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进行适度拓展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更加丰富,也能体现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新理念,但不能离开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背离了学习语文的本质而作过度的拓展。笔者曾经参加一次教研活动,看到一位教师教学《矛与盾》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拓展,引起我思考。
案例一:
(课末了)师:楚人一会儿夸耀自己的盾,一会儿夸耀自己的矛,说话前后矛盾,他今天的生意肯定是做不成了。你能不能帮助楚人想想办法,把他的矛和盾都卖出去呢?
生1:我先拿出盾,在闹市大声夸耀说,我的盾无比坚固,不管什么矛都刺不进去。等人家把盾买光了,我换个地方,再夸耀说,我的矛非常锐利,不管什么盾都能刺穿。这样就能把矛和盾都能卖出去。
生2: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快来买呀!我的矛无比锋利,又物美价廉,你买回去肯定管用。等矛卖完了,我再用这种办法卖盾。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办法,帮助了楚人,我替楚人谢谢你们。
上述案例,虽然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文本的新理念,但却是不恰当的,因为阅读教学的拓展不应背离文本的价值意义。《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是假托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其文本意义在于说明一个人做事或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要一致。教学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可上述案例中,教师却让学生帮助楚人推销矛与盾,让学生感受到不诚实带来的实惠,这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完全背离,这样的拓展是在曲解文本。
案例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人说话、做事都不能前后矛盾,要一致。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事吗?
(学生思考之后,列举了生活中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事。)
师:同学们刚才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事例来谈自相矛盾的害处,我想大家对这则寓言的寓意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往后一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教学行为应根植于语言这个土壤。上述案例,对寓意的拓展,并非语文学习所做之事,那是品德课所为。虽然语文教学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语文学习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它不是这么理性化的、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的教育,而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应该是紧扣语文学习的特性,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在揣摩、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基础上的一种自然领悟。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才是有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上述两种教学的拓展形式未免有“蛇足”之嫌。《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是小学生初步接触的文言文,教学时,要在“读”字上着力,读出古文韵味,感受古文的语言形式,对这篇课文的拓展,也应该不离读,让学生在熟读之后,可用课文语言(古文)和现代语言形式,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表演拓展中背诵课文,内化吸收语言。然后再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使学生的语言和表演能力、价值观得到发展。这样的拓展较好地发挥了“阅读教学拓展要服务文本,发展学生”的作用,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课标理念。
【责任编辑:陈国庆】
案例一:
(课末了)师:楚人一会儿夸耀自己的盾,一会儿夸耀自己的矛,说话前后矛盾,他今天的生意肯定是做不成了。你能不能帮助楚人想想办法,把他的矛和盾都卖出去呢?
生1:我先拿出盾,在闹市大声夸耀说,我的盾无比坚固,不管什么矛都刺不进去。等人家把盾买光了,我换个地方,再夸耀说,我的矛非常锐利,不管什么盾都能刺穿。这样就能把矛和盾都能卖出去。
生2: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快来买呀!我的矛无比锋利,又物美价廉,你买回去肯定管用。等矛卖完了,我再用这种办法卖盾。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办法,帮助了楚人,我替楚人谢谢你们。
上述案例,虽然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文本的新理念,但却是不恰当的,因为阅读教学的拓展不应背离文本的价值意义。《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是假托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其文本意义在于说明一个人做事或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要一致。教学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可上述案例中,教师却让学生帮助楚人推销矛与盾,让学生感受到不诚实带来的实惠,这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完全背离,这样的拓展是在曲解文本。
案例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一个人说话、做事都不能前后矛盾,要一致。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事吗?
(学生思考之后,列举了生活中自己经历的或看到、听到的事。)
师:同学们刚才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事例来谈自相矛盾的害处,我想大家对这则寓言的寓意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往后一定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教学行为应根植于语言这个土壤。上述案例,对寓意的拓展,并非语文学习所做之事,那是品德课所为。虽然语文教学承载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语文学习借助文本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它不是这么理性化的、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的教育,而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应该是紧扣语文学习的特性,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在揣摩、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基础上的一种自然领悟。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才是有效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上述两种教学的拓展形式未免有“蛇足”之嫌。《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是小学生初步接触的文言文,教学时,要在“读”字上着力,读出古文韵味,感受古文的语言形式,对这篇课文的拓展,也应该不离读,让学生在熟读之后,可用课文语言(古文)和现代语言形式,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表演拓展中背诵课文,内化吸收语言。然后再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使学生的语言和表演能力、价值观得到发展。这样的拓展较好地发挥了“阅读教学拓展要服务文本,发展学生”的作用,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课标理念。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