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拖课,太常见了。不过这件事还是少做为好,拖课让老师感到心烦,让学生厌烦。没有人会喜欢拖课。
下课时间,就是休息时间,不仅学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休息。老师拖课了,等于延长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必定是烦恼的;学生被拖课,剥夺了休息的权利,哪能不愤怒。所以,没有一个学生不讨厌爱拖课的老师。这可不是我的猜测,是有人调研的结果。拖课成为给教师差评的首要原因。想一下也就明白,首先,下课铃响起,别班同学在走廊上的欢呼声、跑动的身影,那是极具诱惑力和召唤力的。学生坐在教室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被拖课的学生,要用很大的意志力抵抗诱惑。其次,拖课时讲授的内容基本上是无效的。必须说明,只有很重要的内容,才值得老师拖课。例如,全文讲完还没有总结,情感还没有升华,秘密还没有揭露,作业还没有布置……务必要拖课才能让老师心安理得地离开。可这个时候,往往是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他们又怎么能去深入思考,耐心接受呢?于是,最荒诞的结果产生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糟糕的时间讲授,产生最差的学习效果。第三,拖课让学生心里讨厌你。爱拖课的老师一进班,就会发现整个班级很沉闷。为什么,学生知道这节课你来上就会拖课,于是从上课时就等着下课,下课铃响学生就忍着,等待拖课后彻底解放。你常常拖课,把情绪都拖垮了。有时太过分,把课拖到第二节上课才罢休。我曾见过一些农村校,学生下课后几乎养成习惯,不出去,不放松,就如上课状态一样,我感到悲哀。拖课到了习以为常的地步,学习的乐趣基本上就荡然无存了。
不拖课,有什么妙招吗?有,这要分两种情况来说。一种是家常课,另一种是公开课。
先说家常课。方法只有一条,相当好办。上课开始,把重要的、需要说的先讲了。比如,上课就先说今天课后要布置的作业有如下几条,让学生记录,交代清楚后再开讲,讲到下课铃响就结束。因为是家常课,这一节之后还有第二节,第三节,实在不行还有复习,巩固。因此,下课铃响,大可以夹起讲义,说走就走,干脆利索。要交代的事早已交代,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日子长着哩。
比较难办的是公开课,上给他人看,让他人来评述。有的时候,拖课时间将直接影响你的等级。以福建省为例,参赛课上拖课超过两分钟,不得评为一等奖。那么,该如何做到不拖课呢?可以从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做好教学板块设计,合理分配时间。例如导入板块、新授板块、拓展板块、结课板块等,各个板块精心安排,衔接得当,互相留有余地。很显然,最关键的是结课板块,有没有精妙的设计,就决定了会不会拖课。我给大家提供三种设计思路。
第一,课的尾巴要短小。意思是结课部分的设计不要臃肿,不要追求恢弘庞大,更不要设计成须费力完成的很隆重的学习内容。重要的内容提前说,可以放在课的中间环节讲授。到了结课,尽量轻松短小。有一些非到结课才能掌握的、才有可能理解深刻的,务必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要和上一个环节照应好,不要匆忙仓促。例如执教马来西亚四年级华文教材《蛇与庄稼》,结课环节就齐读“圣人谆谆教导我们……”,把这一段“讲道理”的内容通过高声齐读来完成。课的尾巴短小,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第二,课的尾巴要美好。虽然短小,但是也要追求美好。因为每一节课的结束设计都将留给学生比较深的印象。因此我们主张结课设计要很用心,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印象都因为这个环节而改变。例如,我教学《唯一的听众》,临近下课时,设计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有人说落雪是郑振铎,有人说落雪就是个普通小青年,那么你更希望落雪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呢?你更希望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呢?”这样的话题讨论,留给学生深深的印象。他们对文章作者产生了兴趣,同时把文章学习和自己的发展进行了密切的关联。不少学生一下课就开始寻找“落雪”,进入综合性学习中。
第三,课的尾巴要灵巧。所谓“尾巴灵巧”指的就是结课环节应该设计得灵活多样,便于教师有时间充分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我们发现低年级经常把写字环节安排在课的结尾,写到哪里算哪里,这就是一个灵巧的设计。学生写字有快有慢,时间无法控制,但下课了,可以回家继续写,这就属于一种灵巧的安排。我们也发现中年级把片段的练说、练写等,安排在最后环节,或把小组的交流合作、分享互动,安排在最后环节,也都是这个意思;到了高年级,我们把一些或需要思考,或需要付诸行动,或需要课后拓展的设计,安排在最后环节抛出,也是出于对准时下课的考虑。例如,读完《少年闰土》,鼓励学生读鲁迅的《故乡》,这个整本书阅读推荐环节就安排在最后,让学生接受推荐之后,聊一聊对鲁迅的了解,聊一聊阅读的计划,时间到就下课,下课之后继续去读鲁迅。再比如,我执教《晏子使楚》,最后讨论“晏子的口才真的能战胜楚国吗”,大家发现文中写到“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原来在两个国家都是“大国”的前提下,外交时才能够发挥出个人的智慧,展示个人魅力。否则一切都是无本之木啊!这样的讨论并不是随着课堂结束而结束的,是可以延伸到课外,能够引领高年级学生关注国际形势,关注外交事件,爱上生活,探索生活。所以,既然是个讲不完的话题,就可以准时下课,让学生自己去了解。
不拖课、准时下课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最后,不妨回到核心问题上:40分钟下课,为什么这么难?准时下课,究竟说明什么呢?
