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的创新进行研究,认为要拓展以自由为原则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美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重视学科渗透,拓宽美的欣赏渠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高中美术 教育教学实践 研究
站在基础教育行列,从事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师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认为美术就是画画,是小学、初中时学的画画,高中没有必要学习。这样,高中阶段喜欢画画和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也自然很少。特别是在升学率还占重要地位的当前,办学机构能在高中开一节艺术欣赏课就很不错了。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感兴趣,使课堂有序而轻松、活泼,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要解决所面对的这一问题,除有待于教育大环境的改善外,还应因地制宜,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把美术欣赏教学落到实处,使追求艺术素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拓展以自由为原则的教学模式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学生要有学习兴趣。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在欣赏中,有的教师走上讲台后,便一讲到底,造成老师投入而学生茫然的尴尬场面。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普遍不感兴趣。而以“自由”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只提供学习的范围,让他们自由地选择方向,去探索、发现,老师再做适当引导,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启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事实上,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基于这一点,每一堂课,我常常是反复引导,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参与同学们的讨论。例如:我在讲《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时,谈到罗丹的作品《思想者》,首先让学生回忆作品形象;然后让学生模仿动作,让他们各抒己见,感受其内涵;再慢慢展示作品。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表演中迸发了,为学生自由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托起了新的平台。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先思考问题教师再讲课,比教师一上台就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或几张赝品范画,对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传播、艺术欣赏教育的培养产生了很大局限性,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一种阻碍。直观教学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使艺术和科技互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一个绝好契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了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与学双边活动都得到充分发挥。我在平常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常采用“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美育德育,相互渗透”等方法。例如:在上《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这一课时,课业重点要求的是反映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以个别的具体感性形式来体现生活的本质和普遍真理的艺术典型。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将美术作品形象表述完整是很难的,也很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在讲课时,我就试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演示文学、音乐、绘画作品入手,分别展示出不同的艺术作品所带来的艺术形象。再结合表演、摄影作品对比分析,直观地再现了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强化课程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理性概念,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也从声、形、文字的角度,将众多的知识点条理清晰地展示于教学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
当然,电化教学要注意适度性原则。虽然,电化教学能使课堂气氛丰富多彩,但如果在课堂上不能把握适度的原则,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会物极必反。因此,选材、讲解、服务时段都要认真设计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记得在我市初中美术公开课上,有位教师就处理得十分得当。他讲的是理论课《构图》,这个课题抽象、空洞、难懂。为此,那位老师准备了图音文件,开始使用照片(不同构图下)与作品对比,把学生带入了主题之中,分别又将均衡、比例,尺度等形式美的原则溶入其中,然后又将准备好的道具搬上展示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幅构图作品,并通过展示台上的屏幕,亲身体会自己创造出的作品,听取同学们的评价。就这样,在短短的45分钟里,通过多媒体课件,清楚明白地道出难点,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重视学科渗透,激活美术欣赏课的载体
传统课程内容的组织通常按某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纵向结构安排,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学科内容过于分化,综合式艺术教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现代高中生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还是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过去的学生有较大差别。他们思维敏捷,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说教。而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一味灌输某种艺术观念或仍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互相演绎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不同的美术欣赏课内容,选择适合的自然学科、音乐来融入教学内容,给学生一种新的感受。例如:我在讲授《艺术语言》中色彩的构成时,就结合物理学中光的反射、折射原理,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到的五彩世界是由环境色、光源色、条件色和固有色四部分组成的,从而了解到了自然界中色彩构成的原因。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分析色彩。这时,再回到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色彩斑斓的画面,就很容易理解画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色彩组织画面了。再如:讲授中国古建筑——《故宫》时,先放歌曲《北京颂歌》,然后让学生回忆我们周围的建筑形象,并作回答,引入本课主题。利用图音并茂、视听结合方法,在一节课内实施美、音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交叉欣赏,使美术与音乐融为一体。实践证明,这样的欣赏课很受学生的欢迎,这节课刚上完,不少同学就盼着下节课早些到来。
艺术欣赏课程综合了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对艺术教师提出了“全才”的要求。因此,担任艺术欣赏课教学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这不仅要求掌握美术知识技能,也要求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中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更要求学会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际运用中应用自如——只有这样才拥有了独立担任艺术教学的素质。所以艺术教师应尽早从单科教学中转变出来,超越自己,与艺术欣赏课程一路同行成长。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和体会到的东西,其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艰难的学”变成“轻松的学”。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欣赏这一学科的优势,力争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 教育教学实践 研究
