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是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机结合,积累与运用互相促进的路径。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那些用词准确、描写传神的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迁移运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轻松写话、构段。
一、读中想象,积极储备
文字符号是抽象的,但又是饱含丰富意义的。对于学生刚刚接触到的陌生文字和新鲜表达,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尽情地想象,让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更加形象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让每个词语都充满鲜活的生命,实现有意义的储备。如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时,笔者提问:“你最喜欢这段话中的哪句话呢?读给大家听一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学生展开无拘无束的交流:“我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中的‘挂’字把彩虹在天上的样子写出来了。我的房间里就挂着一个月亮绒布玩具,一晃一晃的,好玩极了。”笔者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到他对“挂”字的感受,于是立即加以具化、运用:“‘挂’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地方可多了,你能用‘什么挂在什么地方’说一句话吗?”学生稍加思索就给出:“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黄澄澄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挂在树上。”“我把书包挂在妈妈的车把上。”“爸爸把外套挂在衣架上。”笔者引导他们比较:“一条彩虹挂在天空、一轮太阳挂在天边、弯弯的月亮挂在西边的天空和刚才我们说的把什么挂在什么地方,意思一样吗?”学生在阅读对比中发现:“课文中的‘挂’就是‘出现’的意思,因为彩虹特别引人注意,所以就像有人‘挂’上去的一样。”如此,一个“挂”字被解读得丰满,彩虹、太阳、月亮之挂的动态美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牢牢地记下了这个字的用法。
二、欣赏句群,迁移表达
习作是从模仿开始的,就像牙牙学语的孩童,他们跟着大人一遍又一遍地学说话,渐渐便能进行日常的交流。我们的课文是书面表达极优秀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品悟,可以内化表达的形式,为他们的“乐于表达、易于动笔”奠定基础,促进构段能力的发展。在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雷雨》一文中的优美句子时,笔者不时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将无声的文字读得有声有色(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雷雨的语段),请学生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听着老师的朗读,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我仿佛看到了黄豆粒大的雨点从空中跳到水面上,溅起了很多水花。”“不一会儿,地面上就有了许多小水沟。”“外面的雨下得真大呀,向窗外看去,地上都冒起了一層烟。”“雨下得越来越大,远远望去,大树房子都模糊了。”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描写进行丰富、补充。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写好句子的高手,从而更加乐于表达。对文中“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样充满童趣的话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想象句子描述的画面,并将此与“一只蜘蛛赶紧爬走了”相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新鲜感”,积累形象表达的方法。
三、巧妙突破,化解难点
根据学生日常表达经常出现的问题,在课上积极寻找相似的表达范例,可以巧妙突破学生的困惑,化解习作中的难点,培养他们清晰的思维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仍以《雷雨》一文为例,课文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表达顺序,详细地介绍了一种常见的自然形象。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进行想象:下雨前,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雨中,看到外面又是什么样子的?雨后呢?能不能先说雨后,再说雨前、雨中?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顺序不能乱,由此笔者创设情境:“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渐渐地停了,这时候,外面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欣赏雨后的图片。”直观形象的图片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他们一个个抢着说道:“太阳出来了,西边的天空中架起了一座五颜六色的彩虹。”“公园里的小草更绿了,盛开的花儿更鲜艳了。”“青蛙在碧绿的荷叶上跳来跳去,唱起了动听的歌儿。”“蜘蛛又出来织网了呢!”……笔者问道:“刚才大家的话,可以不按顺序,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吗?”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觉得应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说,这样会更好一些。”“也可以从近到远说。”“还可以先写地上,再写空中。”课后,笔者再让学生拓展练笔:“除了雷雨,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后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并读给家人听一听。”这样更是对课文表达的有效迁移。
