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高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把点拨、启发和引导放在首位,尽量做到“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重点、难点尽可能让学生合作、探究;方法、结论尽可能让学生尝试概括。”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飞溅智慧火花的舞台。
【关键词】 英语课堂 反思 尝试
问题的提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高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呢?笔者回顾自己多年英语教学,作了反思。
反思一:“教师表演型”课堂。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上过很多课,也听过很多课。然而仔细观察或反思一下,就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都是按照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的。课堂上,学生用于主动研究、探索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是老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有时候老师甚至会为了时间上的安排而有意“忽略”了学生课堂上提出的其实更有价值的问题。
反思二:“思维绑架型” 课堂。课堂上,对于学生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常出现的情况是老师怕半路杀出 “程咬金”而误了课时,一时性急就“越俎代庖”,以“灌输法”替代。这让笔者反思一个问题,老师不肯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而宁愿当学生的“思维保姆”,变相绑架学生思维,究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还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课堂尝试:
案例一:
笔者首先想到尝试的是单选题的讲评环节。传统做法是老师先报答案,再纠错。其劣势在于,每个同学错误不尽相同,讲评环节容易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课堂效率明显较低,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再做“群众演员”?
在一次试题讲评中,笔者邀请四位同学去黑板上写下自己的选择答案。先不公布正确答案,聚焦同学答案不同的试题,进行讨论辩论。其中有这样一道单选题:So far all cloned animals have suffered from different serious disorders,______ dying soon after birth.
A.many of which B.many of whom
C.many of them D.many of that
到黑板前写答案的同学分别选了A,C 分歧很明显:学生对于独立主格与定主从句还是搞不清楚。
这时候班级的气氛一扫沉闷。由于不知道正确答案到底是哪个,选A选C同学不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试图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对方。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选C的一位同学站起来说:C是独立主格,就是主语加上分词结构。为了试图说服对方,这位同学在这份试题随后的的A篇阅读理解文章中找到了以下三个句子:1)He could sit for hours on the piano bench with my mother,discussing some composers.2)Jack said,pointing at a beautiful white corsage.3)We both sat dumbfounded,tears running down our cheeks.
句1、2的伴随性动作都是主句的主语发出的,而句3则是加上了run down这个动作的主语。在讲解过程中,该同学问:who is discussing some composers? Who is pointing at the beautiful corsage? what are running down our cheeks? 这下,独立主格的概念一下子就明朗起来,选错的同学也是豁然开朗.
说实话,这位学生能立即到文章中找到实例进而说明理由,其反应之快,解说之清楚,是出乎笔者意料的但也正是笔者所喜见的。其实同样的语言或者讲解方法,笔者平时也用过,但是与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研究,探索,收到的效果是明显不一样的。此时,又有同学对A选项产生质疑,选C的同学为了说明问题,这位同学索性走到黑板前把句子抄在黑板上,……,many of ( which) die soon after birth.which = cloned animals.然后说:“定语从句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啊,如果选A就没有谓语动词了”。再经过讨论得出: So far all cloned animals have suffered from different serious disorders,① many of them dying … / ②many of which die … / ③and many of them die soon after birth.
由一个单选题,引出学生以上的讨论并同时让学生主动复习了独立主格,定语从句及并列句。这样几次下来,单选题的选择的正确率大大增加。虽说开始时速度会慢一些,但是“磨刀不误打柴功”。
案例二:
在上高三Unit 4 A letter home一课的时候,笔者突然厌倦了每天“设圈套”让学生钻的套路,也想跟着学生大胆走一回。在对书本上的图片进行了简单介绍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划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并到黑板上记下来。起初同学有点害羞,不习惯。在笔者的鼓励之下,班里同学主动走上前去写下了自己遇到的难点。如:Line18: The other day I was showing the boys the weekly chemistry experiment when,before I knew it,the mixture was bubbling over everywhere.
L 29:We walked for two and a half hours to get there---first up a mountain to a ridge from where we had fantastic views and then down a sttep path to the valley below.
L56:Later,I noticed a tin can standing upside down on the grill over the fire.
笔者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具代表性,也很有针对性。与笔者事先准备的不谋而合。这说明学生是开动了脑筋,本着探索研究的态度,认真提出了问题,并真正融入了课堂。而像第三个句子,学生的疑虑是怎么情态动词can后动词不是原形,他们不理解can是名词,更没有从句子理解的角度去考虑。但也许正因为这些问题是同班同学提出的,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加强烈。同学讨论的热情大大超过老师的期望。在看似混乱的讨论和争执之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对于全班同学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再“闪亮登场”。由于问题得到了大家的主动关注,它的解决也收到了平时不曾想到的效果。
除了上述尝试,笔者还从作文讲评,阅读讲评方面,尽量让学生做主角,做到“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并提出; 重点、难点尽可能让学生合作、探究; 方法、结论尽可能让学生尝试概括。”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无所牵挂,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郑云燕.浅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7).
