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维多利亚时代不仅是英国社会最为鼎盛的阶段,也是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随后爱德华时代的儿童文学虽然继承并发展着光辉岁月所遗留的儿童文学传统,却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困境。本文通过梳理爱德华时期著名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伊迪丝·内斯比特,肯尼斯·格雷厄姆及其经典作品对英国当时社会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征进行还原,旨在归纳总结出英国爱德华时期的儿童文学形象特点,发掘其对当今社会儿童文学发展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爱德华时期;经典作品;儿童文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一、引言
维多利亚时代一直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峰端,伟大的工业革命给大英帝国带去了财富,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更加确定了英帝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不仅如此,英国文学领域的繁荣昌盛亦是影响着整个世界,尤其是彰显英帝国今非昔比的成长主题作品逐渐吸引大众的视野。以勃朗特,狄更斯等为代表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其作品从多侧面反映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变化。无论是隐忍克己的简爱,还是历经苦难的奥利弗,不难发现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大都带有被压抑,被矮化的特点,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现实的动荡不安对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压迫,也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
光辉灿烂的维多利亚时代过去后,英国继承着工业革命的坚实力量引领世界之巅,迎来和谐稳定的短暂时期,史称爱德华时代(1901-1910)。塞缪尔·海因斯曾评价这段时期为“时代精神的改变”,认为“国王和女王统治下秩序井然的现实——富裕,拘礼,自由”,因此百姓的生活状态可见一斑。然而这段历史却经常被描述为童年时代,从时间上看,这是二十世纪的前十年,虽然世界大战的到来无法预料,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十年对今后整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下适当的基础;此外,科技上的进步同样带有追忆童年的影子,飞机和汽车的发明被制作为模型玩具,满足孩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社会对儿童文学的关注亦是不比寻常:爱德华时代强调的更多是体裁类型的多元,如反乌托邦小说以及寓言故事的兴起。现当代许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等,也都带有爱德华时期儿童文学的风格,最大限度的重视奇幻色彩的渲染以及高尚品德的体现。
二、爱德华时期英国儿童文学形象
1.美妙的“安琪儿”
《秘密花园》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所创作的作品。伯内特出身贫穷,但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消磨她对光明和溫暖的渴望。她将自己的情感溶于笔尖,愿望寄于孩童。然而作品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作者准确捕捉读者群的共通心理,即对美好的向往,还在于这些象征着希望和未来的“安琪儿”形象因其自然纯粹的秉性打破人际交往的隔阂,这对工业革命洪流下趋名逐利的社会环境起到不可磨灭的净化作用。故事讲述了一位性格乖戾的小姑娘玛丽在一场可怕的霍乱病中痛失双亲,于是便被送到身在英国的舅舅克兰文先生家中,然而这个家庭充斥着各种诡秘气息,然而玛丽克服了恐惧,根据知更鸟的指引找到了通往梦幻般秘密花园的大门和钥匙。在精心照料花花草草,收获万紫千红花团锦簇世界的同时玛丽逐渐意识到如何同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并带领科林和克兰文摆脱掉孤僻冷漠的阴霾,乐观面对崭新的人生。
