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目前已有60%以上的高校开设了以创造学为基础的各类课程。通过对其中部分开设创造学通识课的高校所做的调查发现,一些课程建设较规范的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而更多的学校则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其中尤以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较低、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最为突出,且最终导致“创造学通识课的课堂教学吸引力不高”。那么,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应该如何提升创造学通识课的课堂教学吸引力呢?
一 明确创造学课的通识本质,实施深层次教学
调查发现,一些创造学通识课教师仍存在观念误区,认为通识课学分少,学生连专业课都应付不过来,哪还有心思好好学通识课呢,再加之选课人数多,动辄上百人,甚至二三百人,也不好组织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中总会有怠慢甚至应付的情绪在内。殊不知,相对于上课人数较少的专业课来说,通识课往往面向全校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学生,其影响面更广。而且实际上,被调查学生中超过90%以上的学生对于选修创造学通识课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能领略到不同于以往的教学风格,并在耳目一新的教学情境中使自己在课堂上学会创造、实践创造。
在当前国内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其意义并不在于使大学生掌握严密的学科理论体系或系统知识,而在于通过那些对于他们人生发展具有普适意义的通用知识的学习,发展其独立思考与创新的一般能力。对于创造学通识课来说,其教育价值应该是促使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生成,以使其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能够获得且保持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不应单纯把学生掌握创造学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多寡或学生进行科技创造、发明专利的成果作为教学成败的标准,否则,创造学通识课也就异化为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发明技法的专业技能培训了。
当然,在任何大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思想与方法往往更为重要。因此,贯彻大学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应该是:讲知识、讲方法、讲思想,即要实现“深层次教学”。在知识总量高速膨胀的信息时代,一些通用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学去掌握,而在有限的通识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为重。在创造学通识课的课堂教学中,单讲创造学知识或理论的后果必然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在讲解通用性创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自觉实践丰富个性化的创造技法,却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创造规律的认识境界。因此,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拓展与转移,树立创造的理念、掌握创造的技法,实现基于方法与思想的自主创造与实践,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只有经过知识的认知、思维的能动和实践的探究,才能将通识性的创造转化为无穷无尽的创造实践,而这样的深层次教学理念应该从教材到课堂贯彻创造学通识课的课堂教学始终。
二 领悟创造的实践本质,展现创造性教学艺术
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创造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少有创造性,甚至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据部分被访学生反馈,一些教师在创造学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某种固定教材为蓝本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学生无法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导致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感染力。
创造学通识课教师应该比其他课程教师更注意教学创新。从教育学意义上讲,每一种教学设计都饱含创造,都是艺术的展现,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以“让不同的学生学会不同的创造”为基本原则,它的全部思路与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展现认知的主体作用、发扬独立的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创造的主动建构而展开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进行“创造理念”的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如何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上,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一些问题,获得一些启发,例如选取一些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励志性创造案例,通过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源于生活,创造改变生活”,并牢固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的理念,这也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进行“创造思维”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尝试通过创设大量的开放式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情境,以促使其主动思考,思维向纵深发展。而在进行“创造技法”的教学设计时则可以在尽量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知识背景的前提下,精选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与大学生有关的发明创造实例,再配合精选的各个实用创造技法的详细讲解,使学生能把所学的各种创造技法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 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增强生活化教学感染力
调查显示,有51.6%的学生认为,导致创造学通识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是“教学资源不足,而且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生活化教学应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在创造学通识课的课堂上,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为原则,把教学情境拓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调查发现,一些教师为了提升教学吸引力,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除了在班级教学中引入讨论式、辩论式、答疑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外,还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头脑风暴式的创造案例分析、创造性课堂实践作业等。特别是头脑风暴式的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消除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创造在我身边,生活由我创造”。
其次,强调教学资源的创新性、前沿性与交叉性。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诸如专题讲座、小组研习、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把创造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用做中学、乐中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实践做法为:一要突出本课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突出严谨、活跃、开放的科学态度和多元、辩证、批判的哲学思维,引导学生用创造的眼光分析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新事物新现象;二要拓展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变化,及时充实最新的观点、素材和案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实际;三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热情,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发现不同教学资源与大学生所关心热点问题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时刻保持时代感和任务感。
再次,拓展课外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实践创造的第二课堂。正如清华大学傅水根教授所说:“实践是内容最丰厚的教科书;实践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践是落实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实践是心理自我调理的一剂良药;实践是完成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创造学通识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有必要把传统的班级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即以开设第二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创造、体验创造。调查发现,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创造的兴趣,使其产生对创造的强烈需要和情感冲动,有目的的引导由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成创新小组,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四 优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常规课堂教学手段虽然具有便于组织实施、利于师生互动等优点,但也容易产生一个重要问题,即由于其信息量有限、刺激方式单一而致使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感染力,不能有效引起或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包括创造学在内所有通识课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一些被访教师也深有感触:“创造学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本应更具实践性、形象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加之新一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如果仍然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使本应充满趣味的‘教人创造之学’变成枯燥乏味的‘创造学之学’。”
为使创造学通识课的教学更加高效、有吸引力,教师必须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做出及时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一代大学生普遍善于利用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特点,尤其应重视以网络交互平台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能够给学生创造多方位的视听刺激,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体验创造的乐趣,还可以实现网上教学、答疑,实现师生互动,有效地弥补了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的缺点。
参考文献
[1]刘文霞.广义创造论——创造教育的哲学理念与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景芬,于森.高校创造学课及创造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M].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3]沈昕,凌晨琛.《创造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4).