【关键词】 英语课堂 反思 尝试
问题的提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高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呢?笔者回顾自己多年英语教学,作了反思。
反思一:“教师表演型”课堂。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上过很多课,也听过很多课。然而仔细观察或反思一下,就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学生都是按照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的。课堂上,学生用于主动研究、探索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是老师导演的“教案剧”中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有时候老师甚至会为了时间上的安排而有意“忽略”了学生课堂上提出的其实更有价值的问题。
反思二:“思维绑架型” 课堂。课堂上,对于学生答不上来的问题,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常出现的情况是老师怕半路杀出 “程咬金”而误了课时,一时性急就“越俎代庖”,以“灌输法”替代。这让笔者反思一个问题,老师不肯放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而宁愿当学生的“思维保姆”,变相绑架学生思维,究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还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课堂尝试:
案例一:
笔者首先想到尝试的是单选题的讲评环节。传统做法是老师先报答案,再纠错。其劣势在于,每个同学错误不尽相同,讲评环节容易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课堂效率明显较低,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再做“群众演员”?
在一次试题讲评中,笔者邀请四位同学去黑板上写下自己的选择答案。先不公布正确答案,聚焦同学答案不同的试题,进行讨论辩论。其中有这样一道单选题:So far all cloned animals have suffered from different serious disorders,______ dying soon after birth.
A.many of which B.many of whom
C.many of them D.many of that
到黑板前写答案的同学分别选了A,C 分歧很明显:学生对于独立主格与定主从句还是搞不清楚。
这时候班级的气氛一扫沉闷。由于不知道正确答案到底是哪个,选A选C同学不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而是试图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对方。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选C的一位同学站起来说:C是独立主格,就是主语加上分词结构。为了试图说服对方,这位同学在这份试题随后的的A篇阅读理解文章中找到了以下三个句子:1)He could sit for hours on the piano bench with my mother,discussing some composers.2)Jack said,pointing at a beautiful white corsage.3)We both sat dumbfounded,tears running down our cheeks.
句1、2的伴随性动作都是主句的主语发出的,而句3则是加上了run down这个动作的主语。在讲解过程中,该同学问:who is discussing some composers? Who is pointing at the beautiful corsage? what are running down our cheeks? 这下,独立主格的概念一下子就明朗起来,选错的同学也是豁然开朗.
说实话,这位学生能立即到文章中找到实例进而说明理由,其反应之快,解说之清楚,是出乎笔者意料的但也正是笔者所喜见的。其实同样的语言或者讲解方法,笔者平时也用过,但是与让学生自己来发现,研究,探索,收到的效果是明显不一样的。此时,又有同学对A选项产生质疑,选C的同学为了说明问题,这位同学索性走到黑板前把句子抄在黑板上,……,many of ( which) die soon after birth.which = cloned animals.然后说:“定语从句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啊,如果选A就没有谓语动词了”。再经过讨论得出: So far all cloned animals have suffered from different serious disorders,① many of them dying … / ②many of which die … / ③and many of them die soon after birth.
由一个单选题,引出学生以上的讨论并同时让学生主动复习了独立主格,定语从句及并列句。这样几次下来,单选题的选择的正确率大大增加。虽说开始时速度会慢一些,但是“磨刀不误打柴功”。
案例二:
在上高三Unit 4 A letter home一课的时候,笔者突然厌倦了每天“设圈套”让学生钻的套路,也想跟着学生大胆走一回。在对书本上的图片进行了简单介绍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划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并到黑板上记下来。起初同学有点害羞,不习惯。在笔者的鼓励之下,班里同学主动走上前去写下了自己遇到的难点。如:Line18: The other day I was showing the boys the weekly chemistry experiment when,before I knew it,the mixture was bubbling over everywhere.
L 29:We walked for two and a half hours to get there---first up a mountain to a ridge from where we had fantastic views and then down a sttep path to the valley below.
L56:Later,I noticed a tin can standing upside down on the grill over the fire.
笔者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具代表性,也很有针对性。与笔者事先准备的不谋而合。这说明学生是开动了脑筋,本着探索研究的态度,认真提出了问题,并真正融入了课堂。而像第三个句子,学生的疑虑是怎么情态动词can后动词不是原形,他们不理解can是名词,更没有从句子理解的角度去考虑。但也许正因为这些问题是同班同学提出的,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加强烈。同学讨论的热情大大超过老师的期望。在看似混乱的讨论和争执之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对于全班同学经过讨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笔者再“闪亮登场”。由于问题得到了大家的主动关注,它的解决也收到了平时不曾想到的效果。
除了上述尝试,笔者还从作文讲评,阅读讲评方面,尽量让学生做主角,做到“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并提出; 重点、难点尽可能让学生合作、探究; 方法、结论尽可能让学生尝试概括。”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无所牵挂,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迭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郑云燕.浅论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