天真无邪是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特殊阶段最基本的特点,在文本空间中是塑造儿童形象的必然前提。玛丽这种“安琪儿”形象,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伴随着爱的萌芽,破解哥特式恐怖背景后被禁锢的和善。一方面,花园作为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它是孩子们回归乐观单纯本性的精神圣地。正如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所著论文集的题目“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花园的象征隐喻,孩子们的秘密花园亦是儿童意识的觉醒及创造力发挥的源泉。克兰文先生的庄园昏暗阴森,物理空间的压抑与当时陈旧的社会观念一脉相承,而探索花园的存在实际就是反抗以成人为中心的文学史观,建立属于儿童自己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整个故事的主线围绕玛丽的心灵成长旅途展开,在花园中嬉戏的玛丽、科林和迪康在另一个世界里享受着对游戏乐趣的无尽追求,突显出儿童纯洁活泼的性格特征,也表现出儿童世界里不因外在世界的好坏而消失的快乐。儿童因游戏而生,游戏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童年回忆,其教育意义、娱乐意义以及实用意义等对孩子的一生都拥有弥足珍贵的影响。伯内特通过书写儿童行为以便影响和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反衬出世间的残酷和人情的冷漠,完美地诠释了儿童作为主体所传递的正能量、真善美。
2.伟大的“梦想家”
英国儿童故事女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五个孩子和沙精》最为著名,故事讲述了五个孩子的奇妙旅程,刚搬新家的孩子们在小山后面的树林里发现了一个砾石坑,挖沙子时,不小心把沙精吵醒,沙精能够满足孩子们实现一个愿望,但是当太阳落山之时,一切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孩子们盘算着各种激动人心的愿望,希望变得比其他人漂亮,变得比其他人富有,希望飞到湛蓝的天空等等,然而每次的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惊心动魄的历险和啼笑皆非的故事毫无察觉地影响着孩子们成长的心灵。
儿童的“梦想家”形象使儿童在虚幻与现实的徘徊间出现既冲突又融合的感觉。梦想的世界是具有乌托邦性质的,这无疑是对统治阶层掌控下现实的反扑,也是作者力求在理想与传统间保持距离。儿童魔幻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就在于让儿童形象复活在拟真的环境里,他们因为固有的纯洁特性而构建出一个远离现实的梦想园地,但是世俗的黑暗烦杂却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儿童的梦想国,表现出一种被扭曲和异化的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儿童的梦想充满了爱和关心,这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阶级与贫富差别悬殊的现实,而且表明那段时期英帝国仍存在着儿童教育资源短缺等多种社会问题。尽管如此,作品依旧强调孩子们的纯净和感恩,与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然而儿童群体的独特身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生成对社会现实明确的结论,从而被动地以“梦想家”的特有体验和观察视角表现他们的忧虑和沉默中的心理冲击,从侧面亦是对爱德华时期儿童生存状态作出的最真实的回应。
3.沉默的“他者”
命途多舛的儿童文学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从变幻莫测的生活困窘中得到启示。《执著的龙》是肯尼斯·格雷厄姆的著名作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的儿子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令村里人闻风丧胆实际上却不谙世事,喜好文学的怪龙成为了朋友,村里人得知此事后纷纷表示要铲除这只恐惧的怪物,并请来打怪高手乔治。男孩主动说服乔治不要伤害单纯无辜的龙,并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形象学家巴柔曾表示,“在个人(一个作家)、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半集体(一种思想流派、一种‘舆论’)的层面上,他者形象不可避免地同样要表现出对他者的否定,对我自身、对我自己所处空间的补充和外延”,久而久之形成对自身价值观的怀疑。儿童作为社会的“他者”群体,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特殊身份必然使自身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早在维多利亚统治时期,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坐定之日起,“童工合法化”的现实使得儿童受到身体和心理上迫害的表现比比皆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普逊认为,对儿童如此规模和如此程度的剥削是英国历史上最可耻的事情之一。另外,文本中的怪龙和男孩一样,都是被当做“他者”身份存在的,在经历上有着相似的被遗忘或被他人窥视的境遇。众所周知,龙在西方文化中一直都是邪恶的象征,而作品中的龙却温文尔雅,带着一丝可爱,尤其是当沉默的男孩挺身而出,帮助被村民误解的怪龙,努力摆脱社会对“他者”群体的偏见,这种举动不仅颠覆了西方社会传统的思想意识,对长久以来歧视他者身份事实进行无情讽刺和批判,且对于呼唤人格平等,培养健康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三、小结