一次,参加大型教学观摩活动,我受邀执教儿童写作课。出发前就开始忐忑,因为主办方有“40分钟到,用音乐逼你下课”的规矩,从来如此,对谁都没有例外。但我也找到充分的理由和会务组提出申请:至少给每个上课老师50分钟,学生写作需要时间。未料主办方回答也干脆:不行,还是40分钟!我们要研讨的是常态教学——40分钟之内如何把课上完,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展示教学思想,如何达成教学效果。也许,这正是名师之名最精髓的部分。
原来如此。40分钟不下课,教师心里装着自己;40分钟准时下课,教师心里装着学生。
40分钟后拖着不下课,非要展示淋漓,放不下的是教师。因为教学设计早就超出时间限制,目的也很明確:给你好看,让你长长见识。所谓“你”,就是学生,就是那些在课堂上处于配合状态,下课了都不得解脱,无法获得自由的——学生。
严格执行40分钟下课的,设计时需要处处考虑学生。其一,进入课堂前思考:40分钟之内如何取舍,让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简约,教学内容集中,以适合学生学。其二,教学过程中体现:40分钟内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何种发展?我不反对教学中呈现教师的教学主张,但只有学生获益才能体现主张的有效。所以,要更加注重规定时间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匹配。其三,教学接近尾声还要调整:如未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如何调整才能让课堂教学有完整感,让学生的学习有阶段目标达成?如提前完成教学任务,该怎样才能不让学生虚度时光?想想看,公开教学中有这样的结课设计,堪称艺术。远远超过拖堂!
准时下课之中,处处有学生。回想师父于永正老师,在两节课连上的间隙问台上学生:有没有需要上卫生间的?一句话体现出师父的教学境界——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我,目前仅把学生挂在嘴上,需要时拿出来讲讲。讲讲,仅此而已……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下课时间,就是休息时间,不仅学生需要休息,老师也需要休息。老师拖课了,等于延长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必定是烦恼的;学生被拖课,剥夺了休息的权利,哪能不愤怒。所以,没有一个学生不讨厌爱拖课的老师。这可不是我的猜测,是有人调研的结果。拖课成为给教师差评的首要原因。想一下也就明白,首先,下课铃响起,别班同学在走廊上的欢呼声、跑动的身影,那是极具诱惑力和召唤力的。学生坐在教室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被拖课的学生,要用很大的意志力抵抗诱惑。其次,拖课时讲授的内容基本上是无效的。必须说明,只有很重要的内容,才值得老师拖课。例如,全文讲完还没有总结,情感还没有升华,秘密还没有揭露,作业还没有布置……务必要拖课才能让老师心安理得地离开。可这个时候,往往是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他们又怎么能去深入思考,耐心接受呢?于是,最荒诞的结果产生了——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糟糕的时间讲授,产生最差的学习效果。第三,拖课让学生心里讨厌你。爱拖课的老师一进班,就会发现整个班级很沉闷。为什么,学生知道这节课你来上就会拖课,于是从上课时就等着下课,下课铃响学生就忍着,等待拖课后彻底解放。你常常拖课,把情绪都拖垮了。有时太过分,把课拖到第二节上课才罢休。我曾见过一些农村校,学生下课后几乎养成习惯,不出去,不放松,就如上课状态一样,我感到悲哀。拖课到了习以为常的地步,学习的乐趣基本上就荡然无存了。
不拖课,有什么妙招吗?有,这要分两种情况来说。一种是家常课,另一种是公开课。
先说家常课。方法只有一条,相当好办。上课开始,把重要的、需要说的先讲了。比如,上课就先说今天课后要布置的作业有如下几条,让学生记录,交代清楚后再开讲,讲到下课铃响就结束。因为是家常课,这一节之后还有第二节,第三节,实在不行还有复习,巩固。因此,下课铃响,大可以夹起讲义,说走就走,干脆利索。要交代的事早已交代,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日子长着哩。
比较难办的是公开课,上给他人看,让他人来评述。有的时候,拖课时间将直接影响你的等级。以福建省为例,参赛课上拖课超过两分钟,不得评为一等奖。那么,该如何做到不拖课呢?可以从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做好教学板块设计,合理分配时间。例如导入板块、新授板块、拓展板块、结课板块等,各个板块精心安排,衔接得当,互相留有余地。很显然,最关键的是结课板块,有没有精妙的设计,就决定了会不会拖课。我给大家提供三种设计思路。
