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有无数次邂逅,但影响终身的只会是一、两次。漫漫生涯里,我不经意间邂逅了小学品德教学,从此相知、相惜,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至今不知不觉已逾二十个春秋。这一路上,我常常想起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难忘的记忆。
紧张时的一抹微笑
1987年8月,刚刚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到宜都市陆城第二小学,担任小学数学、品德学科的教学工作。年轻的我,一边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一边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当时,参加县级比赛必须经过陆城片区初赛选拔,前两年的数学教学比赛,我都止步于陆城片区,铩羽而归。面对强手,我并没有退缩。第三年,我另辟蹊径,把兼任的品德这门“搭头副科”作为参赛课。通过精心准备,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拿到了参加市优质课大赛决赛的入场券。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倍加珍惜。
决赛的课文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当时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现成的教案,仅有一本教师用书。我反复揣摩课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用书,设计了一份教案。那时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就是投影仪和录音机。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无配套的幻灯片和磁带,于是我挑灯夜战,自己动手制作幻灯片,灌制故事录音磁带。学校组织了两次试教,对我的教态、教学设计和教学语言提出了修改意见。我据此意见对教案几易其稿,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反复对镜练习、打磨。
决赛当天,带着领导的期望和老师们的祝福,我信心十足地登上了市优质课比赛的舞台。讲台下坐满了学生、评委和现场观摩教师,室外的走道里也坐满了人。见了这阵势,初次参加大赛的我心跳加快,语速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快。我心想:这下完了,又要失败了。
异常紧张之时,我不经意间瞥见了品德专家、特级教师、市教研室的陈光全主任正面带微笑,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课,还不时点头。陈主任的微笑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我信心骤升,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气息,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如愿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一年后,我代表宜都市参加宜昌市首届品德优质课大赛,同样获得一等奖。从此我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学校和我成为了宜都市课题实验学校和教师,我多次在宜都市教材培训会上和送教活动中执教公开课,1997年还在宜昌市教材培训会上执教公开课。荣誉同时纷至沓来。
时至今日,陈主任的那一抹微笑还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它是那样温暖、动人。那是前辈对新人的呵护和鼓励,至今鞭策我行走在品德教学的路上。今天,那一抹微笑也复制在了我的脸上,成为我听课、评课时常有的表情。在这抹微笑中,上课教师会少一份紧张、一份胆怯,多一份自信、一份从容;在这抹微笑中,也许一位教坛新星正积攒着升腾的力量。
转折时的一种赏识
2000年,由于爱人工作调动,我也调到宜昌市猇亭区。对于此次调动,我顾虑重重:到猇亭后,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会成为过去,特别是我还能否执教钟爱的品德课……带着这些想法,我到猇亭区实验小学报到。没想到,谭国俊校长热情地说:“作为猇亭区的窗口学校,没有主课副科之分,所有的学科都应该由专任教师担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周老师你对思品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应该人尽其才,你的工作岗位是学校专职思品教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不但可以继续执教钟爱的品德课,而且成了专职教师!也就是说品德课不再是搭头课,而是我的主要工作了。
从此,我担任了十年的专职品德教师和品德教研组长。在这十年里,我先后执教了人教版、鄂教版1-6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全面地了解了教材特点和体系,系统钻研了课程标准,摸索出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流程。
2001年我代表猇亭区再次走上宜昌市优质课竞赛舞台,并取得优异成绩,指导教研组两位年轻教师参加宜昌市优质课大赛均有斩获,多篇论文获得市区一等奖,自己也先后被评为猇亭区品德骨干教师,区十星教师。
回顾这段经历,我庆幸又一次碰到了人生中的贵人——谭国俊校长。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正是谭校长的信任和赏识,为初来乍到的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使我轻车熟路、 一如既往地在职场行走。
通过多年的历练、实践、反思,我的课堂引导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均有提升,课堂充溢着自主、合作、和谐的魅力,我的教学风格也日臻成熟。十年品德专职教师的磨砺和积累,给我的职业生涯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你会蓦然发现,在公开课上所成就的,绝不仅仅只是几节‘代表作’,而是生命的历练,并循着这样的路径,脚踏实地的走向日常课堂的‘厚实’,乃至成就人生的厚重和精彩。”
彷徨时的一次引领
