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思维日益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热点研究问题的趋势下,本文尝试开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归纳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的结果顺应了互联网及在线教育趋势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撑,拓宽了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渠道,对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關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和思想以及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震荡和冲击的新环境下,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互联网+”行动计划是现阶段依据互联网发展现状提出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意见》明确了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教育步入了“互联网+”常态化阶段。近年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关于体系构建的研究却较为缺乏,本文立足于实际调研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尝试构建适用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重治疗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的问题较明显。现有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仍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作为主要工作的出发点,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此种工作模式严重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同时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意识,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主动寻求咨询,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其次,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教师大多为兼职,很多人没有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未掌握心理测量技术,不知道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技巧。而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即使是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如果不懂咨询理论和技能,或者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也不能很好地胜任心理咨询工作。
再次,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高校方面的“单兵作战”,实际上系统化的教育是一个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三种教育方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很多研究结果都发现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和家庭方面的原因甚至童年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学生家庭尤其是父母的配合。
最后,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起步较晚,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比较混乱、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缺失这些情况普遍存在,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
首先,利用互联网+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互联网平台,通过开展网络课程学习、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网络师生沟通交流,可以更好地实现充分利用有效、优质的师资资源这一目标,同时高校之间可以共享优质师资资源。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者已经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培养不能只依靠传统的专业培训方式,此种模式下培训时间和培训人员的数量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不能保证所有从业教师得到真正有效的培训。我们应积极寻求扩展渠道,运用互联网平台,使得培训工作普及到更多的从业教师。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可以使得教师们随时随地获取培训信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其次,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深入化。运用互联网+平台,可以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心理困难学生,帮助其走出困境,也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熟悉程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通过开设微信和QQ公众号、微博,定期向学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使他们通过网文阅读了解并科学应对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大多为线下活动,通过微信和QQ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将互联网+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进行活动宣传造势,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线上模式开展心理活动,比如进行在线心理知识竞赛活动等,这样可以充分将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工作,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电子档案,形成大数据,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帮助。通过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将大学生的父母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来,创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提高、互相促进的局面。
再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管理。一是成立综合协调中心部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多个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成立综合协调中心能够为我们提供组织上了保障。二是强化高校网络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建立网络信息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负面信息的传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机制的建立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搜集舆情信息,分析调查舆情,及时发现并预防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危机,把握网络上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情况,并报送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则可以根据数据和信息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控制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一目标。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评估的机制。高校可以组织成立致力于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团队,为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创新要植根于“互联网+”,可以开展“互联网+”创新计划实施的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的研究,也可以围绕“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进行探索,也可以探讨“互联网+”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紧紧依靠“新媒体”,充分挖掘新媒体的特点,利用网络整合并适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四是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新思路、新途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机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锡榜.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刘男,张哲,李伟嘉.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求知导刊,2016(2)
作者简介:朱利娟,女,汉族,河南尉氏人,出生于1983年5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现工作于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關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和思想以及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震荡和冲击的新环境下,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互联网+”行动计划是现阶段依据互联网发展现状提出的发展战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意见》明确了网络教学的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国教育步入了“互联网+”常态化阶段。近年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关于体系构建的研究却较为缺乏,本文立足于实际调研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尝试构建适用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重治疗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的问题较明显。现有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仍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作为主要工作的出发点,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此种工作模式严重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同时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意识,使得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主动寻求咨询,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
其次,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教师大多为兼职,很多人没有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未掌握心理测量技术,不知道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技巧。而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即使是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如果不懂咨询理论和技能,或者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也不能很好地胜任心理咨询工作。
再次,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高校方面的“单兵作战”,实际上系统化的教育是一个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三种教育方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很多研究结果都发现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和家庭方面的原因甚至童年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学生家庭尤其是父母的配合。
最后,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起步较晚,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比较混乱、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的缺失这些情况普遍存在,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
首先,利用互联网+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互联网平台,通过开展网络课程学习、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网络师生沟通交流,可以更好地实现充分利用有效、优质的师资资源这一目标,同时高校之间可以共享优质师资资源。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者已经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培养不能只依靠传统的专业培训方式,此种模式下培训时间和培训人员的数量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不能保证所有从业教师得到真正有效的培训。我们应积极寻求扩展渠道,运用互联网平台,使得培训工作普及到更多的从业教师。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可以使得教师们随时随地获取培训信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其次,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深入化。运用互联网+平台,可以更好地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渠道,这样有助于及时发现心理困难学生,帮助其走出困境,也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熟悉程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通过开设微信和QQ公众号、微博,定期向学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使他们通过网文阅读了解并科学应对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大多为线下活动,通过微信和QQ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将互联网+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进行活动宣传造势,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线上模式开展心理活动,比如进行在线心理知识竞赛活动等,这样可以充分将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工作,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电子档案,形成大数据,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帮助。通过互联网+平台还可以将大学生的父母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来,创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提高、互相促进的局面。
再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管理。一是成立综合协调中心部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多个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成立综合协调中心能够为我们提供组织上了保障。二是强化高校网络监督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建立网络信息监督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负面信息的传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机制的建立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搜集舆情信息,分析调查舆情,及时发现并预防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危机,把握网络上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情况,并报送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则可以根据数据和信息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控制并及时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一目标。三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评估的机制。高校可以组织成立致力于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团队,为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创新要植根于“互联网+”,可以开展“互联网+”创新计划实施的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的研究,也可以围绕“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进行探索,也可以探讨“互联网+”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紧紧依靠“新媒体”,充分挖掘新媒体的特点,利用网络整合并适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四是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新思路、新途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机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锡榜.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刘男,张哲,李伟嘉.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求知导刊,2016(2)
作者简介:朱利娟,女,汉族,河南尉氏人,出生于1983年5月,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现工作于河南大学民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