第一,课的尾巴要短小。意思是结课部分的设计不要臃肿,不要追求恢弘庞大,更不要设计成须费力完成的很隆重的学习内容。重要的内容提前说,可以放在课的中间环节讲授。到了结课,尽量轻松短小。有一些非到结课才能掌握的、才有可能理解深刻的,务必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要和上一个环节照应好,不要匆忙仓促。例如执教马来西亚四年级华文教材《蛇与庄稼》,结课环节就齐读“圣人谆谆教导我们……”,把这一段“讲道理”的内容通过高声齐读来完成。课的尾巴短小,学生学得轻松自在。
第二,课的尾巴要美好。虽然短小,但是也要追求美好。因为每一节课的结束设计都将留给学生比较深的印象。因此我们主张结课设计要很用心,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印象都因为这个环节而改变。例如,我教学《唯一的听众》,临近下课时,设计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有人说落雪是郑振铎,有人说落雪就是个普通小青年,那么你更希望落雪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呢?你更希望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呢?”这样的话题讨论,留给学生深深的印象。他们对文章作者产生了兴趣,同时把文章学习和自己的发展进行了密切的关联。不少学生一下课就开始寻找“落雪”,进入综合性学习中。
第三,课的尾巴要灵巧。所谓“尾巴灵巧”指的就是结课环节应该设计得灵活多样,便于教师有时间充分做好随机应变的准备。我们发现低年级经常把写字环节安排在课的结尾,写到哪里算哪里,这就是一个灵巧的设计。学生写字有快有慢,时间无法控制,但下课了,可以回家继续写,这就属于一种灵巧的安排。我们也发现中年级把片段的练说、练写等,安排在最后环节,或把小组的交流合作、分享互动,安排在最后环节,也都是这个意思;到了高年级,我们把一些或需要思考,或需要付诸行动,或需要课后拓展的设计,安排在最后环节抛出,也是出于对准时下课的考虑。例如,读完《少年闰土》,鼓励学生读鲁迅的《故乡》,这个整本书阅读推荐环节就安排在最后,让学生接受推荐之后,聊一聊对鲁迅的了解,聊一聊阅读的计划,时间到就下课,下课之后继续去读鲁迅。再比如,我执教《晏子使楚》,最后讨论“晏子的口才真的能战胜楚国吗”,大家发现文中写到“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原来在两个国家都是“大国”的前提下,外交时才能够发挥出个人的智慧,展示个人魅力。否则一切都是无本之木啊!这样的讨论并不是随着课堂结束而结束的,是可以延伸到课外,能够引领高年级学生关注国际形势,关注外交事件,爱上生活,探索生活。所以,既然是个讲不完的话题,就可以准时下课,让学生自己去了解。
不拖课、准时下课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最后,不妨回到核心问题上:40分钟下课,为什么这么难?准时下课,究竟说明什么呢?
一次,参加大型教学观摩活动,我受邀执教儿童写作课。出发前就开始忐忑,因为主办方有“40分钟到,用音乐逼你下课”的规矩,从来如此,对谁都没有例外。但我也找到充分的理由和会务组提出申请:至少给每个上课老师50分钟,学生写作需要时间。未料主办方回答也干脆:不行,还是40分钟!我们要研讨的是常态教学——40分钟之内如何把课上完,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展示教学思想,如何达成教学效果。也许,这正是名师之名最精髓的部分。
原来如此。40分钟不下课,教师心里装着自己;40分钟准时下课,教师心里装着学生。
40分钟后拖着不下课,非要展示淋漓,放不下的是教师。因为教学设计早就超出时间限制,目的也很明確:给你好看,让你长长见识。所谓“你”,就是学生,就是那些在课堂上处于配合状态,下课了都不得解脱,无法获得自由的——学生。
严格执行40分钟下课的,设计时需要处处考虑学生。其一,进入课堂前思考:40分钟之内如何取舍,让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过程简约,教学内容集中,以适合学生学。其二,教学过程中体现:40分钟内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何种发展?我不反对教学中呈现教师的教学主张,但只有学生获益才能体现主张的有效。所以,要更加注重规定时间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匹配。其三,教学接近尾声还要调整:如未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如何调整才能让课堂教学有完整感,让学生的学习有阶段目标达成?如提前完成教学任务,该怎样才能不让学生虚度时光?想想看,公开教学中有这样的结课设计,堪称艺术。远远超过拖堂!
准时下课之中,处处有学生。回想师父于永正老师,在两节课连上的间隙问台上学生:有没有需要上卫生间的?一句话体现出师父的教学境界——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我,目前仅把学生挂在嘴上,需要时拿出来讲讲。讲讲,仅此而已……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