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教学应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教给正确阅读方法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主动意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能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探求知识而喜爱读书。新教育中提倡“改变,从阅读开始”,也正是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加强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丰富知识,增强语文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经常给学生列举他们身边喜欢读书的学生、老师及历史名人的例子,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要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读书计划,家长和老师双方经常要配合督查。要提醒学生注意选书、选时和选量,选好书后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能马虎,更不能半途而废,一开始就要养成坚持读完书的好习惯。
三、教给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精读。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朗读和默读。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可以反复看,有助于理解,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
4.指导写读书笔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应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要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以便今后查阅,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要做到把摘录的内容分类,以便于采用时方便提取;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以利于需要重新查阅时的方便。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有实效。
四、指导选择书籍
蜜蜂需要采许多花才能酿出甜蜜来,如果只叮一处蜜就会乏味,同样,学生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他们创设好的阅读条件,保证读书量,让学生随时有书读。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语言生动、规范有益的图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主动意识,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能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调动其积极主动探求知识而喜爱读书。新教育中提倡“改变,从阅读开始”,也正是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加强培养学生乐于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丰富知识,增强语文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经常给学生列举他们身边喜欢读书的学生、老师及历史名人的例子,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阅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和家长培养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要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读书计划,家长和老师双方经常要配合督查。要提醒学生注意选书、选时和选量,选好书后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能马虎,更不能半途而废,一开始就要养成坚持读完书的好习惯。
三、教给阅读方法
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1.指导精读。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指导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3.朗读和默读。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可以反复看,有助于理解,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
4.指导写读书笔记。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应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要把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一一摘记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以便今后查阅,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要做到把摘录的内容分类,以便于采用时方便提取;注明摘录材料的出处,以利于需要重新查阅时的方便。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有实效。
四、指导选择书籍
蜜蜂需要采许多花才能酿出甜蜜来,如果只叮一处蜜就会乏味,同样,学生也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学校、家庭、社会都要为他们创设好的阅读条件,保证读书量,让学生随时有书读。只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才能实现“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的宗旨。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语言生动、规范有益的图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让课外阅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