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书卷,眼底风光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g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地方,有些风景,我是极少在短时间内去第二次的。刚刚领略不久,余韵未淡,浪潮还未过去,再度重来,依然是第一次的心境和目光,熟悉的依然熟悉,忽略的依然无睹。只有经过时间的过滤,脚步重临,那些未曾经眼经心的,才会在岁月的等待中,散发出一种召唤。
  而有些地方,我会故意遗落一些风景,这样,再次来时会有一个目标。或者无缘重来,在心底留一份帶着遗憾的想念。有时候,遗憾会让人对某些事物念念不忘,不求圆满,在心里把缺失弥补成完整,是另一种境界和情怀。
  读书也是如此。一本再好的书,读过之后,如果立刻重读,还是熟悉的思绪和情节,很难读出新意来。如果让它在书柜中沉寂一段时日,在心底淡忘一段时日,当最初的感受渐淡之后,新的渴望便会生长。重新捧读,大的情节似曾相识,而种种细节却如星闪耀,一种全新的愉悦。若故友重逢,各诉契阔,情谊更深。
  住在小兴安岭的深处,在群山与原始森林的环绕之中,低头有书卷,远眺有风景,日子缓慢而悠然。每天的黄昏,我都出去散步,从门前的水上公园一直走到山脚下那条小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水,小径曲折。有朋友看我散步时随手拍的照片,很是惊讶,问,你家住在景区里吗?竟是无觉,可能真的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这里近二十年,每一处都稔熟于心,即使四时变幻,在眼中心底也不再有触动和惊喜。日日流连同一处山水,虽有佳景而无佳情,并非麻木,而是太近太久。
  每天回来,看书,有一些书很是不同。比如有几本厚厚的,《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唐诗大鉴赏》等,每天都要翻上几页,十多年来,不知看了多少遍,几乎从未间断。却一直未曾厌倦,和风景不一样,虽然风景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时间久了,自然便无新意。而有些书,却似乎是意蕴无穷,即使相同的角度,心境不同,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可能文字中容纳的,比之眼前的山水所包含的,更变化万千。
  而在风景里看书,却是另一番趣味。记得少年时,我常常去萧红故居,有时候一待一整天。那时的游人还不多,也不收门票,我经常徘徊在后花园里,草木葳蕤,思绪游荡,热了的时候,就进到正房里,看墙上的老照片,看来过的名人的题字,看那些老旧的家具。更多的时候,我会带上一本书,或者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或者是别的什么。坐在后花园里,或者坐在萧红塑像的脚下,那些文字在心里涌动,有时累了,就抬起头,满庭风和阳光,便浑然忘了此身。
  有另外的一个情境。坐在疾驰的列车上,守着窗,捧本书,情节在眼睛里游走,风景在身畔游走。看会儿书,转头向窗外,那些匆匆路过的山,路过的河,路过的树和花,路过的村庄和农田,美好接着美好,就像手中的书卷里,那些郁郁葱葱生长着的感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起在古籍中看到的那些进京赶考的书生,背着书箧,走上漫漫的路途,白日满眼风光,夜里灯下展卷,思之而神飞。
  书与风景的共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洇染,也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感悟,那是眼睛的盛宴,脚步的温暖,心灵的丰收。
  在这个奔走的世间,有些风景是可以错过的,那只是一时的遗憾,而有些书,错过了,就是一生的缺失。
  选自《三江都市报》
其他文献
先有的树,后有的人。树迎接一个人的到来,目送一个人的归去。村子里的人来来去去的,多少年不见少。树也来来去去的,多少年依然站立着,抓紧泥土,头顶苍穹。在乡间种树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的讲究。说是“桑”连着“丧”。宅前载桑会有“丧”事在前。柳树不结籽,房后载柳会没有男孩后代。杨树的叶子像手掌,风一吹,哗啦啦啦作响,似是无数的小鬼在拍着手掌。杏树的“杏”同“兴”旺的“兴”,有兴旺发达,
我的陋居,在五楼,座北面南,推窗南望,楼底是绿草如茵的学校足球场,然后是节次鳞比的一片楼宇,目光再及,就是远处的青山巍巍了。朋友来我的书房品茗,常常会依窗远望,十有八九会说,把窗外的那段废电话线剪掉吧,歪歪扭扭地横在窗外,实在有煞风景。但我却不舍得。楼太高,窗外又无绿树,这条废电线,是我唯一的招鸟枝了。初春时节,常常有掠楼而飞的倦鸟,它们飞临这段废电线时,会扑棱棱到电线上停下脚来,摇摇摆摆地站到电