站在基础教育行列,从事高中美术教育的教师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认为美术就是画画,是小学、初中时学的画画,高中没有必要学习。这样,高中阶段喜欢画画和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也自然很少。特别是在升学率还占重要地位的当前,办学机构能在高中开一节艺术欣赏课就很不错了。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感兴趣,使课堂有序而轻松、活泼,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要解决所面对的这一问题,除有待于教育大环境的改善外,还应因地制宜,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把美术欣赏教学落到实处,使追求艺术素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拓展以自由为原则的教学模式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学生要有学习兴趣。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在欣赏中,有的教师走上讲台后,便一讲到底,造成老师投入而学生茫然的尴尬场面。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支配下,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课本,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普遍不感兴趣。而以“自由”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只提供学习的范围,让他们自由地选择方向,去探索、发现,老师再做适当引导,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启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事实上,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基于这一点,每一堂课,我常常是反复引导,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参与同学们的讨论。例如:我在讲《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时,谈到罗丹的作品《思想者》,首先让学生回忆作品形象;然后让学生模仿动作,让他们各抒己见,感受其内涵;再慢慢展示作品。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在欣赏、表演中迸发了,为学生自由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托起了新的平台。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先思考问题教师再讲课,比教师一上台就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或几张赝品范画,对学生的学习、知识的传播、艺术欣赏教育的培养产生了很大局限性,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一种阻碍。直观教学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使艺术和科技互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一个绝好契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了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与学双边活动都得到充分发挥。我在平常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常采用“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美育德育,相互渗透”等方法。例如:在上《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这一课时,课业重点要求的是反映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以个别的具体感性形式来体现生活的本质和普遍真理的艺术典型。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将美术作品形象表述完整是很难的,也很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在讲课时,我就试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演示文学、音乐、绘画作品入手,分别展示出不同的艺术作品所带来的艺术形象。再结合表演、摄影作品对比分析,直观地再现了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强化课程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理性概念,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同时也从声、形、文字的角度,将众多的知识点条理清晰地展示于教学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
当然,电化教学要注意适度性原则。虽然,电化教学能使课堂气氛丰富多彩,但如果在课堂上不能把握适度的原则,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会物极必反。因此,选材、讲解、服务时段都要认真设计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记得在我市初中美术公开课上,有位教师就处理得十分得当。他讲的是理论课《构图》,这个课题抽象、空洞、难懂。为此,那位老师准备了图音文件,开始使用照片(不同构图下)与作品对比,把学生带入了主题之中,分别又将均衡、比例,尺度等形式美的原则溶入其中,然后又将准备好的道具搬上展示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幅构图作品,并通过展示台上的屏幕,亲身体会自己创造出的作品,听取同学们的评价。就这样,在短短的45分钟里,通过多媒体课件,清楚明白地道出难点,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重视学科渗透,激活美术欣赏课的载体
传统课程内容的组织通常按某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纵向结构安排,忽视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学科内容过于分化,综合式艺术教育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现代高中生无论是道德观、价值观,还是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都与过去的学生有较大差别。他们思维敏捷,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寻求心灵自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已不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说教。而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一味灌输某种艺术观念或仍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互相演绎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不同的美术欣赏课内容,选择适合的自然学科、音乐来融入教学内容,给学生一种新的感受。例如:我在讲授《艺术语言》中色彩的构成时,就结合物理学中光的反射、折射原理,让学生知道我们看到的五彩世界是由环境色、光源色、条件色和固有色四部分组成的,从而了解到了自然界中色彩构成的原因。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分析色彩。这时,再回到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色彩斑斓的画面,就很容易理解画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色彩组织画面了。再如:讲授中国古建筑——《故宫》时,先放歌曲《北京颂歌》,然后让学生回忆我们周围的建筑形象,并作回答,引入本课主题。利用图音并茂、视听结合方法,在一节课内实施美、音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交叉欣赏,使美术与音乐融为一体。实践证明,这样的欣赏课很受学生的欢迎,这节课刚上完,不少同学就盼着下节课早些到来。
艺术欣赏课程综合了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对艺术教师提出了“全才”的要求。因此,担任艺术欣赏课教学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这不仅要求掌握美术知识技能,也要求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等)中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更要求学会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在实际运用中应用自如——只有这样才拥有了独立担任艺术教学的素质。所以艺术教师应尽早从单科教学中转变出来,超越自己,与艺术欣赏课程一路同行成长。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和体会到的东西,其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艰难的学”变成“轻松的学”。要做到这一点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欣赏这一学科的优势,力争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