对于刚刚接触中华优秀文化、迫不及待阅读“有新鲜感的语句”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读得有声音,读得有画面,读得充满情感,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积累、储备。课堂上适当的即学即用、读写结合,能及时巩固强化,让写成为读的有效延伸。这样的阅读,方能让课堂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郫都区犀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一、读中想象,积极储备
文字符号是抽象的,但又是饱含丰富意义的。对于学生刚刚接触到的陌生文字和新鲜表达,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尽情地想象,让文字所描述的画面更加形象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让每个词语都充满鲜活的生命,实现有意义的储备。如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时,笔者提问:“你最喜欢这段话中的哪句话呢?读给大家听一听,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学生展开无拘无束的交流:“我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中的‘挂’字把彩虹在天上的样子写出来了。我的房间里就挂着一个月亮绒布玩具,一晃一晃的,好玩极了。”笔者从学生的发言中捕捉到他对“挂”字的感受,于是立即加以具化、运用:“‘挂’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地方可多了,你能用‘什么挂在什么地方’说一句话吗?”学生稍加思索就给出:“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黄澄澄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挂在树上。”“我把书包挂在妈妈的车把上。”“爸爸把外套挂在衣架上。”笔者引导他们比较:“一条彩虹挂在天空、一轮太阳挂在天边、弯弯的月亮挂在西边的天空和刚才我们说的把什么挂在什么地方,意思一样吗?”学生在阅读对比中发现:“课文中的‘挂’就是‘出现’的意思,因为彩虹特别引人注意,所以就像有人‘挂’上去的一样。”如此,一个“挂”字被解读得丰满,彩虹、太阳、月亮之挂的动态美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他们牢牢地记下了这个字的用法。
二、欣赏句群,迁移表达
习作是从模仿开始的,就像牙牙学语的孩童,他们跟着大人一遍又一遍地学说话,渐渐便能进行日常的交流。我们的课文是书面表达极优秀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品悟,可以内化表达的形式,为他们的“乐于表达、易于动笔”奠定基础,促进构段能力的发展。在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雷雨》一文中的优美句子时,笔者不时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将无声的文字读得有声有色(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雷雨的语段),请学生闭上眼睛,大胆想象:“听着老师的朗读,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我仿佛看到了黄豆粒大的雨点从空中跳到水面上,溅起了很多水花。”“不一会儿,地面上就有了许多小水沟。”“外面的雨下得真大呀,向窗外看去,地上都冒起了一層烟。”“雨下得越来越大,远远望去,大树房子都模糊了。”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引导他们对课文中的描写进行丰富、补充。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写好句子的高手,从而更加乐于表达。对文中“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样充满童趣的话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想象句子描述的画面,并将此与“一只蜘蛛赶紧爬走了”相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新鲜感”,积累形象表达的方法。
三、巧妙突破,化解难点
根据学生日常表达经常出现的问题,在课上积极寻找相似的表达范例,可以巧妙突破学生的困惑,化解习作中的难点,培养他们清晰的思维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仍以《雷雨》一文为例,课文按照“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表达顺序,详细地介绍了一种常见的自然形象。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进行想象:下雨前,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雨中,看到外面又是什么样子的?雨后呢?能不能先说雨后,再说雨前、雨中?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顺序不能乱,由此笔者创设情境:“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渐渐地停了,这时候,外面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认真欣赏雨后的图片。”直观形象的图片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他们一个个抢着说道:“太阳出来了,西边的天空中架起了一座五颜六色的彩虹。”“公园里的小草更绿了,盛开的花儿更鲜艳了。”“青蛙在碧绿的荷叶上跳来跳去,唱起了动听的歌儿。”“蜘蛛又出来织网了呢!”……笔者问道:“刚才大家的话,可以不按顺序,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吗?”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觉得应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说,这样会更好一些。”“也可以从近到远说。”“还可以先写地上,再写空中。”课后,笔者再让学生拓展练笔:“除了雷雨,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课后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并读给家人听一听。”这样更是对课文表达的有效迁移。
对于刚刚接触中华优秀文化、迫不及待阅读“有新鲜感的语句”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读得有声音,读得有画面,读得充满情感,这样,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积累、储备。课堂上适当的即学即用、读写结合,能及时巩固强化,让写成为读的有效延伸。这样的阅读,方能让课堂效益最大化。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郫都区犀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