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iej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作者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解读,体会并描述了中国古代诗歌“近取诸物,这取诸身”的象征比喻手法,从中将李商隐诗歌表现中的意象、意境作了尝试性的再现,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象征主义超越特定文化时空背景下的共通的感受与理解。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 象征
  
  一
  象征主义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出现于1886年。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和马拉美、兰波、魏尔兰等象征主义名家发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作品。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效果,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
  二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缠绵,音韵悠扬,徘徊沉吟,具有柔曲相融、扑朔迷离的朦胧模糊特征。我们通过对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学中李商隐诗词的梳理,不难发现它们在追求无尽的审美意蕴和表达的含蓄朦胧上有大体的相似性,存在着彼此相互暗合的层面。同时隐曲的共同特征也赋予了“象征”与“兴”两种范畴以表现上的暗示性与多义性。李商隐“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传统诗论中得出进一层见解,即言志咏物必须优游玩味。为言志而咏物,即寻找思想的对应物,以求收到“以心会心”的艺术效果,他反对以诗叙事,以诗发议论,这种导向内心,反陈述,重联想,重暗示的方法,成为其诗词中象征主义因素的主要特征。
  李商隐的诗词突破以往诗人堆砌典故卖弄学问的风气,在词的表现方法、语言形式、艺术效果上走出新路,其象征主义因素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对应物表现情感
  对应物,顾名思义,即与主观对应着的具象。它不是对客观形象作描述,而是借助形象来表现内心世界。对于凭借外界形象暗示主观,李商隐的作品中很看重这一点,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曰:“文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这里的文指的是对客观形象的描写,不以问为妙,即不以精确描写客观为妙。他的“妙”的标准,是一首诗词能使读者悟出超于字句之外的主观世界。这样他们必须选择一些可感性极强的具体形象表现他们复杂的微妙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夜雨”、“落花”、“枯藤”、“落日”、“孤雁”都是诗人主观意识的对应物。
  在此我们来看看以下两首诗词。
  春雨·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诗人描写了主人公在春夜思念自己的情人,心中一片迷茫,惆怅不已。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借咏迷濛的春雨表现迷茫、惆怅不已的心境在李商隐的作品中较多见。
  (二)追求“空灵”的艺术手法
  在李商隐的词中从头到尾的叙述方式常常被大幅度的跳跃所取代,他往往不作层层铺垫,联想也不再像桥梁似的推进,而是在感情的结晶体上多侧面地标出几个坐标点,造成“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他所崇尚的简约和含蓄就是指词的布局要恰到好处,既起到提示作用,又不把意思说尽,让读者从多侧面的提示、暗示中产生联想线条。在姜派词中一层与下一层的意象,表面看来没有联系,其中的联系被作者“镂空”或者说“省略”了。而这种写法便于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去作补充和完成,他们避免描绘激情顶点,而把这一刻留给读者。因此前人往往在评论李商隐的词中用“空灵”二字说明其特征。严羽对这种跳跃式叙述评价极高,称其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沧浪诗话》)这里的“尽得风流”大概就是指给读者引导并空出的想象天地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无题二首·李商隐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男子的深情期待中吧。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这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三)拟人化
  李商隐把山水草木都当成它们象征、暗示、烘托自我的对应物,常常在描写外界事物时涂上极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看似言物,却是物非物。拟人化是他常用的描写手法,如:
  代赠·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诗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次句“只有空床敌素秋”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指秋天。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清澈寒冷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凄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身处异乡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引动了满腹的愁绪,而且是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三、四两句“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非客观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的意绪。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月夕图景时,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起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雨夕图景。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如此般地辗转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四)通感
  李商隐善于以其独到的通感思维把政治寄托隐藏在恋情生活的画面里加以描绘,而又能成功地捕捉恋情生活与政治寄托在其情调、气氛、意境上的相通点,以达到水乳交融、息息相通、真假难辨的程度。
  李商隐强调“妙悟”,他的词作力求调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词中往往视觉,听觉,嗅觉、肤觉(触觉、温度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在这里,我们统称为“通感”或“视觉转移”。如: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月光本来给人只有一种很轻微的感觉,却惹动了他的离情别恨?这里把看月光的视觉转换成了温度觉“寒冷”,更能烘托出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关于李商隐追求通感的语言效果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注重词的音乐美,在词的协律方面也是精心刻意的。比如在运用偶句时,他很注重在和谐中求得不和谐的和谐,在统一中求不统一的多变的统一。这使他的词显得整齐却一点也不板滞。
  三
  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独树一帜,对暗示象征只有创作实践上的表现,谈不上理性的追求。因而他的暗示象征更难能可贵。同时,他的暗示象征在朦胧、虚幻方面总是有节制的,并没有走向思想内容的庞杂和观念的生涩难解。但毕竟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有异曲同工的妙处。何况,象征主义理论的宣言与创作实践毕竟不是一回事,或许他们在理论主张过分强调主观认定和“自我”出发,但并不一定在创作实践上就是唯心主义的。艺术总有它独特而倔强的一面。因而,即便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出现的大致相近的艺术倾向和表现手法是能彼此相应的。李商隐的暗示象征自然也如此。
  象征主义这个名词是舶来品,也是现代外国文学中的流派之一,然而象征主义的种种手法应该说在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词的创作中就已经开始十分娴熟地广泛地运用,今天我们在理解李商隐词的认识价值的同时,需要对它的艺术价值重新给予应有的肯定和分析。这对于当代中国新诗继承民族传统,对于新诗创作的繁荣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余恕诚.晚唐两大诗人群落及其风貌特征[J].安徽师大学报,1996.
