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了吃熏青豆的季节,记忆深处的甘淳、清香漫溢开来,颊齿间顿觉濡满柔韧的香甜。熏青豆,朱家角人称炙毛豆,是水乡朱家角金秋季节里特有的小吃。我觉得特有,—是在朱家角众多琳琅满目、品种各异的小吃中,它是最具有特色的。干爽、小巧、晶莹、碧绿、翡翠般,咀嚼起来柔中有刚,软中有韧,清香溢口,余味无穷,百吃不厌。真是吃了还想吃。二是只有金秋时节,特别是中秋以后,一种名叫“牛踏扁”的扁青鲜毛豆荚上市时,剥出它的嫩肉来,经特殊加工之后才制成的一种小吃。别的季节没有,别的品种的毛豆子也熏制不出如此正宗的熏青豆。三是我这个并非朱家角土生上长的朱家角人,对水乡朱家角三十六年不能割舍的情缘和感悟。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秋天,应朋友之邀第一次来到水乡朱家角。一到朱家角即被碧波荡漾、稻海逐浪,三里长街,古色古香的环境和人文景观所吸引,犹以放生桥的跨度、高度、五孔拱形的结构和气度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的老家在浦东,也不能说不是稻米水产之乡,也不能说我不爱自己的老家。然而朱家角水乡的恢宏、大度、厚实确实是老家不能比拟的。潜意识里喜欢上朱家角这么一个地方,不知是冥冥中的安排还是溟潆中的清醒,反正觉得那是那个年代难以寻找到的桃花源。
踏进朋友家的客厅,画梁雕栋,庭院深深,古朴幽静。—株足有上百年树龄的丹桂挺拔、粗壮,枝繁叶茂,以庭院里厚实的土地为根基,向院墙外展放球形树冠的同时,展放着翠绿和芬芳。
刚坐定,朋友清健的老祖母随即送来一杯清茶,一碟咸菜苋,一碟熏青豆。我除了受宠若惊般忙不迭地感谢外,剩下的只有惊异。第一次领略了水乡朱家角淳厚的待客之道。如果现在你上朱家角去作客,招待你的,除了茶水依旧,热情依旧,外加各式精美的糕点、水果、巧克力之外,唯独会少了咸菜苋、熏青豆,少了古朴和淳厚。我拿起一粒熏青豆把玩着,碧绿、晶莹、小巧、玲珑,皱起来的皮似鬼斧神工般的微型雕刻、凝固的抽象画,真不知水乡朱家角的人们是如何摆弄出来的。面对一盘翡翠般的微雕艺术品,真不忍心咀嚼它。在 朋友的纵容下放一粒入口,轻轻地一咬,一股淡淡的清香伴着一丝淡淡的烟火味在口中弥漫开来,有一点咸,淡淡的,有一点甜,也是淡淡的。再放一粒在口中,慢慢地咀嚼,仔细地品味,舌根深处仿佛生出了大地青青的芳香和柔柔的阳光般清新味道,隽永,经久不去,渐渐地在脑海深处定格。
菜苋,嫩毛豆子,并非什么奇特的东西,几乎到处都有,非常土也非常本分。水乡朱家角的人们却能使这些很土的东西,很本分地提升,绵延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牵挂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两年后我终于落户朱家角。一个灿烂的秋天亦亲历了一次熏制熏青豆的全过程。首先要挑选上好的、饱满的“牛踏扁”嫩毛豆荚,剥出扁扁的毛豆子。毛豆肉碧绿,豆衣青白,豆面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凹痕。与其说好似牛蹄踏过留下的印痕,故称“牛踏扁”,还不如说像姑娘的笑靥,整个显得玲珑剔透、晶莹可爱。接着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加上一定量的盐在沸水中煮成七成熟之后,捞出来,放在—个铁丝编织成的筛子里,搁置在炭灰上即真正开始了熏炙。熏炙时,火不能旺,有热无烟、有火无焰。过去在农村里,一般常用砻糠、木屑点火熏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朱家角镇上百姓已大多改用煤球炉熏制。铁丝筛里烙有姑娘笑靥的嫩毛豆子在热力和手工不停地翻炒作用下,慢慢地皱皮、收缩、内聚起所有能量,以青绿诱人的外表,柔韧干爽的个性呈现在众人面前。经过五六个小时的劳作,嫩毛豆肉才终于熏制成炙毛豆——熏青豆。嚼一粒碧绿晶莹的翡翠在口,顿感柔韧软糯满口溢香。这是妻子的杰作,虽然操作得并非炉火纯青,但也深得朱家角水乡母亲的真传。后来妻子还熏制过现在流行的甜味熏青豆,也很到位。
