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科书在教材资源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教科书解读是有效利用教科书的前提,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绕不开的话题。教科书解读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师教学目标的把握、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利用教科书自身资源解读教科书:活用目录宏观解读教科书;巧用课题中观解读教科书;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微观解读教科书。
【关键词】利用 教科书 自身资源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54-02
教科书在教材资源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为一线高中历史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是自身的权利也是自身的义务。教科书解读是有效利用教科书的前提,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绕不开的话题。教科书解读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师教学目标的把握、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解读教科书呢?
一、重视教科书目录,宏观层面解读教科书。
笔者曾经在期末复习课上做过一个调查。我提出三个问题:我们本学期学了多少课?你对整册书总体印象如何?能否有个整体的描述?第一个问题学生脱口而出,但是后面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就五花八门了。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说明学生对宏观的历史不熟悉,对教科书整体把握不到位。那么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笔者想到了目录。目录,虽然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不被广大师生所重视,充其量用来检索。检索只能发挥它最基本的功能。目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按一定次序罗列出来以供查询的事物名目。白月桥先生认为:教科书目录是正文前各编、章、节名称的总编排,是教科书全部内容的提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目录进行联系对比。
1.利用目录进行单元知识纵横对比
人教版必修1、2、3册教科书,采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外合编形式,目的是强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世界的视角认识中国历史,在中国史的基础上考察世界。该套历史教科书目录编排得当,体现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教科书的解读中应体现编者的这一用意。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伊始,就列出一二单元的目录进行对比:
通过罗列对比,目录所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一目了然,学生明白中国一步步走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顶峰,而古希腊罗马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源头。从而给学生一个宏观的历史线索。
2.利用目录进行跨册知识整合
由于新课程的历史教科书按专题编写,学生不容易形成通史的印象,通过对目录的整合,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从上表中纵看是线,是政治、是经济、是思想文化。横看是面,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总的看历史一个整体,加深了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挖掘教科书课的标题隐性信息,中观层面解读教科书。
解读教科书就应该从“头”开始。课文标题是教科书的“眼”。教科书课题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一课的画龙点睛传神之笔。课文的标题是经过严谨的逻辑组织而成的全面的认识,所以含有丰富的信息。对教科书中的每一课标题要有深入、具体的分析,使之成为解读课文的突破口。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必修1《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就充分挖掘了该标题的隐性信息。从该课标题挖掘信息有:时间:从汉至元跨度1572年;一种制度(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演变(过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一节课不论是背景,还是过程、内容,结果评价都可以和标题联系起来。以下为课题地位示意图:
三、着眼教科书关键词,微观层面解读教科书。
教科书的用词造句可以说是微言大义。那么对于课文中关键词,核心概念的解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关键词或核心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应深挖关键词的内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事先指出要在课堂上讲解的新历史术语:一些词是要进行解释的,另一些词要求积极使用并加以巩固。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第八单元《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时,发现同学们对该课一头雾水。于是,笔者从“世界格局”、“世界局面”、“世界形势”三个关键词入手。用关键词驱动着课文。“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界局面”:一超多强。“世界形势”:紧张与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总趋势是趋向缓和。这三个词表面上没有太大区别而且还很相近,但仔细分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四、提高解读教科书能力的建议
教师要提高教科书的解读能力,在尊重历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要跳出教科书看教科书,先阅读后解读。多读一些经典的与教学比较紧密的经典著作,多看经典的试听素材。下面笔者就把自己受益匪浅的一些资料推荐给大家,与各位同仁共勉。
1.经典著作
中国古代史: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中国近现代史:蒋廷黼《中国近现代史》、徐中约《中国近现代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世界近现代史: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房龙《宽容》等。
2.经典的试听素材
中国古代史:《中国史话》、《百年中国》等。中国近现代史:《复兴之路》、《伟大历程》等。世界近现代史:《大国崛起》、《世界历史》等。
对于教科书的解读应建立在充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提高解读教科书立意,通过对经典的试听素材的积累,获得了解读教科书的灵感。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应深挖教科书自身资源来解读教科书。堡垒应从内部攻破,让目录成为解读整册教科书的切入点,把课题成为解读课文的突破口,用关键词驱动着课文。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利用 教科书 自身资源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54-02
教科书在教材资源系统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为一线高中历史老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是自身的权利也是自身的义务。教科书解读是有效利用教科书的前提,是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绕不开的话题。教科书解读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师教学目标的把握、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解读教科书呢?