2009年秋,我带着几许忐忑和敬畏,走上了猇亭区品德教研员的工作岗位,成为了教研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回忆起来,从彷徨起步、自信行走到从容自如,不得不提到亦师亦友、知性智慧、平易近人的教研室副主任杨小勤老师对我的帮助。
当时,我虽然在小学品德课堂上摸爬滚打了近20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毕竟只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如何发挥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如何实现从教师到教研员的转身?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迷茫之际,杨主任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她告诫我:一名称职的教研员必须驾驭好学习、研究、反思三驾马车。
于是,学习成了我的工作状态。我一面虚心向老教研员学习,拜他们为师,一面抓紧时间阅读经典,品名家博客,看时事新闻,学习课程标准,查阅各种资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观看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并随时做好学习笔记。三年来,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做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我在学习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理论储备,努力为专业引领打好“底色”。
此外,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在教研活动中修炼提高,也是教研员必做的功课。记得我在筹备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杨主任又及时指导我制定活动方案。在她的指导下,我成功地组织了第一次教研活动,这大大提升了我的信心。
为了提高全区弱小学科的教研水平,我成立了区品德中心教研组,建立了中心组QQ群并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还开展了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现场教学指导,老师们也逐渐认可了我。
反思是教研员要驾驭好的第三架马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总是时刻反思自己是否清楚本学科教学的强势和弱势;是否把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是否引领教师把教学理念与课堂真正地融合了;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是否有提高?
外出学习,我会随时记录下那些触动了我,引起了我思考和共鸣的观点;听课之时,教师的精彩演绎也会被我及时记载下来;每次教研活动后,我都要反思总结活动得失。这些积累先后变成文字在各级报刊发表,还有多篇论文获得省市一等奖。
回首岁月,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什么人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受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谁为伴。我感谢职业生涯中的幸运邂逅。
(作者单位:宜昌市猇亭区教研室湖北宜昌 4433007)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紧张时的一抹微笑
1987年8月,刚刚师范学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到宜都市陆城第二小学,担任小学数学、品德学科的教学工作。年轻的我,一边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一边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当时,参加县级比赛必须经过陆城片区初赛选拔,前两年的数学教学比赛,我都止步于陆城片区,铩羽而归。面对强手,我并没有退缩。第三年,我另辟蹊径,把兼任的品德这门“搭头副科”作为参赛课。通过精心准备,我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拿到了参加市优质课大赛决赛的入场券。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倍加珍惜。
决赛的课文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当时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现成的教案,仅有一本教师用书。我反复揣摩课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师用书,设计了一份教案。那时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就是投影仪和录音机。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无配套的幻灯片和磁带,于是我挑灯夜战,自己动手制作幻灯片,灌制故事录音磁带。学校组织了两次试教,对我的教态、教学设计和教学语言提出了修改意见。我据此意见对教案几易其稿,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反复对镜练习、打磨。
决赛当天,带着领导的期望和老师们的祝福,我信心十足地登上了市优质课比赛的舞台。讲台下坐满了学生、评委和现场观摩教师,室外的走道里也坐满了人。见了这阵势,初次参加大赛的我心跳加快,语速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快。我心想:这下完了,又要失败了。
异常紧张之时,我不经意间瞥见了品德专家、特级教师、市教研室的陈光全主任正面带微笑,全神贯注地听我讲课,还不时点头。陈主任的微笑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我信心骤升,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气息,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如愿获得了市级优质课一等奖。
一年后,我代表宜都市参加宜昌市首届品德优质课大赛,同样获得一等奖。从此我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学校和我成为了宜都市课题实验学校和教师,我多次在宜都市教材培训会上和送教活动中执教公开课,1997年还在宜昌市教材培训会上执教公开课。荣誉同时纷至沓来。
