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底怎样才能让音乐课堂步入高效的轨道?音乐课堂如何杜绝“华而不实”的浮躁?用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借鉴到音乐教学中,我们需要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具有实效性的音乐课堂。我们尝试摒弃一些不必要的作秀与繁琐,和孩子们静心沉醉在迷人的音乐世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入手:
一、教学目标追求简明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完全像音乐家一样去研究音乐,像数学家一样去研究数学,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要正视和尊重未成年人的未成熟状态,每一个知识点都由学生亲自去发现是不现实的。比探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葆有良好的探究意识才是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探究音乐的兴趣,是音乐课堂的始终目标和首要任务。
例如孩子们在欣赏音乐时,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打断老师的讲解,迫切的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视而不见或继续先声夺人,长此下去学生就认为自己是错的、多余的,渐渐没了信心,没了胆量,没了想法。即使他欣赏了这首乐曲,也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种欣赏音乐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相反如果能允许学生随时“有感而发”,恰如其分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敢说、敢唱、敢动”,促进学生走进音乐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在学生尽情展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同时,肯定也会高效地完成欣赏乐曲的教学任务。
有位学者是这样描述高效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了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课前预设有多么全面,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让我们一起把“以人为本,以乐育人”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吹、拉、弹、唱中,领着学生步入艺术殿堂,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教学方法追求简化
现在的优质课、展示课教学方法多样了,表现形式丰富了,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增加了,整堂课看上去很热闹,可有没有为音乐教学起到增效的作用?
比如歌唱教学中老师的范唱就很有必要,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再如:课改前是必须“视唱”五线谱,师生感到苦不堪言,调查发现孩子们很多都不愿意;课改后,没有人在学新歌时唱谱,而是通过反复听歌曲来学唱,结果节奏和旋律大家都是一知半解,一节课下来歌曲的难点唱不准,很多人走调。事实证明,学歌曲还是应该“唱谱”(唱旋律的唱名)的,注意不是“视唱”,而是师生一起“哼唱谱”。中低年级可以分句跟琴声唱谱,强调重点和难点,到了高年级再鼓励学生完整唱谱,这样降低了唱谱的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有兴趣的唱谱,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高,从而唱准、唱好歌曲。唱歌教学就应该以“唱”为主,学会歌曲,唱好歌曲,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简约高效的。
在一堂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中,教师用课件播放了自己用钢琴演奏的三首民歌的录音,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一首歌是藏族民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展示了一些藏族风光的图片,并用课件介绍了藏族的民族服饰、人文习俗等。然后一直让学生反复看丰富多彩的画面,反复听歌曲并以跟唱歌词的形式来学习这首歌曲。整堂课下来,听不到教师动听的琴声和范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那丰富多彩的展示和电子合成音乐,就好象老师只是一个机器操纵者,多媒体确是这堂课的主导!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
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要不要用?是不是每节课都要用?是不是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要用?案例中那位教师整堂课从头到尾都在使用课件,就连钢琴也没有现场演奏,而是事先录好音,加在课件中点击鼠标播放。如果教师能当堂弹奏三首民歌,在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时,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听课件中的范唱,而是进行声情并茂的现场演唱,并配以几个富有藏族特色的舞蹈动作,相信学生会在“身临其境”中被极大地感染,掀起课堂的高潮。用对了教学方法,学生才会更加积极的参与活动,教学目标的达成才会更高效。
三、课堂语言追求简要
音乐课之所以与其他任何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是因为“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音乐课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说音乐”,同一首旋律10个人听,可能会有10种不同的感受,就算同一首旋律同一个人听,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应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多听、多唱、多感受完整的旋律。
如笔者在引导一年级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只说了一句:“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当《国歌》音乐响起时,教师肃然起立,严肃认真地注视着屏幕上冉冉升起的国旗,孩子们立即受到感染,不约而同地起立,安静认真地聆听《国歌》。不少小朋友还学起二、三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行起了少先队礼。这难道不是无声胜有声吗?音乐的美,不仅仅表现在乐曲的美和教师的口头语言美上,这种美的情感看似无形却有形,它还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
在优质课展示中,要求教唱歌曲《蓝色的雅德朗》,一位教师先请学生看了一段电影《桥》,接着讲起了南斯拉夫人保卫自己祖国的故事,进而又欣赏歌曲《啊,朋友再见》。教师循循善诱地介绍南斯拉夫,费尽心机地烘托这个国家人民的爱国热情,十几分钟过去了,教师终于切入主题,课堂上传来等候已久的《蓝色的雅德朗》的优美旋律。
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来创设情境,为歌曲教学铺垫,这无可厚非。但显然故事的讲述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音乐课不知不觉演变成了故事课、语文课,课堂当中出现的音乐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削减了。其实导入时只要请学生唱一唱学过的“思念家乡的歌”,引出南斯拉夫人如何用歌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歌曲《蓝色的雅德朗》,通过听赏独特的旋律,朗读优美的歌词,逐层学唱如波涛般起伏的歌曲,相信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能感悟到歌曲的意境。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学习中,特别讲究教学环节上的“有效性”,所以高效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明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内容、构思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语言。
让我们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音乐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育,更要崇尚学生智慧的教育。在朴实简约而有效的音乐课堂里,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没有太多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不“作秀”,不花里胡哨、不夸夸其谈,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是音乐。如果能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显本色”的境界,我们相信这样的音乐课肯定是“简约、高效”的!