秋天,稚嫩的青玉米被三三两两装进黑或红色的塑料袋里,源源不断从几十里外的乡下,颠簸到我手上。它们带着湿漉漉的夜露,携着泥土朴实的醇香,像一个村庄般一次次地呈现在我面前,带着特有气息,将我的记忆从僵冷的躯壳中一点一点剥离出来。我像一只远离巢穴很久的小雀,因嗅到家的气息而心潮起伏,热泪盈眶。我有些恍惚,甚至手足无措,与其说在与一颗玉米相依,不如说,我的生命正在回归村庄,回归原始的朴素。一颗玉米,代表整
关于寺庙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片段中,在描写藏传佛教的大殿里,一般都是酥油灯万盏齐明,把整个大殿照得如同白昼,烘托出佛教的庄严肃穆。一盏盏酥油灯一排排堆叠起来,椭圆形的灯心一动不动地向上燃烧着。看了,我始终有一个疑问,这么多的灯同时在燃烧,产生的油烟味应该是很呛人,但是影片清晰度很高,没有被污染的痕迹。到雍和宫游玩,夏日炎炎,宫内绿荫匝地。雍和宫是“龙潜福地”,出过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后来改成喇嘛庙,这
很多希望和觉醒都是在温暖的春天滋生,古人在烟花三月的烟雨蒙蒙中迷醉,从乍暖还寒的凉风中寻找翠绿的心情,从偷偷绽放的嫩黄里看到生命的复苏。但不知何时,整座城市正在蜕变成一座泛着金属冷光的水泥森林,唯有那一声响彻于天地间的惊雷,才能让人嗅到遗失已久的灵魂的味道,让浮躁而空洞的心得到休憩。于是,试着在阳春三月来到田野。用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油菜花,代替那一声响彻于天地间的惊雷,慰藉浮躁而空洞的灵魂。油菜花,
人的表现,我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奇情”,一种是“俗情”。“奇情”是超乎“俗情”的表现,“俗情”本身,有时并非一定要不得,但是“奇情”,却必是要得。也就是说:“俗情”本身,有时并不一定不好,但是若不来“俗情”而来“奇情”,那就更好。人间很多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完;看起来没完,其实常常完了。用诗来说,前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者是“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因此,智者和达者看人生,
第一,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比如在家里坐在非常舒服的沙发上,泡着绿茶或者红茶,我就会读纸质书籍。所谓的书香,必须有书的油墨香味才有这种感觉。我家里的纸质书籍有一万多本,每個月以30~50本的速度在增加,每年购买新书的速度是500本左右,再加上出版社给我寄的书就更多了。第二,读电子书,24小时不离身,我已购买的有3000多本电子书。我是一个总是在路上的人,每年坐飞机180多次,再加上坐火车、
叩开春天的门扉,三月犹如一位羞涩的少女飘然而至。三月的春天,到处是一片阳光灿烂的景象,树上冒出绿芽,花朵绽露在兀秃的枝头,天空湛蓝湛蓝。油菜花儿不知何时已经开了,黄黄的花儿撑满了菜杆儿,朵朵惹人喜爱。小草已经呈现出绿意了,翠绿翠綠地,给人带来了一翻新鲜感。农夫们怀揣希望和喜悦,开始忙碌于田畴地间,耕耘属于自己的梦想。在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旷野上,满眼是三月的风景。行走在三月的春风中,心灵充满春色。我徜
曾经有朋友说我处世消极,他说:你这样,说得好听些是看淡、不计较,说得难听就是废物。我笑着回答:也不曾立志当废物,我这个人最大特点也许就是懒。可是若说我不认真,我是不承认的。我有我在乎的事情。比如:茶要好,朋友要有趣。这么多年断断续续地在纸上涂涂抹抹,基本上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状态。最佩服的就是每年都有写作计划而且总能完成的人,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这和规划哪一年要开始恋爱、一生恋爱几次
一虽然人的美感很难做孤立的分析,但视觉美与听觉美毕竟有很大的独立性,绘画和音乐不隶属于文学。“孤松矮屋板桥西”,“十亩桑荫接稻畦”,“桃花流水鳜鱼肥”……许多佳句寓形象美于语言美,诗中有画,脍炙人口。但仔细分析,其中主要还是偏文学的意境美。如从绘画的角度看,连片的桑园接稻田可能很单调;孤松、矮屋、板桥间的形象结构关系还须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桃花流水的画面,通俗与庸俗之间时乖千里,时决一绳,文学修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