时至今日,陈主任的那一抹微笑还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它是那样温暖、动人。那是前辈对新人的呵护和鼓励,至今鞭策我行走在品德教学的路上。今天,那一抹微笑也复制在了我的脸上,成为我听课、评课时常有的表情。在这抹微笑中,上课教师会少一份紧张、一份胆怯,多一份自信、一份从容;在这抹微笑中,也许一位教坛新星正积攒着升腾的力量。
转折时的一种赏识
2000年,由于爱人工作调动,我也调到宜昌市猇亭区。对于此次调动,我顾虑重重:到猇亭后,我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会成为过去,特别是我还能否执教钟爱的品德课……带着这些想法,我到猇亭区实验小学报到。没想到,谭国俊校长热情地说:“作为猇亭区的窗口学校,没有主课副科之分,所有的学科都应该由专任教师担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周老师你对思品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应该人尽其才,你的工作岗位是学校专职思品教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不但可以继续执教钟爱的品德课,而且成了专职教师!也就是说品德课不再是搭头课,而是我的主要工作了。
从此,我担任了十年的专职品德教师和品德教研组长。在这十年里,我先后执教了人教版、鄂教版1-6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全面地了解了教材特点和体系,系统钻研了课程标准,摸索出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流程。
2001年我代表猇亭区再次走上宜昌市优质课竞赛舞台,并取得优异成绩,指导教研组两位年轻教师参加宜昌市优质课大赛均有斩获,多篇论文获得市区一等奖,自己也先后被评为猇亭区品德骨干教师,区十星教师。
回顾这段经历,我庆幸又一次碰到了人生中的贵人——谭国俊校长。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中,正是谭校长的信任和赏识,为初来乍到的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使我轻车熟路、 一如既往地在职场行走。
通过多年的历练、实践、反思,我的课堂引导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均有提升,课堂充溢着自主、合作、和谐的魅力,我的教学风格也日臻成熟。十年品德专职教师的磨砺和积累,给我的职业生涯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你会蓦然发现,在公开课上所成就的,绝不仅仅只是几节‘代表作’,而是生命的历练,并循着这样的路径,脚踏实地的走向日常课堂的‘厚实’,乃至成就人生的厚重和精彩。”
彷徨时的一次引领
2009年秋,我带着几许忐忑和敬畏,走上了猇亭区品德教研员的工作岗位,成为了教研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回忆起来,从彷徨起步、自信行走到从容自如,不得不提到亦师亦友、知性智慧、平易近人的教研室副主任杨小勤老师对我的帮助。
当时,我虽然在小学品德课堂上摸爬滚打了近20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毕竟只是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如何发挥教研员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如何实现从教师到教研员的转身?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迷茫之际,杨主任向我伸出了温暖的手。她告诫我:一名称职的教研员必须驾驭好学习、研究、反思三驾马车。
于是,学习成了我的工作状态。我一面虚心向老教研员学习,拜他们为师,一面抓紧时间阅读经典,品名家博客,看时事新闻,学习课程标准,查阅各种资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观看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并随时做好学习笔记。三年来,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做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我在学习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理论储备,努力为专业引领打好“底色”。
此外,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在教研活动中修炼提高,也是教研员必做的功课。记得我在筹备第一次教研活动时,杨主任又及时指导我制定活动方案。在她的指导下,我成功地组织了第一次教研活动,这大大提升了我的信心。
为了提高全区弱小学科的教研水平,我成立了区品德中心教研组,建立了中心组QQ群并开展网络教研活动,还开展了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现场教学指导,老师们也逐渐认可了我。
反思是教研员要驾驭好的第三架马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总是时刻反思自己是否清楚本学科教学的强势和弱势;是否把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递给了教师;是否引领教师把教学理念与课堂真正地融合了;教师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教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是否有提高?
外出学习,我会随时记录下那些触动了我,引起了我思考和共鸣的观点;听课之时,教师的精彩演绎也会被我及时记载下来;每次教研活动后,我都要反思总结活动得失。这些积累先后变成文字在各级报刊发表,还有多篇论文获得省市一等奖。
回首岁月,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什么人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看他受什么人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谁为伴。我感谢职业生涯中的幸运邂逅。
(作者单位:宜昌市猇亭区教研室湖北宜昌 4433007)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