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是一种以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内容,有目的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施加影响,以引导人们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是我们整个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小学教育是道德教育所要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小学生应重点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培养谦虚谨慎、诚实正直、勤劳勇敢等优良品质。
下面就如何在科学课堂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善于激励,做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实施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道德品质教育当成学生成长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角色,变教育者为引领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一是要尊重学生,甘于平等。要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崇拜,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学生都有与人沟通的欲望,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平易近人,师生之间维持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科学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够善待学生的奇思妙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以恰当的回应,使学生情绪高昂,学得主动、自然、快乐。二是相信学生,多赞赏。教师要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尤其是对待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真诚、具体地指导帮助他们。正所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激起涟漪。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是个传授者,更要是个发现者和引路人,发现学生身上的个性美、人性美,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惊喜他们所惊喜的,以欣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
二、结合文本,注重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
1.结合文本,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尊重事实的道德认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任何学科都有德育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实验过程中有一个马铃薯在盐水中也沉了下去,我没有回避,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马铃薯为什么会沉下去,并趁机鼓励他们不要迷信课本,要用事实说话。学生通过反复实验,找出原因是由于这个马铃薯太新鲜了,肉质厚实,使盐水浓度达到极限而无法浮起来。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马铃薯在水中都是浮起来的,书中所说的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学生为发现书中的结论有误而欢呼雀跃,我也为学生敢于质疑书本的严谨科学态度而欣慰。
有时,我发现学生没有尊重事实,并不是一味地指责,而是细究其原因。如果他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而随了大流,那么就鼓励他要实事求是,发现什么就说什么,让他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意见,哪怕是错的也没关系。而对于那些因为上课不认真而瞎编乱造的学生,则要严肃对待,先是提出批评,然后让他们重新实验,下课后再找他们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要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学习。
科学课中还有许多科学故事都是诚信教育的良好素材,如:为“日心说”付出生命的布鲁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都是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的楷模。
2.激发天性,鼓励引导,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但对不认识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怀有一种恐惧心理。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孩子们天性中的勇敢成分,使他们敢于独立面对陌生事物。科学课的教学就是一个使孩子们不断发现并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所以培养孩子们勇敢地认识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在对他们不熟悉的事物产生恐惧心理,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并作出正确的示范,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地给孩子们鼓励和勇气,使他们勇敢地探索新事物。
3.合理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和精神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交流,造成了孩子们自我意识强而集体意识淡薄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诸如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尝试。
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协调的方式结成小组。这种组合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
其次,每当实验前先让学生讨论、分工,然后再开始实验。有时会出现学生之间争做或争吵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教育学生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别人,平心静气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根据,形成民主讨论的风气,同时引导学生先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如果对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这样,不但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与人平等、坦诚地共处,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也正确看待别人。
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比如:五年级科学“制作小赛车”一课课后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制作的“小赛车”最有创意,最美观,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享受到团结合作出成果的快乐。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既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互帮互助,协同完成任务的优良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加强督促,促进内化,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品质
l.加强引导和监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毅力
做一件事能否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是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例如,在科学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时往往都是兴趣盎然,有时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往往维持不了多久。教师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作全程追踪,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耐心细致地指导,才能使他们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我在上“光和色”一课时,带学生用三棱镜在太阳底下观察光和色。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下课前我布置了作业:不同的色光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要求写出观察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下节课汇报。课后的第一天,有许多孩子找我说他们的收获,而三天之后就只剩下一小部分了。为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坚持到底完成任务的毅力,在接下来“光的传播”一课中,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督促,并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最后分阶段以表演、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他们对要完成的任务的责任感,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磨炼了孩子们的毅力。
2.注重人性化评价,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行为特点,仅是依靠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适时适度的奖励或惩罚,有利于学生趋善避恶,实现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奖励,对小学生来说,来自教师正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受赏识的愉悦,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一直坚持对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无论行为的大小,只要是符合道德要求的,都给予鼓励。
例如,在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挖掘“爱惜花草树木”这一道德教育内涵。我建议学生观察搜集时,只能是落叶、断枝,或以给小树整枝的方式带一些枝条来。教学中我特意安排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环节。每组的材料员都轻轻地把昆虫盒里的小动物放回草丛,许多孩子目送这些小生命回到自己的“家园”的过程。这样做,使学生懂得,人不应该无端地剥夺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只有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动物生命的关怀,那么他对于高级的生命、人的生命,才能真正尊重。生命是宝贵、神圣的,也是平等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善待。如果经常在科学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那么定能唤起学生心中那份纯真而又美好的爱心,也定能达成科学课的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珍爱每一个弱小生命的情感。
科学课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而且在很多课的教学内容中都包含着教学生做人、做事的内涵,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一堂课都渗透出道德的清香”。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也要提出明确、具体、适度的道德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引导他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完成道德品质由打基础到养成的全过程。
