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将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反过来也将促进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的全面改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两课”精品课程建设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重大举措。做好资源共享是“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两课 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唐立杰(1973-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7-0071-02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1994年4月,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从此开启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历程。2000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2005年7月,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发表了《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其中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应当有狭义和广义层面上的两种理解:一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前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后者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理解,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网络环境的形成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将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也将反过来促进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全面改革。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如下:
1.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教育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交流过程,因此,网络一出现,就被世界各国纳入教育改革的方案中。网络能够使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等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和任何个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利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过程。网络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容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操作。网络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主客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区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络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兼有二者的优势,又突破了二者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在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单向灌输,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具有双向互动性,双向互动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3.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适应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信息时代要求每一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它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培养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之外,还要培养其信息素养,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的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其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阵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从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来看,10~19岁的网民占比31.8%,20~29岁的网民占比28.6%。从中国网民学历结构来看,初中高中学历的网民占比67%,大专学历以上的网民占比24.3%。可见,网民以青少年学生居多,其中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主体。所以,各高校要积极利用这一优势,适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其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海量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掌握最全面的信息,了解社会的最新知识是基本素质。过去,我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大量时事类、政策类的内部或公开报刊,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信息源。而在网络时代,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网络,就能从中发现自己所需的无尽的信息。网络提供了两种有价值的信息:一是实时动态消息;二是全面深入的数据库。前者具有极高的更新率,后者具有无限的存储量。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就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其三,为教育双方营造了和谐氛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双方关系平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双方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被教育者总是居于被动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尤其是大学生。网络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乃至各国、各地区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教育者面对的不再是某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是针对某一现象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网络中受教育者也不是固定的,可能是一个或者是无数个,可能在同一个地方,也可能分布在大江南北。受教育者并不需要面对直接的说教,他们所面对的仅仅是某一个教育者或若干个教育者发出的一种信息。在这个网络社会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教育者要达到目的,只能建立在受教育者对信息内容自觉认同的基础上。这种传播特征使得公众对网络有一种先天的信赖与亲近,这种平等的教育关系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且预警及时。做思想工作,深入细致的交流是基本的要求。在网络时代以前,这种交流只能靠面对面的工作来体现,这必然导致工作面有限。而在网络上,一个使用者可以便捷地与另一个使用者甚至多个使用者交流,再加上不参与讨论的旁观者,其影响面就更大。而且,网上交流经常是匿名的、开放的,这使得交流者间容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点,只要是群众关心的话题,只要是群众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在网上都可以讨论交流,这样就可以让教育通过网络入脑贴心。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机制。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关注网络,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思想政治教育者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及时引导和疏通,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其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1)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增加。在网络时代以前,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是新闻媒体,这些媒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工作规范,强调的是党性原则与社会效益,而网络的出现令这种稳定的格局为之改变。由于网络的虚拟化特点,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承担责任,导致其对信息内容缺乏必要的约束力。网上发布的信息常常是鱼龙混杂。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虚假信息广为传播,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受到污染,相当程度上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2)西方网络霸权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构成压力。据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尽管互联网是双向交互式的,但相比于西方强势文化而言,广大发展中国家很少有话语权,更多的只能是听者。某些西方大国凭借网上优势,大肆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网络文化霸权日渐凸显。一些国家和组织还通过网络发布恶意的反动信息,攻击他国政府,破坏他国的稳定与安全,加剧了网络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文化之间的冲突。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查到各种信息,教育者部分地丧失了信息优势。
随着网络的运用日益普遍,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文、声、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逐渐改变传统空洞枯燥的说教式教育形式。但目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他们对网络技术往往不知所措,难以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漠,对有关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缺乏了解,对互联网的特点及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对互联网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机遇研究不够,对开辟和占领网络阵地的紧迫感认识不强。这都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国家级“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方向
1.国家级“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两课”教学。“两课”教学的症结在于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于教师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使高校工作重心回归教学。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迎接其挑战,是“两课”精品课程建设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两课”精品课程建设在以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首先,精品课程建设很好地起到了资源统筹作用,缓解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均衡问题,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使得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使有限的投入发挥了更大的范例作用。再次,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精品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国家级“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国家级“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全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是一致的。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期目标是要有一定的量,现在是量达到了,做好资源共享就成为下阶段的建设方向。2007年5月,教育部批复《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正式成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建设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使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免费享用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国家精品课程是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给建设高校补助建设经费,这是典型的国家支持的共享模式。这种共享模式的出发点在于:精品课程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公益资源,应该免费提供给公众,加强可访问性,从而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但是,这种共享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在思想认识上,许多高校和教师对精品课程共享的作用与意义认识不足;在技术条件方面,精品课程开发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缺乏有效的共享平台;在管理机制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以及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级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关注较多,而对精品课程的共享利用关注较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设”与“利用”环节的脱节,进而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武汉“七校联合办学”联盟率先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七校的本科生,可以任选其中一所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课,可拿辅修证、双学位,相当于“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通过合作高校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校之间学分互认等,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稳定化、常规化、持续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精品课程建设开启了一扇窗。
[参考文献]
[1]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2]沈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阵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EB/OL].http://
www.jlpopss.gov.cn/newscontent.asp?id=915,2005-07-02.
