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内外相结合的科技教育模式,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做科技活动小主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求进步。其基本的路径是家校、社区结合,整合校内外科技活动资源,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确立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并获得心理与情感的成功体验,作用于科学课程知识的学习,从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一、整合农村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1、学科渗透
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首先从课堂人手。因为课堂是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而又自然地渗透科技知识,使学科知识更精确、更丰富、更生动;使科技知识更具生命力、更无处不在。
2、兴趣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组织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能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习科技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热情。
3、课程教学与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考察家乡水源水质保护情况,定期开展培训,记录数据,编写简报,以扩大影响,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4、构建多平台的信息资源
由于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信息,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要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达到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筛选、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
通过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这种教学结构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丰富科学课程资源内涵。提高科学教育效果
1、利用校园资源,拓宽课堂空间
校园资源主要指校园环境资源。校园日益美化,有绿化带,有花坛,动植物群落趋于稳定,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利用校园环境来开展的教育活动,带学生走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和学习,让学生在环境中更好地理解环境、关心环境,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对环境对生命的责任感。
2、挖掘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活动
社区资源潜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能丰富学校课程的内容。开展的“探究学校门口的交通”科学实践活动,“垃圾的分类回收”调查和宣传活动,到酒厂的参观酿酒工艺活动,对养殖厂进行的考察活动等,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增加了他们与社会密切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3、运用社会事件资源,填充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资源,人类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前进。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让他对社会及生活中事件中的科学知识有所体认,促使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才会到生活中去学科学。
4、结合家庭资源,实践课堂知识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空间,每天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必须回到家里来进行消化吸收。家庭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奠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①动手动脑找欢乐。家里栽的花,种的草,养的可爱的虫鱼鸟兽,就是天然的科学学习资源。
②书报杂志巧利用。利用家庭藏书,报刊杂志等拓展学生知识面。
③家庭废物巧变宝。家庭中每天有许多废弃物产生,科学教材“废物利用”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废物设计制作的小用品、玩具、装饰品等。
三、强调两个主体。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动性
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定位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位置,支持和帮助活动的起始和深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构建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来实现学生的获取,而不是单纯的施加。在课外的调查中,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很多事先未知的困难,从开始调查的兴致勃勃到实地调查中体会苦、累,是学生珍贵的个人体验。
坚持以课堂探究为主体。通过动手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人性化、更为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是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来体现,同时也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理念的升华及活动空间的拓展上。在实施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产生独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尽情享受探究的乐趣,而且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巨大的情绪力量。探究式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从事实与知识背景的比较中提出问题的意识,指导学生体验和领悟理性与实证相结合的提问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问题意识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
一、整合农村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1、学科渗透
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首先从课堂人手。因为课堂是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不失时机而又自然地渗透科技知识,使学科知识更精确、更丰富、更生动;使科技知识更具生命力、更无处不在。
2、兴趣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组织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能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学习科技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热情。
3、课程教学与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考察家乡水源水质保护情况,定期开展培训,记录数据,编写简报,以扩大影响,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4、构建多平台的信息资源
由于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信息,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要学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达到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筛选、鉴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
通过网络创设、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的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这种教学结构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丰富科学课程资源内涵。提高科学教育效果
1、利用校园资源,拓宽课堂空间
校园资源主要指校园环境资源。校园日益美化,有绿化带,有花坛,动植物群落趋于稳定,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环境。利用校园环境来开展的教育活动,带学生走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和学习,让学生在环境中更好地理解环境、关心环境,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对环境对生命的责任感。
2、挖掘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活动
社区资源潜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能丰富学校课程的内容。开展的“探究学校门口的交通”科学实践活动,“垃圾的分类回收”调查和宣传活动,到酒厂的参观酿酒工艺活动,对养殖厂进行的考察活动等,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增加了他们与社会密切接触的机会。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3、运用社会事件资源,填充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资源,人类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前进。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让他对社会及生活中事件中的科学知识有所体认,促使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才会到生活中去学科学。
4、结合家庭资源,实践课堂知识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空间,每天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必须回到家里来进行消化吸收。家庭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奠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①动手动脑找欢乐。家里栽的花,种的草,养的可爱的虫鱼鸟兽,就是天然的科学学习资源。
②书报杂志巧利用。利用家庭藏书,报刊杂志等拓展学生知识面。
③家庭废物巧变宝。家庭中每天有许多废弃物产生,科学教材“废物利用”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废物设计制作的小用品、玩具、装饰品等。
三、强调两个主体。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动性
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定位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位置,支持和帮助活动的起始和深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构建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来实现学生的获取,而不是单纯的施加。在课外的调查中,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资料,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遇到很多事先未知的困难,从开始调查的兴致勃勃到实地调查中体会苦、累,是学生珍贵的个人体验。
坚持以课堂探究为主体。通过动手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人性化、更为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不仅是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丰富来体现,同时也集中体现在对教育理念的升华及活动空间的拓展上。在实施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产生独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尽情享受探究的乐趣,而且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巨大的情绪力量。探究式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从事实与知识背景的比较中提出问题的意识,指导学生体验和领悟理性与实证相结合的提问方法。从而真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问题意识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