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录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ca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触发的酷锐
  
  王育琨
  “触发的酷锐”是我在通读王巍的新著《并购时代的阳谋轨迹》后想到的一个词。这也是受了韦尔奇的启示。韦尔奇用英文Edging一词来表述这样一种本能,即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边际一线的商机,简称商业敏锐。读王巍的书,总感到有一种思维在涌动,尤其是看他的对话,在不经意之间,总有一种新酷的锐点触发你的思维,故此我借用Edging来表述王巍的思想之于我的感受。翻译成中文,可以表达为“触发的酷锐”。
  王巍常常能幽默一下自己来给人看。他说:“做投行就是讲故事,在日常平庸枯燥的生活中加入很多火花,这是我们做的事情。有时候讲故事的人自己要清醒,不能把自己讲进去。媒体也一样,当媒体闹得正兴奋时,你别相信是真的,可别把自己讲进去了。很多特别聪明的媒体人往往讲着讲着自己就冲进去了。”
  这些话很直白,却包含着清明的智慧,激发读书的人做许多联想。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那些擅长于思想力的企业家,善于在一片茫然的状态中,给人们勾画一个美轮美奂的醉境,从而激发人们的信心,靠着这种思想的穿透力和蛊惑力,他们曾经取得了成功。可是成功导致他们滥用自己的成功,过多迷恋这种醉境的营造。常常是在别人还没有心动的时候,他自己已经深醉不醒了,结果导致许多企业功败垂成。早先南德的牟其中与新近德隆的唐万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德隆的唐万里成了二○○四年媒体关注的焦点。在汗牛充栋的评论中,王巍的评析别具一格:“今天德隆集团所谓违规操作成为千夫所指,但长期以来默许甚至便利其行为的各级监管机构如何定位自己的责任?德隆的原罪自不待言,而宽容乃至制造了一大批旨在圈钱的上市公司和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的原罪何在?正是中国无法度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德隆的昨日,也导致了德隆的今天……重组德隆,就是在重组我们自己,重组中国企业界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重组中国的管制环境和经济崛起的社会基础。”
  作为中国MBO最早的倡导者和鼓吹者,王巍在他的新著中系统地阐释了MBO在中国遇到的种种问题,读后会有顿开茅塞的感觉。
  作为并购专家,王巍很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式MBO的诸多特征。由此我们明白了,美国的MBO更多是用来淘汰无效管理层,当用外部管理者去淘汰内部管理层时,就叫Management Buyin,当用内部管理者来淘汰管理层时,就叫Management Buyout。但是,在中国管理层收购却是一个Insider Buyout,就是IBO,是内部掌控局面和信息而且暗箱操作的人收购。王巍更给它起了个好名字:“勾兑”。
  “勾兑”源于调酒。“勾兑”白酒时,你很难明确这个就是什么湿度、温度、压力下产生的,是靠老师傅多年的经验。中国企业的重组,就像是政府在私下里勾兑白酒一样——不可流通,不可放在桌面上。勾兑是没有规则的。操作者在不同心境、环境和时间上产生的产品有着天壤之别。而在西方,交易是在成熟的市场上进行的,它可以定价、可以流通、可以换人,可以公开,一切都是有规则的。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的企业重组或国企改制,就发生了许多悖理的现象:那些花费心血而且经营有方的企业家,因为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享受不到任何一点企业成长的红利,一旦到了退休年龄,就要让位置走人;而那些挖空心思把一个很好的企业经营到破产边缘的企业家,却因为他们的失败,而没有人眼红他们的位置,反而能得到一个最大的礼包:把企业整个“勾兑”给他了!