下面就如何在科学课堂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谈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善于激励,做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实施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道德品质教育当成学生成长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角色,变教育者为引领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一是要尊重学生,甘于平等。要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崇拜,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学生都有与人沟通的欲望,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平易近人,师生之间维持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科学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够善待学生的奇思妙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以恰当的回应,使学生情绪高昂,学得主动、自然、快乐。二是相信学生,多赞赏。教师要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尤其是对待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真诚、具体地指导帮助他们。正所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激起涟漪。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是个传授者,更要是个发现者和引路人,发现学生身上的个性美、人性美,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惊喜他们所惊喜的,以欣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
二、结合文本,注重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感
1.结合文本,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尊重事实的道德认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任何学科都有德育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实验过程中有一个马铃薯在盐水中也沉了下去,我没有回避,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马铃薯为什么会沉下去,并趁机鼓励他们不要迷信课本,要用事实说话。学生通过反复实验,找出原因是由于这个马铃薯太新鲜了,肉质厚实,使盐水浓度达到极限而无法浮起来。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马铃薯在水中都是浮起来的,书中所说的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学生为发现书中的结论有误而欢呼雀跃,我也为学生敢于质疑书本的严谨科学态度而欣慰。
有时,我发现学生没有尊重事实,并不是一味地指责,而是细究其原因。如果他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而随了大流,那么就鼓励他要实事求是,发现什么就说什么,让他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意见,哪怕是错的也没关系。而对于那些因为上课不认真而瞎编乱造的学生,则要严肃对待,先是提出批评,然后让他们重新实验,下课后再找他们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明白要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学习。
科学课中还有许多科学故事都是诚信教育的良好素材,如:为“日心说”付出生命的布鲁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他们都是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精神的楷模。
2.激发天性,鼓励引导,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
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但对不认识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怀有一种恐惧心理。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孩子们天性中的勇敢成分,使他们敢于独立面对陌生事物。科学课的教学就是一个使孩子们不断发现并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所以培养孩子们勇敢地认识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在对他们不熟悉的事物产生恐惧心理,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并作出正确的示范,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地给孩子们鼓励和勇气,使他们勇敢地探索新事物。
3.合理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和精神
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交流,造成了孩子们自我意识强而集体意识淡薄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诸如分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尝试。
首先,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协调的方式结成小组。这种组合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
其次,每当实验前先让学生讨论、分工,然后再开始实验。有时会出现学生之间争做或争吵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教育学生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别人,平心静气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根据,形成民主讨论的风气,同时引导学生先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如果对方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这样,不但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与人平等、坦诚地共处,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也正确看待别人。
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比如:五年级科学“制作小赛车”一课课后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制作的“小赛车”最有创意,最美观,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享受到团结合作出成果的快乐。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既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互帮互助,协同完成任务的优良品质,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三、加强督促,促进内化,巩固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品质
l.加强引导和监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毅力
做一件事能否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是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很正常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例如,在科学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时往往都是兴趣盎然,有时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往往维持不了多久。教师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作全程追踪,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耐心细致地指导,才能使他们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我在上“光和色”一课时,带学生用三棱镜在太阳底下观察光和色。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下课前我布置了作业:不同的色光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要求写出观察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下节课汇报。课后的第一天,有许多孩子找我说他们的收获,而三天之后就只剩下一小部分了。为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坚持到底完成任务的毅力,在接下来“光的传播”一课中,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督促,并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最后分阶段以表演、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他们对要完成的任务的责任感,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磨炼了孩子们的毅力。
2.注重人性化评价,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与小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行为特点,仅是依靠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适时适度的奖励或惩罚,有利于学生趋善避恶,实现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奖励,对小学生来说,来自教师正面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评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受赏识的愉悦,感受到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一直坚持对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无论行为的大小,只要是符合道德要求的,都给予鼓励。
例如,在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挖掘“爱惜花草树木”这一道德教育内涵。我建议学生观察搜集时,只能是落叶、断枝,或以给小树整枝的方式带一些枝条来。教学中我特意安排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环节。每组的材料员都轻轻地把昆虫盒里的小动物放回草丛,许多孩子目送这些小生命回到自己的“家园”的过程。这样做,使学生懂得,人不应该无端地剥夺其他生物体的生命。只有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动物生命的关怀,那么他对于高级的生命、人的生命,才能真正尊重。生命是宝贵、神圣的,也是平等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珍视、善待。如果经常在科学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那么定能唤起学生心中那份纯真而又美好的爱心,也定能达成科学课的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珍爱每一个弱小生命的情感。
科学课教学内容五花八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而且在很多课的教学内容中都包含着教学生做人、做事的内涵,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一堂课都渗透出道德的清香”。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也要提出明确、具体、适度的道德要求,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引导他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完成道德品质由打基础到养成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