通过对三部作品的解读,不难发现,不管是寻找心灵花园的“安琪儿”,天真纯洁的“梦想家”,还是在一次次找寻自我的“他者儿童”,爱德华时期的儿童形象相比维多利亚时期的儿童形象更具包容性,他们以主体身份出现,拥有相对平等的话语权,家长的不在场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空间,总体而言是对童年的一种回归,对乌托邦世界的一种向往。从体裁上讲,童话故事的神奇色彩较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更具诙谐幽默,更显童趣。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诗意的语言氛围,很容易被掺杂过多非本质的因素,也很容易遗忘,然而童年精神气质的探索对于现代文明了解童年内涵,关注儿童生命体态,找回童话的内核具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爱德华时期;经典作品;儿童文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2
一、引言
维多利亚时代一直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峰端,伟大的工业革命给大英帝国带去了财富,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更加确定了英帝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不仅如此,英国文学领域的繁荣昌盛亦是影响着整个世界,尤其是彰显英帝国今非昔比的成长主题作品逐渐吸引大众的视野。以勃朗特,狄更斯等为代表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其作品从多侧面反映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变化。无论是隐忍克己的简爱,还是历经苦难的奥利弗,不难发现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大都带有被压抑,被矮化的特点,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现实的动荡不安对社会边缘人群的命运压迫,也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
光辉灿烂的维多利亚时代过去后,英国继承着工业革命的坚实力量引领世界之巅,迎来和谐稳定的短暂时期,史称爱德华时代(1901-1910)。塞缪尔·海因斯曾评价这段时期为“时代精神的改变”,认为“国王和女王统治下秩序井然的现实——富裕,拘礼,自由”,因此百姓的生活状态可见一斑。然而这段历史却经常被描述为童年时代,从时间上看,这是二十世纪的前十年,虽然世界大战的到来无法预料,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十年对今后整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下适当的基础;此外,科技上的进步同样带有追忆童年的影子,飞机和汽车的发明被制作为模型玩具,满足孩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社会对儿童文学的关注亦是不比寻常:爱德华时代强调的更多是体裁类型的多元,如反乌托邦小说以及寓言故事的兴起。现当代许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等,也都带有爱德华时期儿童文学的风格,最大限度的重视奇幻色彩的渲染以及高尚品德的体现。
二、爱德华时期英国儿童文学形象
1.美妙的“安琪儿”
《秘密花园》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所创作的作品。伯内特出身贫穷,但生活的艰难并没有消磨她对光明和溫暖的渴望。她将自己的情感溶于笔尖,愿望寄于孩童。然而作品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作者准确捕捉读者群的共通心理,即对美好的向往,还在于这些象征着希望和未来的“安琪儿”形象因其自然纯粹的秉性打破人际交往的隔阂,这对工业革命洪流下趋名逐利的社会环境起到不可磨灭的净化作用。故事讲述了一位性格乖戾的小姑娘玛丽在一场可怕的霍乱病中痛失双亲,于是便被送到身在英国的舅舅克兰文先生家中,然而这个家庭充斥着各种诡秘气息,然而玛丽克服了恐惧,根据知更鸟的指引找到了通往梦幻般秘密花园的大门和钥匙。在精心照料花花草草,收获万紫千红花团锦簇世界的同时玛丽逐渐意识到如何同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并带领科林和克兰文摆脱掉孤僻冷漠的阴霾,乐观面对崭新的人生。
天真无邪是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特殊阶段最基本的特点,在文本空间中是塑造儿童形象的必然前提。玛丽这种“安琪儿”形象,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伴随着爱的萌芽,破解哥特式恐怖背景后被禁锢的和善。一方面,花园作为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它是孩子们回归乐观单纯本性的精神圣地。正如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所著论文集的题目“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花园的象征隐喻,孩子们的秘密花园亦是儿童意识的觉醒及创造力发挥的源泉。克兰文先生的庄园昏暗阴森,物理空间的压抑与当时陈旧的社会观念一脉相承,而探索花园的存在实际就是反抗以成人为中心的文学史观,建立属于儿童自己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整个故事的主线围绕玛丽的心灵成长旅途展开,在花园中嬉戏的玛丽、科林和迪康在另一个世界里享受着对游戏乐趣的无尽追求,突显出儿童纯洁活泼的性格特征,也表现出儿童世界里不因外在世界的好坏而消失的快乐。儿童因游戏而生,游戏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童年回忆,其教育意义、娱乐意义以及实用意义等对孩子的一生都拥有弥足珍贵的影响。伯内特通过书写儿童行为以便影响和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反衬出世间的残酷和人情的冷漠,完美地诠释了儿童作为主体所传递的正能量、真善美。