  王巍的这些冷峻的分析,读着不由得会让人出一身冷汗。这正是王巍要的效果。这本书中在海内外反响最大的文章,当属王巍与蔡重直两个人的对话:《请高抬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王巍与蔡重直都既有很深的抽象力,又有长期生存历练体悟。抽象与务实相互叠加,使得两个人的对话充满了“酷锐”的节点和深刻的洞见。在这篇文章里,“勾兑”被翻译成“一支闲不住的手与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较劲”,把银行不良资产从数千亿元变成了数万亿元。一个入了大狱的银行家的话发人深省:“我就喜欢政府干预,有了政府干预就没有章法,就会乱。如果按咱们银行的那些老规矩办事,咱们那点私货就装不进去了!”贪官的独白,比多少雄辩的论证都更有说服力;清明的智慧,比多少理论体系的铺张都更能启迪读者。
  无论是在生存的领域挣扎,还是在抽象的领域跋涉,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严酷的生存竞争,人们不得不时时寻找一种新动力。王巍发现每年中国企业家峰会都要聚集到亚布力这个冰天雪地去的因由,亚布力论坛可以破坏每个人原有的“场”,抛弃原有的思维惯性。在亚布力论坛的场里,不可能产生明确的结论,而仅仅是一个寻求新动力的过程。王巍对亚布力论坛的观察,完全可以移植到对阅读此著的感受。
  在王巍的新著《并购时代的阳谋轨迹》中,有许多原生的故事,鲜活的对话,冷峻的观察,清明的智慧,像是一个思维的实验场,一个风中煽火的平台,充满着触发你思维的酷锐!
  (《并购时代的阳谋轨迹》,王巍著,中信出版社,二○○四年九月版,29.80元)
  
  戏里戏外的观照
  
  刘晓真
  傅谨先生的《新中国戏剧史》与王安祈女士的新作《当代戏曲》,使两岸学者在戏剧(曲)领域中的研究构成了有趣的对照,观者察其各自路径,可明鉴治学之殊异。
  王安祈女士是台湾戏曲界当下非常活跃的人物,不仅撰写剧评、主持剧团、教授剧论,同时还进行编剧创作,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在著作中欣赏到优雅的文笔,而至为关键的是,她自己通过艺术实践来把握当代戏曲创作的核心问题,在熟悉创作技法元素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地切入问题。《当代戏曲》论述了大陆“戏曲改革”的效应及所引发的戏曲性质之转变,并论及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戏曲现代化尝试。作者在书中申明,是试图以编剧艺术、剧作论析为核心,呈现一个台湾观众对于当代戏曲的审美观与诠释态度。《新中国戏剧史》是一部与《当代戏曲》风格迥异的著作。前者的着眼落笔都在强调将戏剧作为一个行业来对待,是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制度层面来体察社会变迁的轨迹。无论是在大陆体制外流连于浓梦清歌的戏曲创作美学,还是在体制内侧重于冷静超然的戏剧历史批判,两位作者因着“戏曲改革”的力量不期而遇,在这个改变中国戏剧命运的独特事件上,他们用各自特有的知识背景衬托出不同的内涵色彩。
  毋庸讳言,两位作者把握问题的殊异缘自他们不同的意识形态背景。《当代戏曲》的作者身处“戏曲改革”历史情境之外,自然不像《新中国戏剧史》的作者能够深切体会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戏曲改革”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整饬是直戕经脉的。傅谨先生近十年的研究不仅是关注舞台,更是行走于民间,其《草根的力量》一书中的观察,奠定了他重新确立学术视野的现实基础,对历史发展和现状问题的关系也由此产生了更为立体的考虑。民间戏班富有勃勃生机的自为的生存状态对于现行文化体制下的奄奄一息的国营剧团现状是个绝妙的讽刺。而追究其社会原因时,“戏改”就有着不可逃脱的历史责任。正如他在文中的这样一段阐述:
  如果说在农村地区,戏改的制度层面基本上只涉及戏班从班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以及分配模式的变化,那么,在大小都市里,改制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它还涉及到剧院以及演出制度。在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许多城市的剧院已经渐渐形成雏形的商业演剧模式,尤其是京剧界的七行七科中,除戏班通常必需的演职员外,还包括经理科等,前后台管理人员与演职员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颇有效率的商业运营机制。
  也许会有人说,这里谈到的“商业运行机制”是无关戏剧艺术本体问题的。实际上,这恰恰忽略了传统戏曲在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生理机能”被破坏的事实本质。《草根的力量》并非仅仅停留于描摹正在发生的现实影像,而是有很强烈的历史追问意识,这种意识延续到《新中国戏剧史》中,便建立并打开了戏曲研究的新视域,即对其生存境遇的考量。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走出困境,连年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对俄罗斯经济的评论和探讨又渐增多。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在于:如何评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俄罗斯的经济社会转型。也许,现在给这个问题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但是毕竟,俄罗斯的市场改革在叶利钦时代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一片混乱,与苏联解体前的俄罗斯相比,它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大约40%,降幅远远大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甚至不亚于第二次世界
