选择中,他们必定要抛弃情,去选择所谓的“理智”。
恐怕这样的选择会自此在他们的心里埋下残酷,在他们渐渐长大、走上社会时,于纷繁复杂中,它们就不得不从潜意识里出来,并逐步形成一种稳固的残酷。拥有一颗冷酷心的人当然极有可能冲破阻力,取得成功,但是,他也许始终不会感到幸福、温暖。
江清月近人:
我不这么认为。其一,人从小到老,肯定是要经历很多次生离死别的。亲身体验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你才会更懂得珍惜活着的人。其二,人一生当中是肯定要有很多种情感体验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也当然会经历。其三,我们不是拿孩子做情感测试,而是通过这种体验教育孩子更懂得爱,懂得珍惜身边人,懂得生活。生活原本就是这么丰富的,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知道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更能打动人。让孩子与家长从此更多地沟通,从而使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干干:
其实教师根本没有追问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划去的依据是什么?即他们为什么要划去这一个留下那一个?
因为他爱留下的这一个?
因为留下的这一个更爱他?
因为留下的这一个对他更有用?
在此案例中,我不反对设计者以下几个目的,我认为,这些目的的设置都是意愿良好甚至可贵的:
1.加深生命体验;2.学习关注亲情;3.明白作文不仅仅只是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是真情实感的酝酿与书写。
我反对的是为达到这些目的而选择的方法。即使不提及问题最大的实验伦理与规范,我也不赞同通过“亲人死亡”来体验亲情与生命,更不赞同让孩子亲手划掉亲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判处某些亲人“死刑”)。同时,所谓作文的真情实感,也是日常生活的真情实感,而不是非常事件的非常感情,平常生活中充满着真情真趣,学会体验并用文字表达这些、创造这些,才是作文之要旨。
特约点评
王红富:
我以为,这是一堂伪道德、伪生命教育课。
这是一堂用“结果正义”谋杀“程序正义”的课。
这堂课反映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缺席的严重性。
心理测试 亲情体验 写作课,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否违背了心理测试与教育教学的伦理,又是否达到了测试与教育教学的效果?从课开始到结束,教师根本就没有教孩子去追问、澄清一个重要的东西:这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划去这一个留下那一个?这种道德判断标准的缺席,是有意为之,还是根本就无能为力?“爱”是可以拿来比较和衡量的吗?生命教育的要义应该是理解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我们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生命,热爱生命,善待他人。
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行为都应该表现得经得起教育学、伦理学的质询:能不能为了追求“教育效果”就放弃“教育手段”的合理性?如果一种教学方式被认为是不科学、不道德的,能不能因为“结果正义”而放弃“程序正义”?一如从司法公正角度说,司法部门能否为了迅速办案(结果正义)而进行侵犯他人隐私的侦破及调查活动(程序正义)?道德教育的手段首先应该是道德的。在这样一个公众场合中,教师不顾“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眼圈红红”,无视“每一位孩子都淌着眼泪”,不顾“孩子们一个个求救似的看着我”,一再要求:“好!请拿起手中沉重的笔,再次划去两个人的名字。”“当我发出划去最后一个名字的指令时,竟有孩子伏在桌子上痛哭流涕。”教师的这种“冷酷”行为,加上缺席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一切会给学生带来什么?
从课堂结构看,这堂课是以“心理测试”为形式展开的,要进行这一类的心理测试必须遵循严格的测试标准。在国外,即使是成人之间的教学研讨、病例研究都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不侵犯他人心灵的原则。从心理学测试的要求来说,我非常认同朱建军博士在王崧舟老师课例讨论时的说法:“就算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八个人都觉得特别获益,但是如果有两个人在这里面受伤,那这也不是一个完美的设计。”那么.这种形式是否符合以公开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测试是否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否注意到、能否注意到这种选择可能会给不同差异的个体心理上带来的影响?又如何弥补这样的影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教师的视野中只有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这种单向度的功利思考的时候,当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缺乏教育哲学、伦理学、人类社会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观照和审视的时候,可能带来多么大的问题和教训。任何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
诚如一位网友所说,这样的抉择不能给孩子们带来感恩,反而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邪恶。在他们渐渐长大、走上社会时,他们会逐步形成一种稳固的残酷,拥有一颗冷酷的心。这样的人当然极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他们始终不会感到幸福、温暖。
为了孩子能拥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为了那些美好善良的人性,我们应该谨慎思考自己的任何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教育行为。莫让这样的泪水再浸透班级!