[3]许晓东.七校联合办学经验精品课程可借鉴[EB/OL].http://www.jingpinke.com/html/dialogue/xu_xiao_dong/index.html,2009-11-07.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两课 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唐立杰(1973- ),男,河南郑州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7-0071-02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1994年4月,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从此开启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历程。2000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2005年7月,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发表了《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其中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应当有狭义和广义层面上的两种理解:一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前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狭义理解,是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的构建问题。后者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理解,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的构建问题。网络环境的形成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将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也将反过来促进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全面改革。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如下:
1.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教育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交流过程,因此,网络一出现,就被世界各国纳入教育改革的方案中。网络能够使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等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和任何个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利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过程。网络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容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操作。网络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主客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区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络传播活动。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兼有二者的优势,又突破了二者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在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单向灌输,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具有双向互动性,双向互动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3.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适应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信息时代要求每一个公民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它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培养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之外,还要培养其信息素养,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的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其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阵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从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来看,10~19岁的网民占比31.8%,20~29岁的网民占比28.6%。从中国网民学历结构来看,初中高中学历的网民占比67%,大专学历以上的网民占比24.3%。可见,网民以青少年学生居多,其中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主体。所以,各高校要积极利用这一优势,适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其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海量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掌握最全面的信息,了解社会的最新知识是基本素质。过去,我党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大量时事类、政策类的内部或公开报刊,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信息源。而在网络时代,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网络,就能从中发现自己所需的无尽的信息。网络提供了两种有价值的信息:一是实时动态消息;二是全面深入的数据库。前者具有极高的更新率,后者具有无限的存储量。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就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其三,为教育双方营造了和谐氛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双方关系平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双方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被教育者总是居于被动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尤其是大学生。网络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乃至各国、各地区连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教育者面对的不再是某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是针对某一现象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网络中受教育者也不是固定的,可能是一个或者是无数个,可能在同一个地方,也可能分布在大江南北。受教育者并不需要面对直接的说教,他们所面对的仅仅是某一个教育者或若干个教育者发出的一种信息。在这个网络社会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教育者要达到目的,只能建立在受教育者对信息内容自觉认同的基础上。这种传播特征使得公众对网络有一种先天的信赖与亲近,这种平等的教育关系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且预警及时。做思想工作,深入细致的交流是基本的要求。在网络时代以前,这种交流只能靠面对面的工作来体现,这必然导致工作面有限。而在网络上,一个使用者可以便捷地与另一个使用者甚至多个使用者交流,再加上不参与讨论的旁观者,其影响面就更大。而且,网上交流经常是匿名的、开放的,这使得交流者间容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点,只要是群众关心的话题,只要是群众中存在的思想困惑,在网上都可以讨论交流,这样就可以让教育通过网络入脑贴心。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机制。只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关注网络,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思想政治教育者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及时引导和疏通,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其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1)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增加。在网络时代以前,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是新闻媒体,这些媒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工作规范,强调的是党性原则与社会效益,而网络的出现令这种稳定的格局为之改变。由于网络的虚拟化特点,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承担责任,导致其对信息内容缺乏必要的约束力。网上发布的信息常常是鱼龙混杂。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虚假信息广为传播,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受到污染,相当程度上消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效果。(2)西方网络霸权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构成压力。据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这说明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尽管互联网是双向交互式的,但相比于西方强势文化而言,广大发展中国家很少有话语权,更多的只能是听者。某些西方大国凭借网上优势,大肆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网络文化霸权日渐凸显。一些国家和组织还通过网络发布恶意的反动信息,攻击他国政府,破坏他国的稳定与安全,加剧了网络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文化之间的冲突。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查到各种信息,教育者部分地丧失了信息优势。
随着网络的运用日益普遍,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利用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文、声、图并茂的综合表现力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逐渐改变传统空洞枯燥的说教式教育形式。但目前,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他们对网络技术往往不知所措,难以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漠,对有关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缺乏了解,对互联网的特点及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对互联网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新机遇研究不够,对开辟和占领网络阵地的紧迫感认识不强。这都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国家级“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方向
1.国家级“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两课”教学。“两课”教学的症结在于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于教师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使高校工作重心回归教学。抓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迎接其挑战,是“两课”精品课程建设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两课”精品课程建设在以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首先,精品课程建设很好地起到了资源统筹作用,缓解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均衡问题,使得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使得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使有限的投入发挥了更大的范例作用。再次,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精品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国家级“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国家级“两课”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全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是一致的。精品课程建设的初期目标是要有一定的量,现在是量达到了,做好资源共享就成为下阶段的建设方向。2007年5月,教育部批复《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正式成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建设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使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免费享用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目前,国家精品课程是采用学校先行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给建设高校补助建设经费,这是典型的国家支持的共享模式。这种共享模式的出发点在于:精品课程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公益资源,应该免费提供给公众,加强可访问性,从而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但是,这种共享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在思想认识上,许多高校和教师对精品课程共享的作用与意义认识不足;在技术条件方面,精品课程开发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缺乏有效的共享平台;在管理机制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安排以及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机制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级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关注较多,而对精品课程的共享利用关注较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设”与“利用”环节的脱节,进而影响了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武汉“七校联合办学”联盟率先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七校的本科生,可以任选其中一所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或专业课,可拿辅修证、双学位,相当于“一张录取通知书,可上七所名校”。通过合作高校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校之间学分互认等,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稳定化、常规化、持续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精品课程建设开启了一扇窗。
[参考文献]
[1]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2]沈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阵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EB/OL].http://
www.jlpopss.gov.cn/newscontent.asp?id=915,2005-07-02.
[3]许晓东.七校联合办学经验精品课程可借鉴[EB/OL].http://www.jingpinke.com/html/dialogue/xu_xiao_dong/index.html,200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