期刊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给人类提出的问题,即什么是人、人类如何在日益被客体化功能化的过程中作为主体而生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看重。中国的反帝运动构成了对帝国主义霸权的坚决抵制,但是对于人类被日渐非人化的过程,特别是那种把人作为技术主义效率主义之功能和工具这样一种客体化的过程,在中国则没有引起多大反抗。  这种错位的出现是否全是中国人的错可以另当别论,但中国人自己在承担着后果。
期刊
在我近期的阅读中,比较有收获的是两篇讨论儒家与“宗教”关系的论文,一是哈佛大学陈熙远博士的《儒家遭遇“宗教”》(Confucianism Encounters Religion,1999)。二是北京大学梅谦立(Thierry Meynard)博士的《现代性视域中的“宗教”——以梁漱溟为例》。  儒家与“宗教”的关系自二十世纪初就是一条争论不休的线索,近年更有升温的趋势,并几度吵吵嚷嚷,成为人们驻足
期刊
Self-help的另一种早期译本    《读书》二○○四年第十期刘晓峰先生《书名的漂流》一文,循序介绍英国人塞缪尔·斯迈尔斯Self-help一书从一八五九年出版,然后经日本传入中国,直到一九九九年北京《自己拯救自己》一书的出版,其间几度更换译名的过程。其中谈及民国以前该书在中国的三种翻译本。顷读钱穆先生《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三联书店一九九八年),其中提到一书,似乎也是斯迈尔斯此书的中译本。
期刊
官箴·颜伯焘·口号    田耕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以上三十六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据考证,此箴言历经明永乐间理学大师曹端和天顺年间清官年富的创作,最终确定下来,现存西安碑林的“官箴”碑,是道光四年(一八二四)时任陕西延绥道台的颜伯焘倡议刻制的。  我一直以为,颜伯焘是一位真正的清官。但是,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让我
期刊
当年的博士和博导    袁津琥   最近,笔者在翻阅丁忱先生编次的《黄焯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时,发现其中两条弥足珍贵的材料,可以使我们充分了解到二十多年前,国家对博士生的重视程度和培养情况。  先说说当年国家对博士生的重视和努力为博士生创造科研环境的情况。一九八二年秋,国家根据文科博士生培养的需要,按丁忱一人的指标,拨下了两千元购买国内有关古籍,另拨七千美元去香港购书,并要他去有关
期刊
温铁军的《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对农村经济研究的本土化做了突出的努力,这种努力可归结为:回归中国,回归农民。  每一种社会形式,都决定于它的主要矛盾及其所规定的本质。百年中国社会运动的特殊矛盾性,主要是两方面之间的矛盾性:一是日益加剧的人地关系紧张这一国情压力,二是追求被西方主导的工业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制约。这种矛盾性所规定的百年中国问题的本质是:“一个资源秉赋较差的
期刊
文人与名妓之间的疑似爱情,要以明人冒襄与董小宛的一段因缘最为典型。冒襄满怀凄楚地回忆他二人曾经有过的黄金时光,其中情趣种种,读来也确实迷人得很,比如,他们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是:“姬与余每静坐香阁,细品名香。”一对才子佳人,仅仅为了品味珍贵名香的气息,竟至于整宿地熬夜,就像今天球迷周末看五大联赛、小资在后海泡吧那么狂热。如果细读一下《影梅庵忆语》,就不难感受到,品赏焚香,在士大夫文化中,已经上升成了
期刊
学风的批判疗法    面对学风中的一股股浊流,如果仅取“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放任与超然,不仅会导致清者受辱、浊者恣肆的灾难,而且会加速社会风气的腐坏,进而影响社会文明的进程。激浊扬清的有效办法,除了诉诸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自律,就是勇敢地拿起批判的武器。读完田培炎、李长峰所著《政党作风片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视点》(人民出版社二○○四年七月版),就深深感受到批判的效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
期刊
过去十几年来,围绕发展主义的模式,生态危机的规模和程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应该看到,今天我们社会的生态意识已经大大增强了,但是如果基本的发展模式不改变,环境危机就不会彻底解决。最近怒江、虎跳峡、瀑布沟等一系列的事件,表明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在环保的层面能够解释和解决的,而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为此,《读书》召开了“生态危机与发展观”的座谈会,希望通过我们的讨论,引起各界的关注。  汪永晨(中央人民广播
期刊