一、重视教科书目录,宏观层面解读教科书。
笔者曾经在期末复习课上做过一个调查。我提出三个问题:我们本学期学了多少课?你对整册书总体印象如何?能否有个整体的描述?第一个问题学生脱口而出,但是后面两个问题,学生回答就五花八门了。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说明学生对宏观的历史不熟悉,对教科书整体把握不到位。那么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笔者想到了目录。目录,虽然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不被广大师生所重视,充其量用来检索。检索只能发挥它最基本的功能。目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按一定次序罗列出来以供查询的事物名目。白月桥先生认为:教科书目录是正文前各编、章、节名称的总编排,是教科书全部内容的提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目录进行联系对比。
1.利用目录进行单元知识纵横对比
人教版必修1、2、3册教科书,采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外合编形式,目的是强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世界的视角认识中国历史,在中国史的基础上考察世界。该套历史教科书目录编排得当,体现历史发展的纵横关系。教科书的解读中应体现编者的这一用意。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伊始,就列出一二单元的目录进行对比:
通过罗列对比,目录所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一目了然,学生明白中国一步步走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顶峰,而古希腊罗马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源头。从而给学生一个宏观的历史线索。
2.利用目录进行跨册知识整合
由于新课程的历史教科书按专题编写,学生不容易形成通史的印象,通过对目录的整合,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从上表中纵看是线,是政治、是经济、是思想文化。横看是面,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总的看历史一个整体,加深了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挖掘教科书课的标题隐性信息,中观层面解读教科书。
解读教科书就应该从“头”开始。课文标题是教科书的“眼”。教科书课题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一课的画龙点睛传神之笔。课文的标题是经过严谨的逻辑组织而成的全面的认识,所以含有丰富的信息。对教科书中的每一课标题要有深入、具体的分析,使之成为解读课文的突破口。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必修1《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时,就充分挖掘了该标题的隐性信息。从该课标题挖掘信息有:时间:从汉至元跨度1572年;一种制度(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三个演变(过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一节课不论是背景,还是过程、内容,结果评价都可以和标题联系起来。以下为课题地位示意图:
三、着眼教科书关键词,微观层面解读教科书。
教科书的用词造句可以说是微言大义。那么对于课文中关键词,核心概念的解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关键词或核心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应深挖关键词的内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事先指出要在课堂上讲解的新历史术语:一些词是要进行解释的,另一些词要求积极使用并加以巩固。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第八单元《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时,发现同学们对该课一头雾水。于是,笔者从“世界格局”、“世界局面”、“世界形势”三个关键词入手。用关键词驱动着课文。“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世界局面”:一超多强。“世界形势”:紧张与缓和、和平与动荡并存,总趋势是趋向缓和。这三个词表面上没有太大区别而且还很相近,但仔细分析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四、提高解读教科书能力的建议
教师要提高教科书的解读能力,在尊重历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要跳出教科书看教科书,先阅读后解读。多读一些经典的与教学比较紧密的经典著作,多看经典的试听素材。下面笔者就把自己受益匪浅的一些资料推荐给大家,与各位同仁共勉。
1.经典著作
中国古代史: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等。中国近现代史:蒋廷黼《中国近现代史》、徐中约《中国近现代史》、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世界近现代史: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房龙《宽容》等。
2.经典的试听素材
中国古代史:《中国史话》、《百年中国》等。中国近现代史:《复兴之路》、《伟大历程》等。世界近现代史:《大国崛起》、《世界历史》等。
对于教科书的解读应建立在充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经典著作的阅读提高解读教科书立意,通过对经典的试听素材的积累,获得了解读教科书的灵感。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应深挖教科书自身资源来解读教科书。堡垒应从内部攻破,让目录成为解读整册教科书的切入点,把课题成为解读课文的突破口,用关键词驱动着课文。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