  [5]董乃斌.精神自由的强烈呼唤———论李商隐诗的主观化倾向[J].江海学刊,1989,(1).
  [6]刘学锴.古代诗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隐诗的基本特征[J].安徽师大学报,1993,(1).
  [7]余恕诚.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世界的表现——兼谈李商隐研究的方向问题[J].文学遗产,1997,(2).
  [8]周振甫.李商隐诗的艺术特色浅谈[J].社会科学战线,1982.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07级法语系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与小学英语的教学在衔接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从中小学英语衔接上存在的问题着手,深入分析,并从中学教师的角度提出搞好衔接的策略:要了解学生,了解教材,实施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英语 现状 衔接 策略    初中老师原先认为小学生有英语基础,入门应该不成问题,但事实证明,虽然小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英语,
摘 要: 在初三语文复习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在课堂上往往走马观花温教材、轰轰烈烈战“题海”,以至于语文复习课“高耗低效”、“枯躁乏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提高初三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性,是语文复习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教师要在语文复习教学中,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来拓宽学生知识面,努力为学生构建多维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 初三语文教学 复习教学 方法    “新课改”的到来,带
摘 要: 班主任工作不仅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做好此项工作,班主任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管理学等知识,而且需要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优良品质和崇高品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需要有一颗爱心,把爱付诸日常工作的各种行动之中。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爱心 行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辛苦和琐碎的工作。班主任不但要教好所任教的学科,而且要着力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使每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语文水平的高低,常通过作文来检验,可见作文教学至关重要。可是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作文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写出来的文章也普遍存在题材狭窄,立意陈旧,没有独到见解,人云亦云,落入俗套的现象。语文教师应如何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在新课改下进行作文教学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激发创作欲
摘 要: 一堂优质的语文教学课应实现生动与高效的有机结合,教师既要根据“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又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思考题应让学生有新鲜感,将学生引入生动的想象空间。本文从生动之实现、高效之保证,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三个方面作了分析,以求打造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动 高效 结合    语文教师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上课时目标能完成一部分,但是课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农业的有益构想,为正确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奠定了基础。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合作社的重要思想,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毛泽东 农业合作社思想 农业合作化道路 启示    一
众所周知,在英语学习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无论从中考的角度看,还是从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的高度而言,阅读的比重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重视阅读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读阅读课的处理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1.词逐句的翻译式。这是较为传统的方法,为不少专家所诟病。虽然能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词句、语言点,但耗时多,长期下来,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2.粗放式理解加语言
摘 要: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悲剧结局令人震憾,作者何以写出如此悲剧,本文认为是他宽广的胸怀使然。作者心中蕴蓄的忧思几何,境界怎样?本文认为,他的胸中蕴蓄着千古之愁,境界高远。因此本文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伟大作家。  关键词: 《水浒传》 宽广胸怀 千古愁思 人格魅力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中的故事触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特别是
摘 要: 教师在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抓住的三个立足点:立足主体性,引导主动学习;立足独立性,引导自主学习;立足创新性,引导探究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师引导 立足点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教师的引导只有落实在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上才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例谈谈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三个立足点。  一、立足主体性,引
当代社会高科技迅猛发展,学校教育要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疑性、独创性、发散性。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模仿、不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