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种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师安排了很多自由讨论、分组研讨的时间,但当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时,即使有别出心裁的体会,教师仍然以备课时固有的思路去引导学生朝着自己的思维方向走。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讨论意义何在?思维的火花能有碰撞吗?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和自信被教师浇灭,永远成为被牵鼻而行的老水牛。
要想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驰骋的乐园,让课堂的效率真正提高,教师就应摒弃唯书本是依的思想,以更渊博的状态面对学生,以更开放的思想拥抱学生。在备课时,弹性化对待所谓“标准答案”,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述独特的见解。
有很多难忘的时刻,学生突破性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真正给我补了一课。
难忘那篇《登高 》,当和学生讨论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落叶”的意象时,我引导学生从落叶两种色、形、时节等特征出发,得出了落木饱含衰败、迟暮的悲凉意味。这时班里的“智多星”主动举手,他提出“叶”字与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叶落归根,所以在外漂泊的游子能勾起故土之思。
难忘那篇《烛之武退秦师》,高一十一班的“大个子”刘冬提出一个意见,文章开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主要是得罪了晋,秦只是旁观,至多算好事者,掺和一把老点好处。而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时,却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把秦摆在了前列,此乃拍马于无形,乃高级谄媚之术也!说实在的,晋秦还是秦晋,自认备课“狠”下功夫的我可未曾注意过!
难忘那篇《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和学生一起鉴赏本句的比喻手法时,我只关注了江水这个意象的特点,寓意愁之深广。没想到孩子们在自由讨论的环节学生们却有更多惊喜的发现。例如:“一”有“满、全部”的意思,如《岳阳楼记》的“而或长烟一空”;“春”水冰雪融化、水量充沛,这些字都强调了愁在心中的重量。“流”有种动态,就像愁情在胸中涌动不平;就连这个“东”字,都带给了他们“付诸东流”的惆怅感觉。这些字、这些情、这些思考都远远超过我的预期,当然我也很庆幸自己没有狭隘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我更难忘那篇《项羽之死》,在和同学们讨论项羽失败的悲剧原因时,我很怕把这節课上成了历史课,因此特意提醒学生在文中找出线索,我的答案设置的就是那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由此句推知他自负的性格。让我没想到的是,最先举手的语文课代表找的却是“吕马童”这个小人物,她认为由这里可以看出项羽的不得人心。这处细节是我备课中遗漏的,也是让我感到欣慰的。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还找到了“田父”这个人物进行佐证。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学生的思维高度不需要教师拔高,而需要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铭记:“老师,你不是唯一的答案。”
要想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驰骋的乐园,让课堂的效率真正提高,教师就应摒弃唯书本是依的思想,以更渊博的状态面对学生,以更开放的思想拥抱学生。在备课时,弹性化对待所谓“标准答案”,给学生留下更多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述独特的见解。
有很多难忘的时刻,学生突破性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真正给我补了一课。
难忘那篇《登高 》,当和学生讨论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中“落叶”的意象时,我引导学生从落叶两种色、形、时节等特征出发,得出了落木饱含衰败、迟暮的悲凉意味。这时班里的“智多星”主动举手,他提出“叶”字与大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叶落归根,所以在外漂泊的游子能勾起故土之思。
难忘那篇《烛之武退秦师》,高一十一班的“大个子”刘冬提出一个意见,文章开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主要是得罪了晋,秦只是旁观,至多算好事者,掺和一把老点好处。而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时,却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把秦摆在了前列,此乃拍马于无形,乃高级谄媚之术也!说实在的,晋秦还是秦晋,自认备课“狠”下功夫的我可未曾注意过!
难忘那篇《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和学生一起鉴赏本句的比喻手法时,我只关注了江水这个意象的特点,寓意愁之深广。没想到孩子们在自由讨论的环节学生们却有更多惊喜的发现。例如:“一”有“满、全部”的意思,如《岳阳楼记》的“而或长烟一空”;“春”水冰雪融化、水量充沛,这些字都强调了愁在心中的重量。“流”有种动态,就像愁情在胸中涌动不平;就连这个“东”字,都带给了他们“付诸东流”的惆怅感觉。这些字、这些情、这些思考都远远超过我的预期,当然我也很庆幸自己没有狭隘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我更难忘那篇《项羽之死》,在和同学们讨论项羽失败的悲剧原因时,我很怕把这節课上成了历史课,因此特意提醒学生在文中找出线索,我的答案设置的就是那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由此句推知他自负的性格。让我没想到的是,最先举手的语文课代表找的却是“吕马童”这个小人物,她认为由这里可以看出项羽的不得人心。这处细节是我备课中遗漏的,也是让我感到欣慰的。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还找到了“田父”这个人物进行佐证。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学生的思维高度不需要教师拔高,而需要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铭记:“老师,你不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