熏制熏青豆费功费时,非认真不可。任何环节上出现小小的差错则前功尽弃,即使勉强弄成也尽失原始风味。我以为水乡朱家角熏制熏青豆的气度和过程,完全是一种闲适,一种修养,一种情操的陶冶,一种品性的提升,是水乡朱家角特有的文化,又何尝不是水乡朱家角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历练和升华的象征。现在街巷里有时出现的一些“反季节”的熏青豆,其实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幽灵,并非是水乡朱家角的传统。
取一碟熏青豆,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品香茗,啜碧粒,咀嚼人事沧桑、情感春秋,或慨或叹,祥和融乐。
撮一把熏青豆,牵着亲人的手,月街巷、夜漫游,调节身心促进情感,或笑或嗔,解烦解愁。
即使是寒冬腊月,瑞雪纷飞,只要有一盘熏青豆,温馨相对,亲情凝聚,唧爵的不仅仅是熏青豆,品味的可是人生,沿袭的应该是朱家角水乡文化的传承了。
我的孩子们现在不在朱家角工作,但他们仍然非常喜欢水乡的一切,特别是朱家角的熏青豆。每年到了熏青豆的季节,总要回朱家角带上十来斤,慢慢享受。他们从小就受着朱家角民风民俗的熏陶,从骨子里浸润着水乡文化的情愫。事实上水乡朱家角就是以恢宏的胸怀,包容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热爱它的人们,又大度地向全国各地输送着自己的儿女,辐射着水乡文化的精髓。像我和我的孩子们。
水乡朱家角是个好地方,天运不已,水流不息,物生不穷。水乡朱家角平静不轰轰烈烈,持久不半途而废,沉着不焦躁,内敛不张扬,秉着宁静致远的意韵,清馨幽雅的魅力,创造着恬淡秀美的自然风光,绵延着代代相传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朱家角水乡的熏青豆,名不见经传,然而韵味纯真淳厚,悠远绵长。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秋天,应朋友之邀第一次来到水乡朱家角。一到朱家角即被碧波荡漾、稻海逐浪,三里长街,古色古香的环境和人文景观所吸引,犹以放生桥的跨度、高度、五孔拱形的结构和气度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的老家在浦东,也不能说不是稻米水产之乡,也不能说我不爱自己的老家。然而朱家角水乡的恢宏、大度、厚实确实是老家不能比拟的。潜意识里喜欢上朱家角这么一个地方,不知是冥冥中的安排还是溟潆中的清醒,反正觉得那是那个年代难以寻找到的桃花源。
踏进朋友家的客厅,画梁雕栋,庭院深深,古朴幽静。—株足有上百年树龄的丹桂挺拔、粗壮,枝繁叶茂,以庭院里厚实的土地为根基,向院墙外展放球形树冠的同时,展放着翠绿和芬芳。
刚坐定,朋友清健的老祖母随即送来一杯清茶,一碟咸菜苋,一碟熏青豆。我除了受宠若惊般忙不迭地感谢外,剩下的只有惊异。第一次领略了水乡朱家角淳厚的待客之道。如果现在你上朱家角去作客,招待你的,除了茶水依旧,热情依旧,外加各式精美的糕点、水果、巧克力之外,唯独会少了咸菜苋、熏青豆,少了古朴和淳厚。我拿起一粒熏青豆把玩着,碧绿、晶莹、小巧、玲珑,皱起来的皮似鬼斧神工般的微型雕刻、凝固的抽象画,真不知水乡朱家角的人们是如何摆弄出来的。面对一盘翡翠般的微雕艺术品,真不忍心咀嚼它。在 朋友的纵容下放一粒入口,轻轻地一咬,一股淡淡的清香伴着一丝淡淡的烟火味在口中弥漫开来,有一点咸,淡淡的,有一点甜,也是淡淡的。再放一粒在口中,慢慢地咀嚼,仔细地品味,舌根深处仿佛生出了大地青青的芳香和柔柔的阳光般清新味道,隽永,经久不去,渐渐地在脑海深处定格。