2.伟大的“梦想家”
英国儿童故事女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儿童文学作品,以《五个孩子和沙精》最为著名,故事讲述了五个孩子的奇妙旅程,刚搬新家的孩子们在小山后面的树林里发现了一个砾石坑,挖沙子时,不小心把沙精吵醒,沙精能够满足孩子们实现一个愿望,但是当太阳落山之时,一切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孩子们盘算着各种激动人心的愿望,希望变得比其他人漂亮,变得比其他人富有,希望飞到湛蓝的天空等等,然而每次的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惊心动魄的历险和啼笑皆非的故事毫无察觉地影响着孩子们成长的心灵。
儿童的“梦想家”形象使儿童在虚幻与现实的徘徊间出现既冲突又融合的感觉。梦想的世界是具有乌托邦性质的,这无疑是对统治阶层掌控下现实的反扑,也是作者力求在理想与传统间保持距离。儿童魔幻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就在于让儿童形象复活在拟真的环境里,他们因为固有的纯洁特性而构建出一个远离现实的梦想园地,但是世俗的黑暗烦杂却无孔不入地渗透进儿童的梦想国,表现出一种被扭曲和异化的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儿童的梦想充满了爱和关心,这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阶级与贫富差别悬殊的现实,而且表明那段时期英帝国仍存在着儿童教育资源短缺等多种社会问题。尽管如此,作品依旧强调孩子们的纯净和感恩,与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然而儿童群体的独特身份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生成对社会现实明确的结论,从而被动地以“梦想家”的特有体验和观察视角表现他们的忧虑和沉默中的心理冲击,从侧面亦是对爱德华时期儿童生存状态作出的最真实的回应。
3.沉默的“他者”
命途多舛的儿童文学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从变幻莫测的生活困窘中得到启示。《执著的龙》是肯尼斯·格雷厄姆的著名作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的儿子不顾家人的反对,与令村里人闻风丧胆实际上却不谙世事,喜好文学的怪龙成为了朋友,村里人得知此事后纷纷表示要铲除这只恐惧的怪物,并请来打怪高手乔治。男孩主动说服乔治不要伤害单纯无辜的龙,并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形象学家巴柔曾表示,“在个人(一个作家)、集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半集体(一种思想流派、一种‘舆论’)的层面上,他者形象不可避免地同样要表现出对他者的否定,对我自身、对我自己所处空间的补充和外延”,久而久之形成对自身价值观的怀疑。儿童作为社会的“他者”群体,这个容易被忽略的特殊身份必然使自身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早在维多利亚统治时期,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坐定之日起,“童工合法化”的现实使得儿童受到身体和心理上迫害的表现比比皆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普逊认为,对儿童如此规模和如此程度的剥削是英国历史上最可耻的事情之一。另外,文本中的怪龙和男孩一样,都是被当做“他者”身份存在的,在经历上有着相似的被遗忘或被他人窥视的境遇。众所周知,龙在西方文化中一直都是邪恶的象征,而作品中的龙却温文尔雅,带着一丝可爱,尤其是当沉默的男孩挺身而出,帮助被村民误解的怪龙,努力摆脱社会对“他者”群体的偏见,这种举动不仅颠覆了西方社会传统的思想意识,对长久以来歧视他者身份事实进行无情讽刺和批判,且对于呼唤人格平等,培养健康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三、小结
通过对三部作品的解读,不难发现,不管是寻找心灵花园的“安琪儿”,天真纯洁的“梦想家”,还是在一次次找寻自我的“他者儿童”,爱德华时期的儿童形象相比维多利亚时期的儿童形象更具包容性,他们以主体身份出现,拥有相对平等的话语权,家长的不在场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空间,总体而言是对童年的一种回归,对乌托邦世界的一种向往。从体裁上讲,童话故事的神奇色彩较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更具诙谐幽默,更显童趣。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诗意的语言氛围,很容易被掺杂过多非本质的因素,也很容易遗忘,然而童年精神气质的探索对于现代文明了解童年内涵,关注儿童生命体态,找回童话的内核具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