(责编 子 君)
浙江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各地上的一节关于体验亲情的公开课——“亲情测试”,引起了很大反响,模仿者众,下面提供的即是其中的一个案例。究竟这种做法是否恰当,恐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其背后折射出的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考量,对教育教学而言,才真正具有普遍意义。
教育案例
当初,在《小学语文教师》上读到那篇对王崧舟老师体验作文的批判文章时,我的心头一震:是啊,血淋淋地让孩子们一个个割舍亲人的爱,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残酷的。都说现在的孩子浸泡在爱中,不懂得感恩,倘若换一个角度说,这样“残酷”的游戏,是不是也有一个警戒作用呢?让孩子模拟体验失去爱的滋味,从而珍惜身边给予他爱的人,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于是,有一次的班队课,我决定如法炮制,观看一下效果如何。
“孩子们,今天来玩个游戏,请你们拿出生活作文本来,并在本子上写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10个人的名字。”我说。
孩子们一听玩游戏,都喜滋滋地拿出笔和本子,开开心心刷刷刷地写着,一边写,一边还愉悦地交头接耳。
轮到汇报交流了,10个人无非就是父母、家中的亲人、老师、还有好伙伴、亲戚。我先请大家起立,响亮地呼喊出这10个人的名字。
“喂,孩子们,请拿起笔,划去其中的3个人的名字。”还没说完,孩子们笑眯眯地拿起了笔。“请注意了,这划去的3个人,代表着你将永远得不到他们的爱了。”“啊?”有同学发出感叹。
“我请同学说说,你划去的是谁?”我叫了陆志宏。“我划去的是陈超、朱润、卢秋阳,虽然他们都是我的好伙伴,然而对于我来说,这友情比起家人的亲情、老师的教育恩情来说,要显得不重要一些,虽然我心里难过,但是我还是划去了3位好朋友。”
“我划去的是我舅舅、表哥,表姐。我心里很难过,虽然我很舍不得失去舅舅他们的爱,但是比起其他的几位来说,失去他们的爱,不大影响我的生活。”朱利超说。
“好!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再次划去两个人的名字。请慎重,一经划去,代表你将永远失去他们的爱。”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此刻,教室里已经没有一丁点儿的声音,开始陷入沉寂。
“我划去的是许老师和姚老师,对于我来说,师恩的确重要,但是,我万万不能失去家人的爱,毕竟家人对我的付出是太多太多了。”徐晓红说。
“我心里非常舍不得,拿笔的手是那么沉重,我划去的是外婆和表哥,我的心真痛。”姜伊凡说。
“我划去的是弟弟、妹妹,我是这样的下不了手。”姚凯洁的眼里开始溢满眼泪。
“好!请再次划去两个人的名字。”我再一次宣布说。“啊!还要划啊?不要啊!”开始有孩子在下面嘀咕,他们拿笔的手开始颤抖。
“我划去的是我的爸爸妈妈。”卢秋阳的话一出口,下面一阵嘘声。“怎么可以?怎么可以?”
“我的心疼痛万分,是那么的下不了手。可是,总有一天,我要离开父母,独自向前。”此刻的孩子们,早已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了。
“下面,请把你刚才划去这两位的原因及当时的心情讲述给你的同桌听。”此时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眼圈红红的。
“好!请拿起手中沉重的笔,再次划去两个人的名字。”我又一次残酷地宣布。“啊!还要划啊?不要啊!”开始有孩子在下面叫了。
此刻的陆志宏早已泪流不止:“我心如刀割,每一个名字对我来说都是那么重要,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一份浓浓的爱,我怎么舍得失去他们的爱?我拿笔的手似乎有千斤的重,我万分悲痛地划去了我的爷爷和奶奶。”孩子边说,边抽噎。此刻,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一般,从未有过的沉闷。
“我万分难过地划去了爸爸和许老师。妈妈为了我付出了那么多,我是万万不能没有她的。”
“此刻,我的心如挖空般的难受……”每一位孩子都淌着眼泪。
当只剩下最后一个名字时,孩子们一个个求救似的看着我,也以为游戏到此结束了。当我发出划去最后一个名字的指令时,竟有孩子伏在桌子上痛哭流涕。
“孩子们,对不起,今天许老师带领大家玩的游戏很残酷。每划一下,你将失去一位关心你的人的爱。当我们拥有这些爱时,我们要懂得珍惜,不要等失去了,再痛哭流涕。所以,我们本次班队活动的主题为‘感恩的心’。”说完,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感恩的心”这四个字。
“请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善待你得到的爱,善待爱你的每一个人。接下来,拿起笔,自选题目,把今天的游戏过程也可以是你的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
此时,《感恩的心》旋律悠扬地响起,孩子们开始了伏案书写,眼睛一个个红红的……
(案例提供:浙江省桐乡市中山路小学 许丹红)
声音
夏春:
这种做法就如同有时候给自己写“墓志铭”一样,站在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自己所处的世界,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让他们了解,我们还可以这样去看待人生和问题。很多人总是说我们要用美好的东西来熏陶孩子的心灵,但是从一个方面灌输的美德是没有办法让孩子成为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的。
梨落飞雪:
其实爱是不可以拿来比较的,它应该是没有高下之分的,有的只是不同角度、不同身份、不同类型。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绝不能让他权衡谁的爱多一些、少一些。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奇妙的关系网中,这个网是依靠缘和爱织就的,某点某线缺失了,就无法达到一种平衡,那人还有什么依托呢?
