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参与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加以创设,融合听说读写,打通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由此可以看出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任务群的概念,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境的创设非常有必要。
《十八岁出门远行》被人教版和鲁人版教材同时收录,可见此文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以及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但都将其放在自读文本中,则是因为作为一篇现代主义流派的小说,其情节的荒诞性和主题的模糊性,对思想单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学习起来很有难度,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者理解偏颇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情境创设会拉近学生与陌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参与度。
一、创设预习情境
因为此文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阅读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好奇和认同感,也会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而且就学生来讲,余华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还是比较熟悉,因此一看是余华的小说,即使看不懂,也会有阅读的兴趣。
其实,解读这篇小说,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习惯于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尤其是中国小说,注重情节安排的合理曲折,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主题的明确深刻,对现代派小说情节的荒谬、意义的晦涩也很难理解和把握。首先,不能借助任何参考文字,只是阅读文本,并且反复阅读至少十遍,每一遍都将自己的阅读疑惑和理解记录下来,并且边阅读边换位思考,如果是学生,会在哪些地方有疑问。在此基础上,再查阅相关的论文(如孙绍振和洪治纲等人对余华和本文的解读)和教学设计,并形成对此文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在对文本有了比较全面的解读后,备课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度?如何真正想同学们之所想,解同学们之疑惑?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多人合作,交流碰撞?这堂课最终能让学生学会什么,悟到什么?
二、创设导课情境
讲这样有深度的文章,最怕的就是学生一开始就偃旗息鼓,举手投降,文本早已被学生拒之门外,一堂课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了。这就好比是设宴款待来宾,如果来宾的情绪压抑、烦闷,再好的美味也是形同槁木、味同嚼蜡。《远走高飞》的歌词特别符合《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主题,而且旋律活泼跳跃,透着年轻人的洒脱,可以把它定为课间欣赏曲目。课堂实践中,没想到这首歌是学生的心头爱,很多同学忍不住就跟着哼唱起来,铃声一响,竟然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再讲开场白时,学生的眼睛是亮的,眼神是急切的。
三、转换角色情境
课堂上,很多时候是老师设计好教学过程和问题,课堂上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缺乏主动性,更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堂一开始,先聆听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疑惑,不管他们怎样表达,都充分肯定,并在心中默记他们的问题,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想办法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会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他们会在预习时格外仔细,尽可能地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所得,并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也特别期盼老师和同学们能解决自己抛出的问题。语文课堂从教师表演、学生观看的舞台,向着思考、探究的实验室转变。
四、创设切入情境
切入文本的点其实很多,情节、情绪、线索、人物等都可以,但是从学情考虑的话,学生比较容易把握的是情节,最感到疑惑的也是某些情节,而发现荒诞情节背后的象征意义正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最终本课的切入点放在了情节上。由梳理情节到分析荒诞情节的象征意义再到把握意象,由此品味语言,最后探究小说的主题。整堂课由易到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五、营造课堂情境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发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合作交流时,也要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关注文本,从文本中找依据。如有一个小组认为司机对抢苹果无动于衷,会不会是因为汽车和苹果是司机抢来的呀?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问他们小说中有没有提到车和苹果都是谁的问题呢?同学们很快就找到文中明确提到车和苹果都是司机的。引导学生,司机此时上去反抗,结果会怎样?同学们说也会被揍一顿,不能改变结果……很快他们就明白了司机的行为透露出的是一种社会经验,是成熟的表现。在班级交流中,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尽量做到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之间进行观点碰撞,点亮思维的火花。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在自主、合作、探讨中提高学习效率。整堂课学生参与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听课教师会看到他们确实在思考、在倾听与交流。
一堂课应给予学生以美的体验和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要引领学生鉴赏小说陌生化的语言,体会鲜活的语言所传达出的意蕴和美感。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與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与认识,因此,在最后环节让同学们齐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附上了泰戈尔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的诗句,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人生的挫折、黑暗,做一个心有阳光、不惧风雨的少年。
本课的遗憾和不足:对学生提出的疑惑,没有全部解答完,让有些孩子心中留有遗憾和疑惑。关于“红色背包”的象征意义和小说最后一部分“我”回忆最初离开家门时的情境有什么意义,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没能仔细品读。课堂提供给学生有声朗读的时间还不太够,而声音在耳腔、鼻腔、胸腔的共鸣可以将学生很好地带入情境,更好地与文本产生共鸣。
通过教授此课,我们发现新课标下教师不应只是一架播散知识的机器,应是一个善于思考、懂得把握的设计师,能够对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又能够对学生的个性需求有所了解,然后凭此精心设计出一个有质量、有活力的课堂。
戴淑芹,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十八中学教师;左琳,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
《十八岁出门远行》被人教版和鲁人版教材同时收录,可见此文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的地位以及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但都将其放在自读文本中,则是因为作为一篇现代主义流派的小说,其情节的荒诞性和主题的模糊性,对思想单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学习起来很有难度,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者理解偏颇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情境创设会拉近学生与陌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参与度。
一、创设预习情境
因为此文贴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阅读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好奇和认同感,也会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热情。而且就学生来讲,余华的《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还是比较熟悉,因此一看是余华的小说,即使看不懂,也会有阅读的兴趣。
其实,解读这篇小说,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习惯于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尤其是中国小说,注重情节安排的合理曲折,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主题的明确深刻,对现代派小说情节的荒谬、意义的晦涩也很难理解和把握。首先,不能借助任何参考文字,只是阅读文本,并且反复阅读至少十遍,每一遍都将自己的阅读疑惑和理解记录下来,并且边阅读边换位思考,如果是学生,会在哪些地方有疑问。在此基础上,再查阅相关的论文(如孙绍振和洪治纲等人对余华和本文的解读)和教学设计,并形成对此文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在对文本有了比较全面的解读后,备课过程中,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度?如何真正想同学们之所想,解同学们之疑惑?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多人合作,交流碰撞?这堂课最终能让学生学会什么,悟到什么?
