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渗透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p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多元渗透”,是指突破课本常规的文本样式,引进影视、戏剧、小品、音乐等各类艺术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多样的体验,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效果。
  一.戏剧元素的课堂渗透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她之所以能够历经古今永葆魅力,源于她永远不老的艺术形式,人物语言台词化、课本情节剧本化以及课本故事小品化等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几种有效的手段。
  1、人物语言台词化。一是“演”。台词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可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课文中人物语言改编成台词,然后分角色扮演朗诵。学生进入课本创设的情境,揣摩人物的心理,在过足“戏瘾”的同时很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2、课本情节剧本化。编写课本剧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形式,课本情节剧本化,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课本情节小品化。借助小品这种形式,可让学生对一些讽刺类课文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改编,并进行表演,以充分理解课本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文本的语言特征。
  二.影视元素的课堂渗透
  影视剧是一种有声有色动感的综合性艺术。如能把影视元素渗透进课堂,就能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化,把内在的情感外在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去。课堂教学影视元素的引入,有两种途径:
  1、影视剧的渗透。有不少课文都有与之相关的影视剧,可截取相关片段,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影视剧的课堂渗透,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增加课堂容量,为教学注入更多的艺术因素,强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上《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可播放相关电影片段,让学生欣赏荆轲廷刺秦王的惊险场面,感受荆轲英勇无畏的侠士形象。
  2、影视手法的借用。在电影的制作中,蒙太奇手法是常用技术,这种把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效果的手法,亦可用于写作教学及课本剧的改编上来。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能忘记过去》就是成功地运用蒙太奇手法的一篇佳作,文章以“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六十年前,中国,东北”三个历史瞬间镜头展开,并且前后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达到较好的表现效果。
  三.广告元素的课堂渗透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在课堂上适当引入广告因素,让学生就课文某些细节编写公益广告词,能够起到很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时,让学生写“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益广告,学生写出了如“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是华夏儿女的责任”、“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尊重历史,憧憬未来”等广告词,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学生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使得学生在爱国的课堂氛围中接受了情操教育。
  四.对联元素的课堂渗透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经常涉及到对联试题,被认为是弘扬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的最优秀的题目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文的导入,背景及作者的介绍,主旨思想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等,均可融入对联这种形式,具体有以下途径:
  1、名联拓展。借用已有的名家名联拓展课文内容。如在教授《滕王阁序》时,在介绍过滕王阁兴衰历程及创作背景之后,给学生展示历代文人登临滕王阁所作对联,通过这些对联的介绍解读,加深学生对滕王阁文化内涵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对下联。教师给出或拟定上联,学生对下联。在教授《蜀相》时,给出成都武侯祠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让学生结合诸葛亮生平事迹对出下联。
  3、自编对联。让学生自己编写对联,运用对联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有学生写出“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风华正茂,几多峥嵘岁月”的好联。
  王勇,教师,现居安徽太和。
其他文献
阅读权聆的这篇小说,就像穿越一条幽深的隧道,它不是实打实地依赖地心引力贴着地面行进,而是奇异地像蝙蝠一样在黑暗中飞舞了起来,凭借那独特的超声波系统最终准确无误地穿过了这段旅程,抵达下一个光明之地。当然,小说的“超声波系统”不是蝙蝠式的本能,而是来自它极强的形式主义实验——由陌生化与互文性营造出来的疏离感。糅合了诸多古典元素与更多西方元素的文本曾让初读者摸不着头脑,分不清这究竟是一篇原创小说,还是一
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对话教学,而对话的前提是问题的提出,所以,需要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话教学中问题情境主要有两种:教师教学前的预设质疑情境和教学对话中即兴生成的问题情境。无论哪一种问题情境的对话,都应是为学生的“学”而创设的,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一.预设质疑,以问导学  与传统的“问题预设”不同,这里的预设质疑情境是指教师以“学伴”,即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习,以问题的预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
新课程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如一夜春风,唤醒了沉睡已久的机械式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理念和实践相统一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实施呢?“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连云港市推行了“建构式生态课堂”新模式,就是从各个角度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建构中,充分交流展示自学的成果?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精彩的交流须有充分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  学生的交流展示要有的放矢,就如同放风筝。不管风筝飞多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开展探究性阅读则成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什么是探究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有哪些特点?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对探究性阅读特点的把握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学生课外有时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哪些书可读,不知道哪些书读起来有意思,处于一种盲目的读书状态,因此这个时候语文老师向他们推荐合适的书就显得很必要了。其实,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就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而且也推荐了一些文学作品,当然《课程标准》只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的作品,语文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来推荐。  一般情况下,初中生喜欢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
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文本大多饱含着深厚感情,如果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情感,阅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学生如果没有被文中情感所熏陶,也就不能产生深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融入于文本的情境中,体验作者的欢乐与悲苦,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精神境界中,得到心灵的洗礼,使其身心健康成长。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体验式阅读教学呢?  一.植根文本诵读,
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注定会产生出层出不穷的新词汇,这是社会变革在语言层面的自然体现,且不说“屌丝”、“表哥”、“房姐”这些网络热词,即使是在新世纪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维权”与“维稳”恐怕也是出现频率颇高的新词。打开百度百科的解释,“维权”指维护合法权益,维权意识指作为行为主体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维稳”即维持稳定,宗旨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
“布白”乃中国绘画艺术处理空间问题的重要理论,而笔者此处所说的课文空白,是指在教学中努力发掘教材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来填补这一空白,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发展想象力的艺术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这种“空白”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