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从而发展新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激发他的学习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数学教学中,怎样让孩子接受抽象、逻辑性强的数学知识呢?创设教学情境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些故事性的情境,给数学问题注入浓浓的童趣,就会促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探索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唐僧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感到口渴,八戒自告奋勇去化缘,化得一个大西瓜,他馋得直流口水,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很不高兴,为什么就吃1/4,而不吃1/5、1/6呢?悟空听了立即切了1/6给八戒,八戒高兴地接过去猛啃一通,一会儿就吃完了,再看看别人手里的西瓜,他气得直拍自己的脑瓜,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听了兴趣盎然,然后就可用投影出示三个同样大小的西瓜,分别平均切成4份、5份、6份,取出1/4、1/5、1/6,比较它们的大小。同学们在观察图象的过程中,一目了然的就可知道1/4>1/5>1/6,从而悟出“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的道理,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方法创设情境,引发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教师立即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如果不能被3整除,还可以说出它除以3的余数是多少,连续说出几个数后,学生学习情绪高涨,都想知道教师用什么方法如此之快地做出判断,甚至有的学生会用已经学过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试,学生产生急于解疑的心情,强烈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这部分知识,成了勇于探索者,自身的内驱力就会自然而然的驱使学生主动攻克难关,学好数学。
三、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通过意义上的建构而获得。因此在课堂上建立实践情境,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材料,让他们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索,从而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给学生提供各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拼、剪、折、画等方法,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兴致很高,立即动手操作。在小组汇报结果时,大多数同学都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认识到三角形面积是所拼成图形面积的一半,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底×高÷2。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刚才同学们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你们能不能利用一个三角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有把三角形折成两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还有通过画、折、剪、拼、翻、移等方式把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兴趣浓厚,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的品质,同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创设讨论情境,激发学习情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上应形成一种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的“动态集体力量”,因此,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新知建立初步表象,特别是当学生产生“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争论,通过小组互相提问、成员互相讨论,让他们在思想火花发生碰撞的同时,达到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过程。
如对于判断题“一个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少2倍。”班里有许多同学认为是对的,我并没有表态,而是让他们阐述理由,由此引发了双方激烈地争论。错方同学认为“因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也就是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1倍,圆柱体积就是它的3倍,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少2倍。”反方同学馬上反驳“你把圆锥的体积看成了1倍,而这道题是把圆柱的体积看成1倍,因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2/3。”做错的同学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没有分清单位“1”,导致判断失误。争论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培养了学生求是、求真的学风,勤于学习的品质。
五、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普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这种竞争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小组内、小组间对问题的竞答、质疑,也可是对习题的练习速度、练习质量的评比,或是对同一问题认识的深刻性的评比,形式上可由教师创设,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都能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创设一种“竞争情境”:为什么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哪个小组可以不用这种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比比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这一情境的设置,再次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究情境中,学生会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小组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激励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它使课堂童趣顿生,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升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课堂真正呈现了生命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些故事性的情境,给数学问题注入浓浓的童趣,就会促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萌发探索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唐僧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感到口渴,八戒自告奋勇去化缘,化得一个大西瓜,他馋得直流口水,孙悟空说:“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很不高兴,为什么就吃1/4,而不吃1/5、1/6呢?悟空听了立即切了1/6给八戒,八戒高兴地接过去猛啃一通,一会儿就吃完了,再看看别人手里的西瓜,他气得直拍自己的脑瓜,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听了兴趣盎然,然后就可用投影出示三个同样大小的西瓜,分别平均切成4份、5份、6份,取出1/4、1/5、1/6,比较它们的大小。同学们在观察图象的过程中,一目了然的就可知道1/4>1/5>1/6,从而悟出“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的道理,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方法创设情境,引发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教师立即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如果不能被3整除,还可以说出它除以3的余数是多少,连续说出几个数后,学生学习情绪高涨,都想知道教师用什么方法如此之快地做出判断,甚至有的学生会用已经学过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去试,学生产生急于解疑的心情,强烈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这部分知识,成了勇于探索者,自身的内驱力就会自然而然的驱使学生主动攻克难关,学好数学。
三、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通过意义上的建构而获得。因此在课堂上建立实践情境,提供给学生必要的探索新知的材料,让他们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索,从而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给学生提供各种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拼、剪、折、画等方法,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兴致很高,立即动手操作。在小组汇报结果时,大多数同学都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认识到三角形面积是所拼成图形面积的一半,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底×高÷2。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刚才同学们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你们能不能利用一个三角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有把三角形折成两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还有通过画、折、剪、拼、翻、移等方式把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兴趣浓厚,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的品质,同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创设讨论情境,激发学习情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上应形成一种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的“动态集体力量”,因此,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新知建立初步表象,特别是当学生产生“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争论,通过小组互相提问、成员互相讨论,让他们在思想火花发生碰撞的同时,达到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过程。
如对于判断题“一个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少2倍。”班里有许多同学认为是对的,我并没有表态,而是让他们阐述理由,由此引发了双方激烈地争论。错方同学认为“因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也就是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1倍,圆柱体积就是它的3倍,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少2倍。”反方同学馬上反驳“你把圆锥的体积看成了1倍,而这道题是把圆柱的体积看成1倍,因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所以圆锥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少2/3。”做错的同学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没有分清单位“1”,导致判断失误。争论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不仅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培养了学生求是、求真的学风,勤于学习的品质。
五、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乔治·波利亚普认为:“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具有尽可能多的探索兴趣。”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这种竞争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小组内、小组间对问题的竞答、质疑,也可是对习题的练习速度、练习质量的评比,或是对同一问题认识的深刻性的评比,形式上可由教师创设,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都能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创设一种“竞争情境”:为什么要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哪个小组可以不用这种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比比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这一情境的设置,再次把学生引入思考、探究情境中,学生会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小组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激励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它使课堂童趣顿生,学生的情感也随之升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课堂真正呈现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