二、创设导课情境
讲这样有深度的文章,最怕的就是学生一开始就偃旗息鼓,举手投降,文本早已被学生拒之门外,一堂课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了。这就好比是设宴款待来宾,如果来宾的情绪压抑、烦闷,再好的美味也是形同槁木、味同嚼蜡。《远走高飞》的歌词特别符合《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主题,而且旋律活泼跳跃,透着年轻人的洒脱,可以把它定为课间欣赏曲目。课堂实践中,没想到这首歌是学生的心头爱,很多同学忍不住就跟着哼唱起来,铃声一响,竟然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再讲开场白时,学生的眼睛是亮的,眼神是急切的。
三、转换角色情境
课堂上,很多时候是老师设计好教学过程和问题,课堂上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缺乏主动性,更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课堂一开始,先聆听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疑惑,不管他们怎样表达,都充分肯定,并在心中默记他们的问题,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想办法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会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他们会在预习时格外仔细,尽可能地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所得,并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们也特别期盼老师和同学们能解决自己抛出的问题。语文课堂从教师表演、学生观看的舞台,向着思考、探究的实验室转变。
四、创设切入情境
切入文本的点其实很多,情节、情绪、线索、人物等都可以,但是从学情考虑的话,学生比较容易把握的是情节,最感到疑惑的也是某些情节,而发现荒诞情节背后的象征意义正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最终本课的切入点放在了情节上。由梳理情节到分析荒诞情节的象征意义再到把握意象,由此品味语言,最后探究小说的主题。整堂课由易到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五、营造课堂情境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发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合作交流时,也要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关注文本,从文本中找依据。如有一个小组认为司机对抢苹果无动于衷,会不会是因为汽车和苹果是司机抢来的呀?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问他们小说中有没有提到车和苹果都是谁的问题呢?同学们很快就找到文中明确提到车和苹果都是司机的。引导学生,司机此时上去反抗,结果会怎样?同学们说也会被揍一顿,不能改变结果……很快他们就明白了司机的行为透露出的是一种社会经验,是成熟的表现。在班级交流中,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尽量做到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之间进行观点碰撞,点亮思维的火花。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在自主、合作、探讨中提高学习效率。整堂课学生参与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听课教师会看到他们确实在思考、在倾听与交流。
一堂课应给予学生以美的体验和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要引领学生鉴赏小说陌生化的语言,体会鲜活的语言所传达出的意蕴和美感。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與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与认识,因此,在最后环节让同学们齐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附上了泰戈尔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的诗句,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人生的挫折、黑暗,做一个心有阳光、不惧风雨的少年。
本课的遗憾和不足:对学生提出的疑惑,没有全部解答完,让有些孩子心中留有遗憾和疑惑。关于“红色背包”的象征意义和小说最后一部分“我”回忆最初离开家门时的情境有什么意义,这两个问题很有价值,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没能仔细品读。课堂提供给学生有声朗读的时间还不太够,而声音在耳腔、鼻腔、胸腔的共鸣可以将学生很好地带入情境,更好地与文本产生共鸣。
通过教授此课,我们发现新课标下教师不应只是一架播散知识的机器,应是一个善于思考、懂得把握的设计师,能够对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又能够对学生的个性需求有所了解,然后凭此精心设计出一个有质量、有活力的课堂。
戴淑芹,山东省青岛市第六十八中学教师;左琳,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