一 明确创造学课的通识本质,实施深层次教学
调查发现,一些创造学通识课教师仍存在观念误区,认为通识课学分少,学生连专业课都应付不过来,哪还有心思好好学通识课呢,再加之选课人数多,动辄上百人,甚至二三百人,也不好组织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在教学中总会有怠慢甚至应付的情绪在内。殊不知,相对于上课人数较少的专业课来说,通识课往往面向全校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学生,其影响面更广。而且实际上,被调查学生中超过90%以上的学生对于选修创造学通识课是充满期待的,希望能领略到不同于以往的教学风格,并在耳目一新的教学情境中使自己在课堂上学会创造、实践创造。
在当前国内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通识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其意义并不在于使大学生掌握严密的学科理论体系或系统知识,而在于通过那些对于他们人生发展具有普适意义的通用知识的学习,发展其独立思考与创新的一般能力。对于创造学通识课来说,其教育价值应该是促使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生成,以使其在今后的人生历程中,能够获得且保持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不应单纯把学生掌握创造学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多寡或学生进行科技创造、发明专利的成果作为教学成败的标准,否则,创造学通识课也就异化为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发明技法的专业技能培训了。
当然,在任何大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思想与方法往往更为重要。因此,贯彻大学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理念应该是:讲知识、讲方法、讲思想,即要实现“深层次教学”。在知识总量高速膨胀的信息时代,一些通用性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学去掌握,而在有限的通识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为重。在创造学通识课的课堂教学中,单讲创造学知识或理论的后果必然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在讲解通用性创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自觉实践丰富个性化的创造技法,却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创造规律的认识境界。因此,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拓展与转移,树立创造的理念、掌握创造的技法,实现基于方法与思想的自主创造与实践,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只有经过知识的认知、思维的能动和实践的探究,才能将通识性的创造转化为无穷无尽的创造实践,而这样的深层次教学理念应该从教材到课堂贯彻创造学通识课的课堂教学始终。
二 领悟创造的实践本质,展现创造性教学艺术
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创造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少有创造性,甚至脱离大学生现实生活。”据部分被访学生反馈,一些教师在创造学课堂教学中仍然以某种固定教材为蓝本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学生无法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导致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感染力。
创造学通识课教师应该比其他课程教师更注意教学创新。从教育学意义上讲,每一种教学设计都饱含创造,都是艺术的展现,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以“让不同的学生学会不同的创造”为基本原则,它的全部思路与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展现认知的主体作用、发扬独立的创新精神,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创造的主动建构而展开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进行“创造理念”的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如何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上,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一些问题,获得一些启发,例如选取一些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励志性创造案例,通过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创造并不神秘,创造源于生活,创造改变生活”,并牢固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的理念,这也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在进行“创造思维”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尝试通过创设大量的开放式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情境,以促使其主动思考,思维向纵深发展。而在进行“创造技法”的教学设计时则可以在尽量照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知识背景的前提下,精选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与大学生有关的发明创造实例,再配合精选的各个实用创造技法的详细讲解,使学生能把所学的各种创造技法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 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增强生活化教学感染力
调查显示,有51.6%的学生认为,导致创造学通识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是“教学资源不足,而且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生活化教学应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在创造学通识课的课堂上,教师应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为原则,把教学情境拓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调查发现,一些教师为了提升教学吸引力,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除了在班级教学中引入讨论式、辩论式、答疑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外,还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如头脑风暴式的创造案例分析、创造性课堂实践作业等。特别是头脑风暴式的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消除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创造在我身边,生活由我创造”。
其次,强调教学资源的创新性、前沿性与交叉性。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诸如专题讲座、小组研习、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把创造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用做中学、乐中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实践做法为:一要突出本课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突出严谨、活跃、开放的科学态度和多元、辩证、批判的哲学思维,引导学生用创造的眼光分析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新事物新现象;二要拓展教学内容,根据社会科技的发展变化,及时充实最新的观点、素材和案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实际;三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热情,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发现不同教学资源与大学生所关心热点问题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时刻保持时代感和任务感。
再次,拓展课外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实践创造的第二课堂。正如清华大学傅水根教授所说:“实践是内容最丰厚的教科书;实践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实践是落实素质教育最好的课堂;实践是心理自我调理的一剂良药;实践是完成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创造学通识课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有必要把传统的班级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即以开设第二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创造、体验创造。调查发现,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创造的兴趣,使其产生对创造的强烈需要和情感冲动,有目的的引导由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成创新小组,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四 优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常规课堂教学手段虽然具有便于组织实施、利于师生互动等优点,但也容易产生一个重要问题,即由于其信息量有限、刺激方式单一而致使教学过程缺乏足够的感染力,不能有效引起或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包括创造学在内所有通识课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一些被访教师也深有感触:“创造学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本应更具实践性、形象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加之新一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如果仍然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使本应充满趣味的‘教人创造之学’变成枯燥乏味的‘创造学之学’。”
为使创造学通识课的教学更加高效、有吸引力,教师必须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做出及时调整,以更好地适应新一代大学生普遍善于利用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特点,尤其应重视以网络交互平台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各种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能够给学生创造多方位的视听刺激,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体验创造的乐趣,还可以实现网上教学、答疑,实现师生互动,有效地弥补了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的缺点。
参考文献
[1]刘文霞.广义创造论——创造教育的哲学理念与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景芬,于森.高校创造学课及创造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M].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
[3]沈昕,凌晨琛.《创造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