我觉得这样的选择不但不能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相反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邪恶。因为在选择中,他们必定要抛弃情,去选择所谓的“理智”。
恐怕这样的选择会自此在他们的心里埋下残酷,在他们渐渐长大、走上社会时,于纷繁复杂中,它们就不得不从潜意识里出来,并逐步形成一种稳固的残酷。拥有一颗冷酷心的人当然极有可能冲破阻力,取得成功,但是,他也许始终不会感到幸福、温暖。
江清月近人:
我不这么认为。其一,人从小到老,肯定是要经历很多次生离死别的。亲身体验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你才会更懂得珍惜活着的人。其二,人一生当中是肯定要有很多种情感体验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也当然会经历。其三,我们不是拿孩子做情感测试,而是通过这种体验教育孩子更懂得爱,懂得珍惜身边人,懂得生活。生活原本就是这么丰富的,让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知道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更能打动人。让孩子与家长从此更多地沟通,从而使关系更加亲密无间。
干干:
其实教师根本没有追问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划去的依据是什么?即他们为什么要划去这一个留下那一个?
因为他爱留下的这一个?
因为留下的这一个更爱他?
因为留下的这一个对他更有用?
在此案例中,我不反对设计者以下几个目的,我认为,这些目的的设置都是意愿良好甚至可贵的:
1.加深生命体验;2.学习关注亲情;3.明白作文不仅仅只是技巧的训练,同时也是真情实感的酝酿与书写。
我反对的是为达到这些目的而选择的方法。即使不提及问题最大的实验伦理与规范,我也不赞同通过“亲人死亡”来体验亲情与生命,更不赞同让孩子亲手划掉亲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判处某些亲人“死刑”)。同时,所谓作文的真情实感,也是日常生活的真情实感,而不是非常事件的非常感情,平常生活中充满着真情真趣,学会体验并用文字表达这些、创造这些,才是作文之要旨。
特约点评
王红富:
我以为,这是一堂伪道德、伪生命教育课。
这是一堂用“结果正义”谋杀“程序正义”的课。
这堂课反映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缺席的严重性。
心理测试 亲情体验 写作课,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否违背了心理测试与教育教学的伦理,又是否达到了测试与教育教学的效果?从课开始到结束,教师根本就没有教孩子去追问、澄清一个重要的东西:这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划去这一个留下那一个?这种道德判断标准的缺席,是有意为之,还是根本就无能为力?“爱”是可以拿来比较和衡量的吗?生命教育的要义应该是理解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因而我们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个生命,热爱生命,善待他人。
从教育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行为都应该表现得经得起教育学、伦理学的质询:能不能为了追求“教育效果”就放弃“教育手段”的合理性?如果一种教学方式被认为是不科学、不道德的,能不能因为“结果正义”而放弃“程序正义”?一如从司法公正角度说,司法部门能否为了迅速办案(结果正义)而进行侵犯他人隐私的侦破及调查活动(程序正义)?道德教育的手段首先应该是道德的。在这样一个公众场合中,教师不顾“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眼圈红红”,无视“每一位孩子都淌着眼泪”,不顾“孩子们一个个求救似的看着我”,一再要求:“好!请拿起手中沉重的笔,再次划去两个人的名字。”“当我发出划去最后一个名字的指令时,竟有孩子伏在桌子上痛哭流涕。”教师的这种“冷酷”行为,加上缺席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一切会给学生带来什么?
从课堂结构看,这堂课是以“心理测试”为形式展开的,要进行这一类的心理测试必须遵循严格的测试标准。在国外,即使是成人之间的教学研讨、病例研究都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不侵犯他人心灵的原则。从心理学测试的要求来说,我非常认同朱建军博士在王崧舟老师课例讨论时的说法:“就算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八个人都觉得特别获益,但是如果有两个人在这里面受伤,那这也不是一个完美的设计。”那么.这种形式是否符合以公开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测试是否有效?教学的目的是否有效?教师是否注意到、能否注意到这种选择可能会给不同差异的个体心理上带来的影响?又如何弥补这样的影响?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当教师的视野中只有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这种单向度的功利思考的时候,当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缺乏教育哲学、伦理学、人类社会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观照和审视的时候,可能带来多么大的问题和教训。任何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
诚如一位网友所说,这样的抉择不能给孩子们带来感恩,反而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邪恶。在他们渐渐长大、走上社会时,他们会逐步形成一种稳固的残酷,拥有一颗冷酷的心。这样的人当然极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他们始终不会感到幸福、温暖。
为了孩子能拥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为了那些美好善良的人性,我们应该谨慎思考自己的任何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教育行为。莫让这样的泪水再浸透班级!
(责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