一、教学目标追求简明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完全像音乐家一样去研究音乐,像数学家一样去研究数学,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要正视和尊重未成年人的未成熟状态,每一个知识点都由学生亲自去发现是不现实的。比探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葆有良好的探究意识才是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探究音乐的兴趣,是音乐课堂的始终目标和首要任务。
例如孩子们在欣赏音乐时,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打断老师的讲解,迫切的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视而不见或继续先声夺人,长此下去学生就认为自己是错的、多余的,渐渐没了信心,没了胆量,没了想法。即使他欣赏了这首乐曲,也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种欣赏音乐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相反如果能允许学生随时“有感而发”,恰如其分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敢说、敢唱、敢动”,促进学生走进音乐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在学生尽情展现自我、展示才华的同时,肯定也会高效地完成欣赏乐曲的教学任务。
有位学者是这样描述高效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了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课前预设有多么全面,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让我们一起把“以人为本,以乐育人”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吹、拉、弹、唱中,领着学生步入艺术殿堂,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教学方法追求简化
现在的优质课、展示课教学方法多样了,表现形式丰富了,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增加了,整堂课看上去很热闹,可有没有为音乐教学起到增效的作用?
比如歌唱教学中老师的范唱就很有必要,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再如:课改前是必须“视唱”五线谱,师生感到苦不堪言,调查发现孩子们很多都不愿意;课改后,没有人在学新歌时唱谱,而是通过反复听歌曲来学唱,结果节奏和旋律大家都是一知半解,一节课下来歌曲的难点唱不准,很多人走调。事实证明,学歌曲还是应该“唱谱”(唱旋律的唱名)的,注意不是“视唱”,而是师生一起“哼唱谱”。中低年级可以分句跟琴声唱谱,强调重点和难点,到了高年级再鼓励学生完整唱谱,这样降低了唱谱的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有兴趣的唱谱,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高,从而唱准、唱好歌曲。唱歌教学就应该以“唱”为主,学会歌曲,唱好歌曲,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简约高效的。
在一堂学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中,教师用课件播放了自己用钢琴演奏的三首民歌的录音,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一首歌是藏族民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展示了一些藏族风光的图片,并用课件介绍了藏族的民族服饰、人文习俗等。然后一直让学生反复看丰富多彩的画面,反复听歌曲并以跟唱歌词的形式来学习这首歌曲。整堂课下来,听不到教师动听的琴声和范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那丰富多彩的展示和电子合成音乐,就好象老师只是一个机器操纵者,多媒体确是这堂课的主导!师生共同成为“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人”。
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要不要用?是不是每节课都要用?是不是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要用?案例中那位教师整堂课从头到尾都在使用课件,就连钢琴也没有现场演奏,而是事先录好音,加在课件中点击鼠标播放。如果教师能当堂弹奏三首民歌,在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时,不是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听课件中的范唱,而是进行声情并茂的现场演唱,并配以几个富有藏族特色的舞蹈动作,相信学生会在“身临其境”中被极大地感染,掀起课堂的高潮。用对了教学方法,学生才会更加积极的参与活动,教学目标的达成才会更高效。
三、课堂语言追求简要
音乐课之所以与其他任何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是因为“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音乐课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说音乐”,同一首旋律10个人听,可能会有10种不同的感受,就算同一首旋律同一个人听,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应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多听、多唱、多感受完整的旋律。
如笔者在引导一年级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只说了一句:“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当《国歌》音乐响起时,教师肃然起立,严肃认真地注视着屏幕上冉冉升起的国旗,孩子们立即受到感染,不约而同地起立,安静认真地聆听《国歌》。不少小朋友还学起二、三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行起了少先队礼。这难道不是无声胜有声吗?音乐的美,不仅仅表现在乐曲的美和教师的口头语言美上,这种美的情感看似无形却有形,它还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
在优质课展示中,要求教唱歌曲《蓝色的雅德朗》,一位教师先请学生看了一段电影《桥》,接着讲起了南斯拉夫人保卫自己祖国的故事,进而又欣赏歌曲《啊,朋友再见》。教师循循善诱地介绍南斯拉夫,费尽心机地烘托这个国家人民的爱国热情,十几分钟过去了,教师终于切入主题,课堂上传来等候已久的《蓝色的雅德朗》的优美旋律。
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来创设情境,为歌曲教学铺垫,这无可厚非。但显然故事的讲述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音乐课不知不觉演变成了故事课、语文课,课堂当中出现的音乐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削减了。其实导入时只要请学生唱一唱学过的“思念家乡的歌”,引出南斯拉夫人如何用歌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歌曲《蓝色的雅德朗》,通过听赏独特的旋律,朗读优美的歌词,逐层学唱如波涛般起伏的歌曲,相信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能感悟到歌曲的意境。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学习中,特别讲究教学环节上的“有效性”,所以高效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明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内容、构思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语言。
让我们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音乐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育,更要崇尚学生智慧的教育。在朴实简约而有效的音乐课堂里,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没有太多华丽的多媒体课件,不“作秀”,不花里胡哨、不夸夸其谈,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是音乐。如果能达到“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显本色”的境界,我们相信这样的音乐课肯定是“简约、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