菜苋,嫩毛豆子,并非什么奇特的东西,几乎到处都有,非常土也非常本分。水乡朱家角的人们却能使这些很土的东西,很本分地提升,绵延在历史的长河中,潜移默化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牵挂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两年后我终于落户朱家角。一个灿烂的秋天亦亲历了一次熏制熏青豆的全过程。首先要挑选上好的、饱满的“牛踏扁”嫩毛豆荚,剥出扁扁的毛豆子。毛豆肉碧绿,豆衣青白,豆面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凹痕。与其说好似牛蹄踏过留下的印痕,故称“牛踏扁”,还不如说像姑娘的笑靥,整个显得玲珑剔透、晶莹可爱。接着将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加上一定量的盐在沸水中煮成七成熟之后,捞出来,放在—个铁丝编织成的筛子里,搁置在炭灰上即真正开始了熏炙。熏炙时,火不能旺,有热无烟、有火无焰。过去在农村里,一般常用砻糠、木屑点火熏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朱家角镇上百姓已大多改用煤球炉熏制。铁丝筛里烙有姑娘笑靥的嫩毛豆子在热力和手工不停地翻炒作用下,慢慢地皱皮、收缩、内聚起所有能量,以青绿诱人的外表,柔韧干爽的个性呈现在众人面前。经过五六个小时的劳作,嫩毛豆肉才终于熏制成炙毛豆——熏青豆。嚼一粒碧绿晶莹的翡翠在口,顿感柔韧软糯满口溢香。这是妻子的杰作,虽然操作得并非炉火纯青,但也深得朱家角水乡母亲的真传。后来妻子还熏制过现在流行的甜味熏青豆,也很到位。
熏制熏青豆费功费时,非认真不可。任何环节上出现小小的差错则前功尽弃,即使勉强弄成也尽失原始风味。我以为水乡朱家角熏制熏青豆的气度和过程,完全是一种闲适,一种修养,一种情操的陶冶,一种品性的提升,是水乡朱家角特有的文化,又何尝不是水乡朱家角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历练和升华的象征。现在街巷里有时出现的一些“反季节”的熏青豆,其实是受商业利益驱动的幽灵,并非是水乡朱家角的传统。
取一碟熏青豆,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品香茗,啜碧粒,咀嚼人事沧桑、情感春秋,或慨或叹,祥和融乐。
撮一把熏青豆,牵着亲人的手,月街巷、夜漫游,调节身心促进情感,或笑或嗔,解烦解愁。
即使是寒冬腊月,瑞雪纷飞,只要有一盘熏青豆,温馨相对,亲情凝聚,唧爵的不仅仅是熏青豆,品味的可是人生,沿袭的应该是朱家角水乡文化的传承了。
我的孩子们现在不在朱家角工作,但他们仍然非常喜欢水乡的一切,特别是朱家角的熏青豆。每年到了熏青豆的季节,总要回朱家角带上十来斤,慢慢享受。他们从小就受着朱家角民风民俗的熏陶,从骨子里浸润着水乡文化的情愫。事实上水乡朱家角就是以恢宏的胸怀,包容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热爱它的人们,又大度地向全国各地输送着自己的儿女,辐射着水乡文化的精髓。像我和我的孩子们。
水乡朱家角是个好地方,天运不已,水流不息,物生不穷。水乡朱家角平静不轰轰烈烈,持久不半途而废,沉着不焦躁,内敛不张扬,秉着宁静致远的意韵,清馨幽雅的魅力,创造着恬淡秀美的自然风光,绵延着代代相传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
朱家角水乡的熏青豆,名不见经传,然而韵味纯真淳厚,悠远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